習近平在福州(二十二)丨「習書記為臺資和外資企業落戶福建創造...

2020-12-23 福州新聞網

採訪對象:宣建生,1944年1月生,浙江諸暨人。臺灣冠捷科技集團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曾供職於美國通用電氣、臺灣百事可樂、臺灣東南鹼業、臺灣潘氏集團。1990年擔任冠捷電子(福建)總經理,1995年同時擔任北京東方冠捷電子法人代表。

採 訪 組:邱 然 黃 珊 陳 思

採訪日期:2017年6月8日

採訪地點:福州市芳沁園 

採訪組:宣總,您好!您是著名企業家,在福建辦企業多年。您最初來福建辦企業時,習近平同志是福州市委書記。請談談你們在辦企業、尋求合作當中的交往。

宣建生:我跟福建蠻有緣的,跟習書記也蠻有緣的。我1988年就來到了福建的福清。當時是隨林文鏡先生來的,他是印度尼西亞華僑,福清是他的家鄉,我叫他林大哥。林文鏡先生很愛家鄉,之前他想給家鄉捐錢,後來想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用投資辦廠的方式為家鄉增加就業,帶動家鄉發展。正因為如此,他就希望他的親朋好友到福清來做投資、辦企業。

那時候,林先生、我,還有一位潘方仁先生,一起投資了一家公司——臺灣埃德蒙,它是臺灣最大的電視機公司,後來我們將這家公司轉型做顯示器。

20世紀90年代初,是PC(個人電腦)蓬勃發展的時期,我們要擴大生產規模,就到福建考察。我們當時先去了廈門,但最後還是把投資地點定在福清。那個時候,廈門在實施「海滄計劃」,整個班子都在忙著接待王永慶。林大哥就對我說:「你到福清來看看,福州的書記很年輕,做事很果斷。」這樣,我們就來了。

1990年,我第一次見到習書記,當時他擔任福州市委書記不久。第一次見面,他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我明顯感覺到,這是一位年輕有為的市委書記。他這個人話不多,但很豪爽、很痛快,一身正氣。

習書記問我:「冠捷電子要在這裡落腳,都需要什麼條件,我儘量給你們創造。」其實,當時土地已經不是問題。林大哥在福清承包了一塊0.5平方公裡的土地,他想做成一個開發區,邀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和臺灣地區的朋友來設廠,比如鋁業、食品等工廠,把這塊地以虧本的價格轉讓給我們。他是按照5萬塊錢一畝收購的土地,花了很多錢平整土地,還是以5萬塊錢一畝地的價格賣給我們。

那時候土地不像現在這樣稀有,所以地價不是問題,水電也基本能保障。我們就需要一個政策:希望拿到內銷權。

採訪組:內銷權的問題,您當時是怎麼向習近平同志提出來的?他又是如何幫助你們的?

宣建生:我就直接跟習書記說:「希望能給我們內銷權。」當時,對臺資企業獲得內銷權是有相關規定的:要跟一個當地的企業合資,而且當地企業還不能是小股份,必須持有大股份。

習書記就說:「你去看看我們福州電視機廠吧,看跟他們合資是否合適?」

看完以後,我跟習書記說:「我們兩個企業的文化和理念不太一樣,很難達成合作。就好像兩個人結婚要情投意合一樣,沒有情投意合,怎麼結婚?我們還是希望獨資,您可不可以在我獨資的情況下讓我內銷?外銷的問題,我們自己來解決外匯平衡。」

他就問我:「你們的外銷佔多少比例?」我說:「我們的外銷佔80%,內銷佔20%。」我這麼提,是因為當時大陸市場還沒有現在這麼大,內銷不用超過20%就夠了。

他就說:「我幫你去跟電子工業部協調。」

他很快就協調好了,我們就擁有了20%的內銷權。後來,我了解到,他是直接跟電子工業部部長問的這件事,詳細了解了當時的具體政策。

這件事情讓我很驚訝,因為我們當時到深圳或者其他地方去辦理內銷權都是很麻煩的。通過這件事情可以看出來,他對我們非常負責,誠心誠意為我們投資辦廠創造條件。內銷權對我們企業非常重要,可以省去很多麻煩,節約大量資金。如果沒有內銷權,不僅產品銷售減少了,而且還要把外幣兌換成人民幣來支付勞工費和材料費。如果能內銷,我們企業把產品在大陸銷售後就能直接拿到人民幣,就可以用這些人民幣支付工人工資。此外,我們可以帶一些零件供應商進來,這些供應商賣給我們的材料,也可以用人民幣直接支付。內銷權的事情敲定後,我們就在這裡落腳了。

採訪組:如您所述,習近平同志當時幫助你們解決內銷權問題是冠捷電子能夠在福清落戶的主要因素。

宣建生:是的。1992年,我們廠子動土開工的時候,習書記親自來了。冠捷就是這樣在福清開始的。

後來,我們把臺灣的中華映管也帶進來了。中華映管本來也是要去廈門的,我說:「你就來福州嘛,這樣你離我比較近。」

我還跟習書記說:「你這邊土地要是比廈門便宜一點,中華映管就可以定在這裡。」

我還問他,地點選在哪裡比較好?

他說,馬尾比較好,因為這裡屬於進出口貿易區,原材料進來比較方便。

就這樣,中華映管就在福州馬尾落腳了。

另外,還有一個德國西門子公司,因為我們做顯示器要跟西門子的PC匹配,而西門子在大陸做得也不錯,它屬於外資企業。當時進口很貴,每年都要交很高的關稅,他們也很想在大陸設廠,而我是他們最大的顯示器供應商,我就說:「你們到福清來啊!」

德國人當時就說:「You must be kidding. Are you sure?(你別開玩笑了)。」 在他們看來,大陸就是做鞋子、衣服、紀念品的地方,電子產品怎麼做得來呢?

我說:「你來看看嘛。」

他們過來一看,福清的工廠做得很先進,工人很敬業,管理得也很好,廠房一塵不染,他們很驚訝。然後,我又把他們介紹給習書記,他們和習書記接觸之後,說習書記很有「國際範兒」。最後他們說:「既然你們在這兒,我們也來這兒。」當時大陸的政策,要求開辦外資企業必須有中國企業參股才可以立項。我沒想到,習書記讓福州市的電子集團來參一點股,就解決了立項問題。

習書記還說:「宣總,你給我們一個簡單的保證,假如你們以後不做這個項目了,你就要讓我們退出,返回我們投資的金額,外加一點利息,讓我們有個退出機制。」

聽完這句話,我就覺得他的想法挺先進的,當時,哪有還沒合作就想到退出的?但實際上這個想法是對的。果然,後來西門子把PC賣給富士通了,我們就一起把電子集團的股份賣掉了,不但讓它沒有一毛錢的損失,還返回了投資的利息。從這一點就能看到,習書記不僅敢於突破,而且眼光長遠。

有一次,跟習書記搭班子的一位市長問我:「你認不認得臺灣的一家汽車公司,以前跟三菱合作過,叫中華汽車?」

我說:「我認得啊,我父親認識這家公司的董事長——吳舜文老太太,公司的總經理還是我的學弟,叫林信義,他還做過臺灣地區的『行政院』副院長。」

他說:「我們這邊可以和他們搞一個合作項目,生產臺灣的一種商用車——得利卡。」這種車既可以坐人,也可以拉貨。

我說:「好啊,我去問問看。」

我問了一下林信義,林信義說:「我覺得大陸市場很大,我也想去啊,但是要經老太太允許才行。」

我就說:「我來試試看,我正好也認得吳董事長。」

吳舜文老太太是我的長輩,我稱她為嚴伯母。我特意找了個機會和她交流,她問我:「小宣,你最近在哪裡?」

我說:「在福州。」

她說:「福州,我知道,我們這邊中華汽車也考慮去啊。」

我說:「大陸市場很大,要看準未來,抓住這個先機。」

她說:「你在那邊怎麼樣?」

我說:「我在這邊很好啊,內銷也沒有問題,外匯我們自己平衡。」

後來,她聽我的另外一個長輩也說福州很好。我就跟她說:「我覺得福州的領導蠻開明的。」我還給她舉了一個例子:我跟海關去談,希望他們能夠到我們這邊來監督,現場辦公,這樣可以節約時間。海關比較嚴格,不太願意聽我們的建議。後來,市領導幫忙協調,海關就到我們這邊來監督了。這件事充分說明了福州的政風很好,辦事很及時。因為習書記是實幹派,很接地氣,從來不講空話。同時,他嚴格要求部下,每一個問題都要有答案。他做事的風格,可以說是雷厲風行。

採訪組:您在大陸辦企業過程中,除內銷權問題、海關監管問題外,還有哪些困難?習近平同志當年給了您哪些幫助?

宣建生:有一件事,讓我很感動。我們臺灣的企業家,那時候來大陸投資,是「冒大不韙」的,臺灣當局不讓我們「西進」,總是以各種方式找麻煩,不肯放資金過來。

資金過不來,我就需要在大陸這邊的銀行貸款。那時找銀行貸款是很不容易的。我就跟習書記說:「銀行就像當鋪,要我一定拿十足的東西去作抵押。可是我要能拿出十足的東西,我就不需要貸款了。」

後來,習書記就給我介紹認識了中國銀行福建省分行的行長。行長說:「我們派個小組去你們美國公司考察,你在我們中國銀行開個戶頭,我們看得到你們的物流及資金流,並請你和林文鏡先生個人擔保,就可以給你們貸款了。」這個事情後來就比較順利地辦成了。

習書記做事,很能抓住事情的關鍵點。他找銀行來與我們溝通的時候,心裡很清楚,只有比較開明的銀行才懂得國際上的這些東西,這樣問題才能解決。所以他當時沒有找福清的銀行,福清的銀行沒有國際化,不一定能解決問題。而且,他是在合法、合情、合理的前提下去解決問題,沒有破壞任何規定。

我真的很感激習書記,他幫助我們解決了一個很大的難題。現在看來,這些都是相對容易解決的事情,但在那個年代,資金沒這麼多,大陸的國際化程度也沒有這麼高。他幫我們解決銀行貸款等問題,為我們的發展掃清了障礙。

後來,福建出了一些走私案,給國家帶來了巨大損失。我們冠捷是這邊規模最大的企業之一,始終規規矩矩地經營,沒有辜負習書記的信任,也沒有給福建的領導添過任何麻煩。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當年幫助了這麼多臺資和外資企業在福建落戶發展,您覺得他這麼做的初衷是什麼?在與他交往的過程中,給您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宣建生:習書記幫助這麼多企業在福建紮下根,主要還是為了福建的經濟發展,為了中國的現代化。這是出於他對「改革開放」這四個字的深刻體會。我們兩個在一起聊天的時候,他曾說:「是毛主席讓我們站起來了,是鄧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政策讓我們富起來了。」

中國要想發展,既要改革,又要開放。黨的幹部如果不改變看法和做法,怎麼可能會有進步呢?習書記就是非常務實地去理解這些事情,去做這些事情。

交往這麼多年,我覺得習書記是一個生活很簡樸的人。他對吃喝的要求很簡單:下鄉的時候,一碗炸醬麵,或者一份餃子,甚至一碗酸辣湯就可以是一頓飯,搞得超標了,他還不允許。他對穿衣也沒有過高要求,只要乾淨、整齊、得體就行了。

他非常好學,喜歡看書,喜歡出去多看,多下去了解實際情況。古人講,「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是很有道理的。據我所知,他喜歡看上個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講臺灣經濟起飛的書,介紹新竹科技園區、高雄加工出口區等方面的書。這方面的書,我都會從臺灣帶來給他看。他也送給我書,送我的第一部書是唐浩明寫的《曾國藩》,書寫得非常好。他還喜歡跟我談他看的書。他看過我帶給他的書之後,也會跟我交流。

讓我特別難忘的是,他很有人情味,很重感情。比如,他很關心我和我的家人,見面時常問:「你太太和孩子都好嗎?」我太太帶我兩個孩子在美國上學,每年寒暑假回來兩三次,這些他都知道。他常對我說:「你下次回來,有機會請你家人一起吃個飯。」有一次,我和太太回福清看看,他正好也在,我們就在一起吃了飯,他對我的家人很親切,很熱情。

有一次,我跟他出國考察,飛到上海轉機,他知道我是在上海長大的,就要請我吃飯。我們吃飯的地方並不是很高檔,是在城隍廟那邊吃很傳統的老上海菜。我說:「真沒想到你還知道這家店呀!」那次上海的經歷讓我記憶猶新,現在回想起來,覺得他真的很有人情味。

還有一點就是,習書記和我有一些相似的經歷,所以也有很多共同語言,我們很談得來。

我是19歲去的臺灣。1949年,我父親隨著國民黨撤退到臺灣,因為家裡人太多又很匆忙,就把我給落下了。臺灣那邊有人說,「宣先生是吃共產黨奶水長大的」。確實,我受過很多社會主義的教育,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那一代年輕人追求奉獻社會、樹立共產主義的人生理想。但我當時屬於「黑五類」,上小學時就被送到農村去勞動,上初中時就去插隊了。16歲到18歲在貴州都勻插隊,正好趕上三年困難時期,那段歲月很艱苦。

因為我有這樣的經歷,就跟習書記有很多這方面的共同語言。他跟我講,他去陝西插隊,那時候很餓,連生肉都能吃下去。他還說,他那時候幹體力活和當地的老鄉一樣,可以扛上百斤的糧食。他跟我分享他在陝西的那段歲月,我很有共鳴,所以印象深刻。

習書記還是一個少年的時候,就上山下鄉了。後來他從政了,也一直在「上山下鄉」。他在福建17年多的時間裡,去過的福建的地方,可能比多數福建人都多。而我來福建投資快30年了,很多地方都沒去過。

我的堂伯父宣鐵吾是黃埔一期的,習書記的父親習老認得他,他們之前還是對手。我伯父做過蔣介石的侍衛長,還做過當年的京滬杭警備副總司令。我們的父輩是對手、是敵人,但我們年輕一輩成了合作夥伴、成了朋友。所以,我覺得我跟習書記還是蠻有緣分的。

採訪組:您和習近平同志當年還有過幾次一起出國考察訪問和開展合作的經歷。請您講講出國過程中,發生過哪些有趣的事情?

宣建生:有一次,我們從上海轉飛夏威夷參加一個電子展。到夏威夷之後,當時的天氣還可以,但天氣預報說颱風要來。我就說:「我們先到旅館吧,先換身衣服,穿得隨便一點,出去轉一轉,颱風來之前就回來。」他說:「好。」換好衣服之後,我說:「咱們去哪裡?」他說:「珍珠港。」因為珍珠港包含很多歷史因素,也是來夏威夷的必去之地。那天,我找了一輛車,我們參觀了珍珠港展覽館。

跟習書記在一起,我感覺他這個人很幽默,而且知識很豐富。參觀完珍珠港之後,颱風一過,我們就去參加電子展,他對這些很感興趣。

在荷蘭的一次出國訪問也是很有意思的。接待他的是海尼根啤酒公司,大陸叫「喜力」,是荷蘭百年的企業,他們也想到福建去,這次就是和習書記進行洽談的。

經過比利時的時候,我們就想去看看滑鐵盧,一路上我們兩個人只顧著聊天,但是司機迷路了,轉來轉去,怎麼也找不到。他就叫我跟司機先生說:「我們在滑鐵盧遭遇『滑鐵盧』了。」司機本來很著急、很緊張,認為乘客可能會怪他,但聽到習書記和他開了一句玩笑,他也就感到輕鬆多了。

我們去德國西門子訪問,主要是為了和西門子籤約,把西門子引進來。我們去參觀西門子的生產線,習書記看得很細,並且很虛心地向他們請教問題。當時,西門子已經實現自動化了,都是由機器人送料。他就說:「你們西門子在德國的人力成本肯定很高啊,所以你們就大量研究和應用機器人替代人的工作,這個很先進,很不容易。」他也知道,PC的競爭很激烈,那個時候大陸有聯想、方正、清華同方、紫光等,但是和西門子相比就差得太遠了。所以他要去了解一下,為什麼西門子能夠做得這麼好?西門子方面就跟他解釋:德國人在自動化方面做得很徹底,凡是機器能夠替代人的工作,全部都由機器來替代。

在那次訪問過程中,習書記還詳細地詢問了西門子的勞工薪資、自動化生產方面的具體情況。我感覺,他很細心,很有學習精神,一路上都是仔細地去看。他的問題不多,但一問就是最關鍵的地方。他的知識面很全,很豐富,他對很多經濟問題包括製造業頗有研究。

西門子請他吃飯的時候,徵詢他對飲食有什麼要求,他說:「不要給我特別準備,我什麼都吃,德國人吃的東西我都可以。」吃飯的時候,德國人請他喝酒,他很有節制,要籤約了嘛,喝一點點應個禮儀,點到即止。

籤約完後,我們就回國了。1994年,西門子就在福清落地了,和我們一起生產PC。西門子實際上是一個多元化的企業,業務範圍涉及醫療、電力、能源管理、房地產、交通、金融等很多行業。我們當時與西門子的籤約,只是跟它一個PC部門的合作,不是整個大公司。但我們算是開了一個先河。後來,西門子的很多業務都來到了大陸,比如通訊、半導體、數位化等等。

我再講講訪問韓國的故事。在韓國,我們去看了大宇汽車,這家公司的董事長設宴迎接我們。席間,他送了我們一人一本講他創業史的書。

第二天早上,我們要去參觀大宇公司。早餐的時候,習書記就跟我們談到了很多書裡的內容。其實,我們前一天的行程很累,我回去就早早休息了。習書記精力很旺盛,他回去還把那本書看完了。那本書是翻譯成漢語的,主要就講大宇的創辦過程,裡面講到「全世界60多個地方都有大宇」。習書記把這本書的內容記得很清楚,可謂過目不忘。我覺得他真是一個好學的人,學習能力很強,吸收能力很強,記憶力超群,這也是他的天分之一。

他與大宇溝通的時候,問的問題都很關鍵。比如說:主要零件是從哪裡來的?技術是誰提供的?大宇跟美國的龐蒂亞克有合作,他就問:具體的合作方式是怎樣的?技術又是怎麼轉移的?等等。

他出來的目的,就是來吸收這些知識的。他現在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因為他去過世界上很多地方了。

他在福建工作的時候,很少在福州待著,經常下鄉考察,也經常出國訪問。當省長之後,他下鄉就更多了。他喜歡到鄉下去調研,去了解實際情況,發現實際問題,這是他的習慣。現在,我們在新聞上經常能看到他在基層考察、出國訪問、開會、交流。他做事是不怕辛苦的,而且他很實際,精力和體力也是非常充沛的。

採訪組:您能講講習近平同志當年和林文鏡先生之間交往的故事嗎?

宣建生:林文鏡先生在福清長大,他十幾歲就去印度尼西亞。他是一位愛國華僑,德高望重。

林大哥這一生在印度尼西亞賺的錢,很多都投到大陸來,投到家鄉福清來了。很多外商和臺商也是林大哥介紹過來的,我就是他拉過來的嘛。習書記對林大哥非常尊敬,每次我們合影拍照的時候,他都會讓林大哥站到中間。

習書記也非常關心他,很會替他著想。有一次,我們去考察,林大哥一直帶著我們奔波於印度尼西亞各界,很辛苦。晚上,林大哥陪我們一起聊天的時候,習書記考慮到他的身體,就會讓他早點去休息。他對我們說:「我們可以再聊會兒天,讓林大哥回去睡覺吧,他跟著我們跑,身體會吃不消。」

採訪組:您在大陸辦企業多年,對於大陸這些年的變化,一定有切身體會。能否談談對「一帶一路」的看法?

宣建生: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很具有國際化的視野,他當地方領導的時候經常出國去考察、去學習、去了解,現在他倡導的「一帶一路」,是實實在在地去做,走得更遠、更實在了。

現在,很多國家的人都對習近平總書記非常有好感,為什麼呢?因為習近平總書記對他們都很了解,以前都去過他們的國家,對他們國家的歷史、文化非常熟悉,對他們的長處、需求了如指掌。他還喜歡與人交朋友,每次國外的朋友來了,或者曾在國外接待過他的人來了,他就是再忙也會抽時間去接待。他是有情有義的一個人,他的朋友遍天下。

我覺得,將來的歷史要寫習近平總書記這些年做的事,「一帶一路」是很重要的一筆。現在,大陸把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工程、交通、安全監控等進行輸出,這是對方求之不得的,對我們也大有好處。如果我們幫他們把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弄好,他們發展起來了,這才是真正的雙贏。

當然,也有人會懷疑說,貸那麼多錢給別人,這值得嗎?實際上,我不這樣認為,從生意人的角度看,我覺得「一帶一路」就好比是一個長期的投資,以後肯定會有回報。以我來講,我是做實業的,我有很多投資也不是一年就能有回報,可能要5年甚至10年才能有回報。

「一帶一路」用經濟合作與交流的方式,提高了中國人在世界上的地位。「一帶一路」未來會給我們國家和相關國家長遠的回報,這是天時地利人和與歷史相接的必然。所以,未來的歷史學家,也一定會為習近平總書記寫上一筆非常正面的評價,這是他對我們中華民族的貢獻。

採訪組:您作為黨外人士,作為臺灣的企業家,與中共各級官員有著廣泛和深入的交往,您怎麼看待習近平總書記推動全面從嚴治黨?

宣建生:我很欽佩。習近平總書記能夠把國家治理得這麼好,並且能堅持這樣做,大家都是交口稱讚的。他從嚴治黨,是從他對自己、對家人、對身邊工作人員的嚴格要求做起的。中國有句俗話叫「身正不怕影子斜」,他也有一句話叫「打鐵還需自身硬」。

現在,有的領導說:「宣總,不好意思啊,我現在請你吃飯都只能在我們食堂吃。」我說:「那太好了,我們這樣的年齡在外面大吃大喝的,身體也會受不了。」我覺得,中央的八項規定是好事一件。

我們生意人的價值觀就是「永續經營」。從我的角度來看,我覺得,中國共產黨要想「永續經營」下去,就必須從嚴治黨,建立一個完善的自我監督、自我平衡的機制,這樣才行。

相關焦點

  • 習近平在福州(二)丨「習書記是胸懷大略大謀大志的領導」
    習近平同志1985年到廈門工作,您當時是福州市長。你們初次見面是什麼時間?洪永世:我一直習慣稱呼近平同志為習書記,因為我們在福州一起工作的時候,他是市委書記,我是市長。1985年6月,我第一次見到他,那是習書記從正定調到福建去廈門報到的前一個晚上。
  • 習近平在福州(十六)丨「習書記讓辦公廳充分發揮總樞紐的作用」
    「馬上就辦」的要求在福州各級單位推行,對提高政府辦事效率發揮了重要作用。而政府辦事效率提高了,企業辦事就方便了,可以節省出大量的時間用於生產和發展。  福州是1984年國務院批准的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是1985年國務院批准設立的1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設在馬尾,在興辦之初,體制比較僵化,改革力度和開放力度都不夠。
  • 習近平在福州(一)丨「習書記讓我明白了什麼是初心」(下)
    所以,習書記那個時候就開始籌劃和推進傳統商業的變革,但是這種變革又不能過於激進,他就開始把農貿市場推進到向超市過渡的中間狀態。在習書記支持下,當時福州的國有企業華榕集團,利用香港窗口企業的優勢,在福州探索創辦了第一家連鎖超市。
  •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的探索與實踐·開放篇
    到任福州後,習近平主張進一步提高福州經濟的外向度,以福州開放城市和馬尾開發區為中心,形成閩江口兩岸大福州「金三角」開放地帶,並逐步向閩東北輻射。1994年4月2日,在福州市擴大對外開放引進外資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對外開放是福州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和生命線。福州的區位,決定其必須走開放的道路。
  • 學習《習近平在福州》採訪實錄心得體會(摘登)
    副市長 杭東  《習近平在福州》系列採訪實錄,我都認真進行了研讀學習,特別是最近刊登的《一餐一飯繫心間,一舉一動為人民》《習書記為臺資和外資企業落戶福建創造條件》等等,與我分管工作關係密切,讓我更深刻領會到了習總書記的恢弘視野和深刻洞察,感受到了總書記的人民情懷和實幹作風,認識到了總書記思想理念的豐富內涵和深遠意義。
  • 習書記180餘字寄語閩東大學生 ——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四)
    當天晚上,上任不久的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專程看望實踐團成員並與大家親切座談。當年北大社會實踐團骨幹成員之一黃誌同學,現為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當時,我已從人大畢業回到福州工作,因此參加了當天晚上的座談會。  我參加了這次座談,並根據現場記錄撰寫了《習近平與北大人交心談往》,擬經習書記同意後刊發在《福建大學生》。於是,我就將這份手寫稿寄給了習書記。
  • 習書記180餘字寄語閩東大學生——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四)
    聽說年僅36歲的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是經歷過「文革」磨鍊的「老三屆」「老知青」,帶著對家鄉建設的關心和同時期大學生的困惑,我就想代表《閩東大學生》去採訪習書記。1989年7月4日晚上9點多,我和同伴林忠同學在寧德地委大院宿舍區,經多方打聽終於找到了習書記的家,並鼓起勇氣敲門。為我們開門的是著名歌唱家彭麗媛老師。
  • 習近平在福州(十九)丨「在習書記領導下工作再苦再累也值得」
    近年來我寫了回憶習書記在福州工作期間的三篇文章:《高站位大視野制定福州城市發展戰略》《為有源頭活水來——習近平重視福州城市科學研究》《福州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的回眸與憧憬》。說心裡話,20多年來,我對習書記的人品和才華是由衷地欽佩和敬重。  採訪組:請您具體講講習近平同志當時在工作上都給了您哪些啟發和指導?
  • 「習書記讓我明白了什麼是初心」(上)
    這次工作會議3天之後,習書記又在馬尾的現場辦公會上提出,「要抓住那些群眾急需解決的問題」,群眾的事要「馬上就辦」。同時要抓為群眾辦事落實效果的督導工作,即使完成了,也要回頭看,通過督促檢查落實「真抓實幹」。 機關一些幹部中存在多年養成的惰性,需要一個克服過程。但習書記雷厲風行,大大縮短了作風轉變的時間。同時,他也不斷創造更好的硬體條件和制度條件,著力提高幹部為群眾服務的效率。
  • 福建省委書記訪臺觀察:閩臺合作 花香世界
    福建省委書記訪臺觀察:閩臺合作 花香世界 2014-07-07 19:06:447月7日電 (記者 羅欽文)中共福建省委書記尤權7日率領福建省交流考察團飛抵臺灣高雄,展開他對臺灣的首次訪問。
  • 習近平在寧德(六):「習書記提出的『滴水穿石』和『弱鳥先飛』凝成...
    這些是他在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之後得出的結論,與此同時,他響亮地提出了「滴水穿石」和「弱鳥先飛」的思想。  習書記提出「滴水穿石」和「弱鳥先飛」,站位高,也很有新意,大家聽了感到很新奇,但不太理解,甚至心裡覺得不太舒服。寧德人窮怕了,恨不得一夜致富,可習書記卻提出「滴水穿石」,需要有個適應和接受過程。
  • 看習大大在福州怎麼做事的——那叫一個雷厲風行!
    「三山一水」福州城,那穿城而過的水,就是福建的母親河——閩江。它蜿蜒而行,在福州西郊一分為二,至羅星塔複合為一,折向東北出琅歧島,而後流注而去,直入東海。二十多年前的一天,閩江之上,一艘不起眼的小客輪破浪前行。「習書記的個子高,幾乎要碰到艙頂。大家把幾張桌子拼在一起,鋪開地圖和資料,迎著江風,暢所欲言,勾勒沿岸的今天和未來。」
  • 習近平在寧德(十六):「習書記以平凡心真誠對待我們」
    從這一點看,習書記考慮問題著眼長遠,也有創新精神。記者們在他的鼓勵和調動下,都很積極地在會議活動中選題,也能沉下心來寫稿子,為閩東發展鼓與呼。他也從來不在記者面前擺官架子,不是說我是地委書記,你是記者,必須我要你做什麼就做什麼,我要你寫什麼就寫什麼。他真誠地和我們交朋友,還經常和我們講:「你們新聞報導工作需要地委行署做什麼,可以跟我說,我們全力支持!」
  • 「習書記讓我明白了什麼是初心」(下)
    所以,習書記那個時候就開始籌劃和推進傳統商業的變革,但是這種變革又不能過於激進,他就開始把農貿市場推進到向超市過渡的中間狀態。在習書記支持下,當時福州的國有企業華榕集團,利用香港窗口企業的優勢,在福州探索創辦了第一家連鎖超市。
  • 福建探索加強對臺資企業的金融服務
    郭寧寧介紹,相關舉措包括推進兩岸金融機構入駐和信用合作,推動臺企臺胞金融服務便利化、同等化、普惠化,便捷兩岸跨境投融資等。《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臺資企業在大陸上市,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 「習書記要求身邊工作人員要講規矩守紀律」
    採 訪 組:林振義 沈 凌 桑 熙 採訪日期:2019年6月5日 採訪地點:福州西湖大酒店 採訪組:陳會長,您從1992年2月到1996年1月在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同志身邊工作。您和他是怎樣認識的? 陳承茂:我是1992年到習書記身邊工作的,但我認識他還要早一些,是他在寧德工作的時候就接觸和認識的。
  • 「習書記身上始終體現著一種務實精神」 ——習近平在寧德(十五)
    原題 「習書記身上始終體現著一種務實精神」 ——習近平在寧德(十五)  就這樣,習書記和我談了20多分鐘。我完全沒想到,我與習書記素未謀面,第一次見面,他就對我如此信任,又如此坦誠,打消了我所有的顧慮。我下定決心不辜負他的期望,把《閩東日報》重新辦起來。8月28日我回到縣裡移交工作,第二天就到寧德上班了。  採訪組:《閩東日報》復刊期間,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習近平同志當時是怎樣幫助解決的?
  • 臺灣銀行福州分行今日開業
    臺灣銀行福州分行今日開業 2016年06月06日 09:06:00來源:福州日報   ■記者莫思予  本報訊今日,臺灣銀行福州分行在升龍匯金大廈舉行開業儀式
  • 習書記與我們聊如何做好基層工作 ——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二)
    習近平同志談道,作為基層幹部,要有忍耐力、直覺力和行政力,要有犧牲精神、奉獻精神和創造精神。幹好基層工作,要有興趣、有熱情,要有韌性、有耐力,要有一點兒組織能力,要有一股豁出去的幹勁。習書記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要實現由大學生到基層行政幹部的轉變,一定要具備三個方面的素質,即要有忍耐力、直覺力和行政力。作為基層的行政幹部,一定要有犧牲精神、奉獻精神和創造精神。這些話語講得非常誠懇,深深影響到了我之後的人生。習書記當時的這次談話,可以說是我人生的一個新起點。  採訪組:剛才談到習近平同志鼓勵大家到基層工作,並與大家聊了很多基層工作的體會,能否具體展開談談?
  • 習書記與我們聊如何做好基層工作——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二)
    習近平同志談道,作為基層幹部,要有忍耐力、直覺力和行政力,要有犧牲精神、奉獻精神和創造精神。幹好基層工作,要有興趣、有熱情,要有韌性、有耐力,要有一點兒組織能力,要有一股豁出去的幹勁。習書記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要實現由大學生到基層行政幹部的轉變,一定要具備三個方面的素質,即要有忍耐力、直覺力和行政力。作為基層的行政幹部,一定要有犧牲精神、奉獻精神和創造精神。這些話語講得非常誠懇,深深影響到了我之後的人生。習書記當時的這次談話,可以說是我人生的一個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