豔芳照相館在鄭州的「最早面貌」(左圖)和位於二七廣場的豔芳照相館舊址(右圖)
    
    □策劃王魯峰執行記者陳駿文張琮攝影(部分資料圖由豔芳攝影提供)
    核心提示丨「來,阿姨笑一笑!抱著大胖孫子,笑都不露牙嗎?」話音畢,鎂光燈閃起,咔嚓……一家老小的笑容定格為了一張全家福。
    今年春節期間,類似於上述的言語和「咔嚓」聲,每天都要在已有61年歷史的鄭州豔芳照相館(以下簡稱豔芳照相館)中響起上千次。小小的照相機見證了無數家庭的從無到有,成員由少到多,每張全家福的背後,都有著一段關於「家」的故事。
    「添了孫子要來拍張全家福」、「我們的三胞胎今年一起『小升初』,得留下個紀念」、「孩子明天就要去外地上班了,又是一年不見」……或是見證一種開始,或是紀念一種結果,或是給即將出門的遊子留下一份家的思念。趁著過年,全家人湊在一起拍上一張全家福,是不少人在過年期間一種共同的選擇。春節期間,大河報記者專程來到豔芳照相館,為您尋找一張張「全家福」背後的那些故事。
    
    把一家人的幸福「裝」進相框裡,是這間老照相館幾十年不變的使命。
    A
    一間老照相館,過年期間特別忙
    大年初六一早,在豔芳照相館攝影師上班前,鄭州市民魏先生一家便早早地來到影樓等候拍攝。懷中襁褓裡,7個月大的孫女兒正捧著奶瓶「吃早餐」。
    「今年家裡又添了口人,高興!拍個全家福。」魏先生告訴記者,作為「60年前後」出生的一代人,自己成長的過程吃過不少的苦,「要我說,拍照這事兒是個奢侈品,花上千把塊,還不如給孫子買幾件好看的衣服。」
    「哎呀,爸。什麼年代啦,孩子還有我們吶,咱掙錢不就是為了過得更好、更開心嘛」聽到父親所吐露的「心聲」站在一旁的兒媳婦田女士便接過話說,雖然現在家家戶戶都不缺相機、手機,但一家人過年的時候拍上一套正式的全家福,一直以來是她的心願。「今年是小寶的第一個新年,就想做個紀念。」
    聽罷兒媳婦的「開導」,剛到照相館時還嫌「換衣服麻煩」的魏先生,便喜滋滋地抱上孫女坐在了沙發正中。
    而在當天,因為女兒、女婿常年在北京工作,再過兩天就要送孩子返程的另一對魏氏夫婦也帶著兒女來照相館拍全家福。做拍攝準備時,魏先生選擇了一身頗有「老上海」韻味的復古風服裝,而老伴兒則穿上一身暗紅色旗袍。
    魏先生告訴記者,女兒、女婿平時都不在身邊,雖然自己的手機中也存有女兒、外孫女的不少照片,但總是沒有影樓所拍出的專業全家福掛在家中「看著有感覺」,在女兒一家即將回北京前,他特意帶領全家人一起來這裡拍上一張全家福。
    豔芳照相館負責人趙有福告訴記者,如今,在過年期間拍上一張和和美美的全家福,已是不少家庭的選擇,今年春節期間,以豔芳照相館為例,每天都要接待幾十個家庭前來拍攝。「從早晨9點開門一直要忙到晚上。」他說。
    B
    一位老人家,三十多個子孫圍在身邊
    「老太太已經80多歲了,身後30多口人,看著就讓人感到幸福。」說起今年春節所拍全家福,豔芳照相館的攝影師劉建平,對於其中的一張印象深刻。
    大年初四下午,豔芳照相館迎來了一個已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包括從加拿大多倫多在內的7個城市輾轉回鄭,一張目前共計31口人組成的照片構成了這家人的全家福。
    全家福的主角名叫王桂花,是一名今年已87歲高齡的老奶奶,照片中的其他成員,便是她所育的6個孩子及後代。
    「老媽已經87歲了,身體狀況不是很好,過年前還在住院,我們想趁著老人行動還方便留下一個紀念。」王奶奶的孩子司先生對記者說,拍全家福的創意源於老人遠在加拿大求學的外孫王銘涵。
    今年過年前,得知外婆住院這一消息的王銘涵,給舅舅司先生提出了「過年一家人拍張全家福」的想法。
    通過一家人都在的微信群,這一建議雖得到家中所有人的響應。但在現實中,共計33人且分居加拿大多倫多、北京、深圳、上海、蘇州、青島等8個城市的大家庭,想要在同一時間全部湊齊,也並非易事。
    「娘在哪,哪就是家。」司先生告訴記者,經過全家人的反覆溝通、協調,大家都表示要在今年過年期間克服各種困難,「回家陪老人拍張全家福」。遠在加拿大的王銘涵更是跟學校請了假,特意和母親一起回國。
    大年初四下午,一家人終於等到了從加拿大輾轉歸來的王銘涵母子,這個暫湊齊31口人的大家庭終因全家福,而圓了「團圓夢」。
    為了這張難得的全家福,司先生特意在影樓選了最貴的「套餐」進行拍攝。他還特意叮囑攝影師,在衝洗照片時,一定要把時間打上去。「這張照片不是一張普通的紙,凝結著我們這個幸福大家庭的回憶。時間再久,也不會抹去。」
    
    王老太太(前排正中)的子孫相隔五湖四海,有的甚至遠在國外,都趕來湊齊這張「全家福」。
    C
    一張全家福,7個月時間「磨」出來
    坐在豔芳照相館的電腦前,指著王奶奶家全家福左上角的一處空缺,劉建平告訴記者,這是他給王奶奶家中兩個成員做出的「預留」。因公務纏身,王奶奶的外孫和重外孫子最終沒能趕上大年初四的拍攝。但在未來兩天,這兩位家庭成員還將回到鄭州進行補拍,攝影師再通過後期「PS」等技術手段(圖像處理軟體「Pho-toshop」的簡稱,現一般作為圖像的後期加工與處理的簡稱)將全家老少33口人補齊。
    1995年,初到豔芳照相館上班的劉建平開始只是照相館的一名電工。「那時候最羨慕的就是攝影師按下快門的『咔嚓』一聲響,生活中每家都有磕磕絆絆,但在全家福中,每個家庭所留下的都是溫馨、和諧的景象。」奔著自己的追求,苦練4年的劉建平最終成為豔芳照相館的一名攝影師。
    鎂光燈閃爍近20年,在劉建平所按下的快門中,無數的溫馨定格為了一張張全家福。曾經同事口中「小劉」的胸前,如今也已掛上了「劉大師傅」的工牌。作為一名攝影師,他格外理解拍照人對於團圓的期盼。他告訴記者,與王奶奶家中情況類似,2013年春節,一個共計28口人的大家庭也來到照相館拍攝全家福。但因種種原因,28人最終未能湊齊。就在這家人因此遺憾時,劉建平告訴他們可通過補拍的方式進行彌補。
    為了這份「團圓」,劉建平前前後後補拍了3次,直到當年「五一」假期,才完成了最後的拍攝,加上後期製作,一張全家福共計耗時7個月。
    在豔芳照相館兩天的採訪中記者發現,按下快門的動作看似輕鬆,但在此之前,劉建平都會有著一連串複雜的準備過程。一張全家福涉及人數眾多,其中不乏年邁的老人和幼小的孩童。每每遇到有孩子參與拍攝之中,劉建平總會習慣性地用左手拿起一個手鈴晃蕩,博得鏡頭前孩子一個會心的笑容。
    「都說攝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定格中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完美,但作為攝影師,我們總想把最好的一面定格其中,因為那不是普通的照片,那是全家福。」他說。
    
    
    當年黑白全家福裡的小姑娘沈女士(上圖後排左三),如今已成了「姥姥」(下圖前排左一)。
    D
    一張老照片,牽出40多年的回憶
    「趙師傅、劉師傅,過年好!我來拍全家福了,又得辛苦你們。」大年初六上午,與其他進店顧客不同,一位女士剛剛走進豔芳照相館內,便和這裡的工作人員宛如老友一般進行著寒暄。
    在豔芳照相館的牆壁上,懸掛著數十幅拍攝於幾十年前的老照片,在這其中,不少張照片中都有這位名叫沈鳳蓮的女士及其家人的身影。「原來有個什麼值得紀念的事兒就會來拍張照片,拍照已成一種儀式了。」她說。
    在這些照片中,一張拍攝於1970年的全家福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這是沈女士全家人當時在豔芳照相館拍下的一張全家福。是時,15歲的沈女士(後排左三)面容青澀,扎著麻花辮,但眉宇間所傳出的神情,還是能讓記者與眼前已62歲的她聯繫在一起。
    昨日上午,47年前全家福中還是小姑娘的沈女士,和自己的老伴兒、女兒、女婿、兒子、兒媳、外孫共計一家7口又來到豔芳照相館拍攝屬於自己這個小家庭的全家福。
    凝望著牆壁上這張記錄有雙親影像的老照片,沈女士回憶起往事忍不住哽咽,作為家中女孩子中的「老么」,備受家人疼愛的她如今雖已當上了外婆,還是很想念自己的雙親。
    「全家福的意義就在於此,不管到了何時,我還能拿起照片看看家人,看看爹媽。」沈女士動情地說,曾經的日子雖然很苦,甚至全家十幾口人年夜飯就靠十塊錢不到的餃子餡兒來「包辦」,但大家逢年過節還是會擠出些錢去拍上一張全家福。
    「人都會生老病死,但照片能留下許多珍貴的回憶。兒子出生時他外公就不在了,兩歲時外婆也去世了。如果沒有這些老照片,姥姥、姥爺對他來說最多只是個稱呼而已。」
    「過日子,就是過人哪。」每每想起自己年幼時老人們常掛在嘴邊的這句話,已身為外婆的沈女士更加能夠理解其所包含著的暖意。「兒子今年辦喜事,家裡又該添人啦。」看著身旁漂亮的兒媳婦,沈女士笑得合不攏嘴,「等回頭添了孫子,我們還來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