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級綜合性藝術科研機構,中國藝術研究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下,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以藝術科研為中心,以人才隊伍建設為基礎,形成了藝術科研、藝術教育和藝術創作三足鼎立的發展格局。努力把中國藝術研究院辦成「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的藝術科研中心、藝術教育中心和國際藝術交流中心,改變了以往單一的藝術科研職能,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人才隊伍結構也在這一進程中,實現了整體的提升。
整合人才資源 開門辦院
中國藝術研究院是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組建的中國戲曲研究院、民族音樂研究所、中國繪畫研究所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建院56年來,匯集了一大批在各藝術學科領域卓有建樹的著名學者和藝術家,如梅蘭芳、程硯秋、張庚、郭漢城、黃賓虹、王朝聞、蔡若虹、朱丹、楊蔭瀏、繆天瑞、葛一虹、鄭雪來、李少白、吳曉邦、侯寶林、馮其庸、李希凡、周汝昌、陸梅林等,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學術聲譽。
目前,中國藝術研究院人才濟濟,有很多研究人才,也有很多創作人才,如從事繪畫、篆刻、書法、舞臺藝術創作等。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實現「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成為擺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領導班子面前的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經過慎重思考和論證,該院院長、黨委書記王文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出了「藝術科研、藝術教育和藝術創作三足鼎立」的發展思路,集中中國藝術研究院各方面的人才資源優勢,為各類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機會,不僅要出科研成果、創作成果,而且要出人才成果。
在這樣的目標下,他們一方面對現有人才資源進行整合,使本院優秀學者特別是中青年學者承擔重大科研課題,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在實踐中成熟、成長;對優秀藝術家,鼓勵他們多創作好的作品,給他們出書、出畫冊、辦展覽,提供展示才能的機會。另一方面,通過開門辦院,吸納院外優秀人才,共同搭建一個廣闊的、開放的平臺,使包括戲曲、音樂、美術、影視、舞蹈等十幾個藝術專業的最優秀的學者和藝術家能在這個平臺上施展才華,通過他們的學術研究、創新性的學術交流,最優秀的創作、展示和研究生教育培養優秀人才,共同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和我國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該院近年來從院外和社會上吸納了許多優秀人才,其中包括中國當代著名陶藝家朱樂耕、畫家楊飛雲以及趙建成等。
中國藝術研究院已經完成和正在進行的國家級、部級、院級重點科研項目近300項,在藝術科學研究領域的各個學科,都推出了具有重大學術影響和學術價值的成果,特別是在中國戲曲、美術、音樂、舞蹈、電影、藝術學等領域的史論研究方面,完成了一大批在中國藝術理論發展史上具有奠基性意義的重要著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方面,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經典民族樂曲《二泉映月》等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由於該院專家的搶救,才得以流傳於世。近幾年,中國藝術研究院受文化部委託,以評審申報「崑曲藝術」和「古琴藝術」「維吾爾族十二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為世界「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而令人矚目,這些都得益於雄厚的人才隊伍做支撐。
堅持四個尊重 正確評價人才
如何發揮現有人才作用?如何吸引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如何增強凝聚力?王文章的一席話,道出了其中的奧秘: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正確評價人才和使用人才;用其所長,補其所短;發揮各種人才的作用,調動所有人員的積極性。他比喻道,一個單位發展得好,是知識總量、人才素質、創新實力的總和,靠各種人才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才能體現出來。全院12個研究所,16個專業研究中心和創作機構,12個雜誌社和編輯部,以及研究生院、文化藝術出版社、圖書館,在職人員近700人,其中在職的具有高級職稱的各藝術門類專家學者200多人,離退休專家學者有300多人。如此複雜的機構,什麼樣的工作都有,就像是一個合唱團或交響樂隊,如果各個聲部都能充分施展才能,就能形成一個比較和諧的合唱或交響樂。
院裡對老專家、離退休幹部非常尊重和關心,很多老同事退休多年,仍在發揮著作用,有的當導師帶研究生,有的參加課題研究,有的給學生講課,通過老一輩專家的學術精神傳承、專業知識的傳承,使良好的學術風氣和藝術品德得以傳播和發揚光大。
中國藝術研究院擁有眾多的著名學者,形成老中青三代學者梯隊,如:馮其庸、李希凡、周汝昌、陸梅林、劉夢溪、資華筠、田青、張曉凌、賈磊磊、呂品田、朱樂耕、楊飛雲等,還輸出了很多人才,如龍瑞、馮雙白、姜昆等,該院很多博士生畢業後到其他大學裡擔當學科帶頭人。
該院還非常關心年輕人才的培養,不斷完善人才梯隊建設。如,他們提出,書法院和美術創作院要關注三四十歲的藝術家,爭取5年到8年後培養出來中國新一代優秀的藝術家。為了加強中青年科研人才培養,每年他們除從北大、清華等名牌大學招收一些優秀學生外,自己的研究生院每年也精選優秀畢業生留下來,作為人才培養梯隊的新興力量,讓他們通過參與課題研究,田野調查,民間音樂收集、整理等工作,在實踐中成長。
中國藝術研究院交叉學科特別多,人才伸展空間大。院裡積極鼓勵人才關注現實,對中國藝術發展現狀、藝術現象加以關注,同時推進政策對策研究、實用性研究和基礎理論研究。
他們靠真誠、良好的學術氛圍和研究環境,特別是中國藝術研究院很高的學術平臺,很好的學術生態,以及能夠及時掌握國內外信息,交流處於前沿的學術觀點,開闊的視野,較高的待遇等優勢,讓這些人才得到好的學術環境和各種推介的機會,使其感到備受尊重,既廣納賢能,又留住了人才。
王文章強調說,作為研究單位,既要有愛才之心,識才之智,又要有容才之量,用才之途。吸引來人才,還要會用才,不能囤才;要提高用才質量,還要善於推介人才。如,該院推薦音樂研究所所長張振濤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擔任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評審委員會委員,這也是我國唯一的一名委員;推薦文化研究所梁治平到聯合國參加世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件的起草工作,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高度評價和肯定。再如,對於那些埋頭做學問的學者,他們也給予充分重視。如,推薦牛克誠參加中宣部「四個一批」優秀人才評選,獲得入選。只要有機會,他們都會傾力向社會推薦人才。
中國藝術研究院的領導班子認為,學者成果越多,體現管理的有效性越強,他們的工作就是真正做好服務,當好後勤部長,幫助人才解決實際困難,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建立好的學術氛圍。院藝術論壇和各個所的藝術講座每個月都舉辦好幾次,全院一個月同時至少有10次以上高端學術講座或學術論壇;美術創作院一年舉辦十幾個美術展覽;篆刻藝術院與韓國、日本同行有很多交流;研究生院多次邀請外國專家前來講學;美術研究所舉辦的黃賓虹國際學術研討會及展覽等都是很高層次的活動。
中國藝術研究院強調人才選拔、培養與使用要出於公心,以人的勞動、工作態度、工作效率為評價依據,堅持「公道、公平、公正」的用人原則。經過這幾年的努力,中國藝術研究院的人才結構出現整體結構的升級,不僅僅在學術研究方面,在藝術創作、管理、科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各個方面都出現了一個人才梯隊、人才結構的換代升級。針對目前人才需求現狀,學生畢業後除了要懂一般的藝術原理、歷史、理論知識外,還要有一定的實際創作能力,該院研究生院的教學開始注重培養複合型人才,如,邀請院外知名導演、藝術家、史論家等來院講課,使整個人才結構趨於更加合理和高效,提升總體競爭實力。
科學的總體發展戰略,廣闊的學術平臺使中國藝術研究院不斷發展,影響越來越大,凝聚力不斷加強,這也必然吸引更多人才匯聚,形成事業發展的良性循環。(陸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