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石油大學」這個名字,在古長城腳下和黃海之濱光耀天下。可是,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你知道學校校名、校牌背後的故事嗎?
毛澤東主席書體的「北京石油學院」
1953年10月1日,北京石油學院千餘名師生員工,會聚在海澱區九間房村半是田野、半是建校工地的校園裡,舉行了簡樸而隆重的開學典禮。從此,在新中國的教育史上,出現了「北京石油學院」的大名。可是,那時我們還沒有正式的校門,只是在校園西側搭起一個簡易牌樓,上書「北京石油學院」六個大字。這六個字是誰寫的呢?一看便知,那是毛澤東主席的字體。
毛澤東主席書體的「北京石油學院」。
毛澤東不僅是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位大書法家。他的草書,骨神兼備,龍飛鳳舞,俏俊飄逸,豪放酣暢,有強烈的視覺美。新中國成立後,許多高校請他書寫校名。1950年3月他給北京大學書寫了新校名,6月給清華大學寫了新校名(而且一連寫了六幅供挑選),此後又給北京師範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等學校寫了校名。可是,我們北京石油學院的校名,雖然是「毛體」,但並非由毛主席親筆手書,而是從他已發表的字跡中選拼而成的。
曾經參與這項選拼工作的圖書館老館長王裴慶先生,生前曾對筆者講過,那時毛主席手書公開發表的還很少,從中選出我們校名的六個字,並且讓它們相互協調顯示出神韻來,並非易事。王老回憶說,尤其「學院」二字,拼對了許久才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此後,我們的校牌、校旗、校徽,都使用了老教工們精心拼對成的這一「毛體」校名。
多變的「華東石油學院」校牌
北京石油學院在祖國的首都發展了十六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1969年10月,奉命遷到了山東東營地區,校名改稱 「華東石油學院」。
起初,遷校後的學校沒有校門,自然也就無需校牌。後來有了校門,校牌上是以仿宋體寫的「華東石油學院革命委員會」字樣。再後來又用毛澤東主席書體描上校名,只是把「北京」改成了「華東」。再後來就不太講究了,校牌、校旗或公用信箋、信封等需要校名標識時,有的用「毛體」,有的用印刷體,那時學校社交活動很少,校名標識也未被關注。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學校進入恢復、發展的新時期,華東石油學院得以新生。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為推行美育和校園文化建設,在老校長楊光華教授的倡導和支持下,學校請了許多美術家、書法家和雕塑家,為我校創作了百餘件藝術作品。在校辦主任林世洪的努力下,學校籌建了藝術館,館中收藏了舒同、啟功、吳作人、傅抱石、董壽平、許麟廬、周懷民、於希寧、肖勞、宋步雲、崔子範、沈鵬、李鐸、陳天然、範曾等著名書畫家的作品。這些書畫作品和坐落於校園中的藝術雕塑,開闊了我們工科院校師生的眼界,增強了大家的審美意識。特別是這些書畫作品的邊款中大都題有「惠贈華東石油學院」字樣,這就使有的校領導和教工們思考,不一定非得由政界要人來為我們題寫校名,這些書畫藝術家寫得就很好。
1986年2月,校報在變更報頭時,率先換上了由劉開渠先生手書的「華東石油學院」校名。
劉開渠先生手書的「華東石油學院報」。
劉開渠是中國現代雕塑大師,歷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館館長。1986年他在82歲的時候,為我校設計製作了老一代石油地質學家、玉門油田發現者孫健初先生的塑像。他在為我校創作孫健初塑像時,也為校報題寫了校名報頭。他題寫的校名,蒼勁有力,字字似有雕刻之功。可惜的是,不久我校便更名為「石油大學」,劉老的墨寶未及被廣泛採用。
範曾與「石油大學」校牌的結緣
1988年2月,國家教委批准我校更名為「石油大學」,並決定實行北京、山東兩地辦學,學校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在校名更新之際,校領導應廣大師生員工的要求,決定請書法藝術家來題寫「石油大學」校名。當時書畫家範曾成為了學校首選的對象。
範曾創作的國畫人物,造型準確,栩栩如生,筆墨酣暢、大氣。他的書法,特別是他的榜書,沉穩中透著秀氣,有很強的個性和特色,頗受收藏家器重。原華東石油學院藝術館藏有他書寫的一軸中堂,上書「砥礪品學」,給師生們留下深刻印象。
為請範曾先生題書校名,校辦主任林世洪拜託曾多次採訪過我校的《中國環境報》、《人民日報》的老友高樺、歸長根先生轉告其誠,終如願以償。
1988年春,學校收到範曾先生題寫的「石油大學」校名,可謂墨氣充足,瀟灑淋漓,立即依樣鐫刻和製作了校牌,隨之舉行了揭牌儀式,懸掛在校門之上。稍後,範曾先生又為《石油大學報》、「石油大學出版社」題了名。1989 年筆者主編和出版《石油大學校史》時,也是請範曾先生題的書名。
範曾手書的「石油大學」校名。
當時,按照石油工業部的設計,石油大學校本部設在北京,下屬四個辦學單位,即石油大學(北京)、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大學(北京管理幹部學院)和石油大學(廣州培訓部)。這五個單位地跨兩省一市、大江南北,都冠以「石油大學」校名,於是,範曾先生題寫的校名便從山東傳發到北京,從北京傳發到廣州,這塊「石油大學」的招牌贏得了廣泛認可。
當時廣州有多位朋友打電話告訴我:「常常看見你們石油大學的汽車在市區跑,上面印有範曾寫的校名,真的好好漂亮啊!」顯然,他們看到的是「石油大學(廣州培訓部)」的車輛。
一個校名兩地書
進入新世紀,石油大學突飛猛進發展,石油大學(北京)和石油大學(華東)很快都成為「萬人大學」。2004年,石油大學可能冠名「中國」的消息傳來,令兩校師生員工為之振奮。兩校不約而同地都在想方設法聯繫範曾先生,請他再題「中國石油大學」,為學校更名作準備。
2003年「非典」時,範曾先生因避疫情一時「困」在了濟南,住在南郊賓館作畫。石油大學(華東)得知消息當即派員赴濟南,找到一位校友,請他協助向範先生求字。這位校友得知母校將冠名「中國」,十分高興。在他的幫助下,學校不久就收到了範先生手書的「中國石油大學」。
範曾先生手書的「中國石油大學」校名(繁體)。
石油大學(北京)是在前石油大學總校校長張一偉的關照下,由時任黨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劉馮瑜同志與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先取得聯繫,於2004年冬天在範先生北京寓所取得的。那天,張一偉老校長偕劉馮瑜親赴範曾先生的北京寓所,範先生當即揮筆寫了「中國石油大學」以贈。
範曾先生手書的「中國石油大學」校名(簡體)。
2005年1月10日,教育部正式下文,批准石油大學更名為「中國石油大學」。1月25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典禮;8月22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也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典禮。當時的教育部部長周濟、原石油工業部老部長王濤、原山東省副省長王軍民等分別參加了北京、華東兩校的更名揭牌儀式。由範曾先生兩次書寫的「中國石油大學」校牌,分別在古長城腳下和黃河入海口亮相。
僅就校名而言,除了在「中國石油大學」校名之後的括號中有「北京」、「華東」之分外,範曾先生的手書也有不同。華東校名中的「國」與「學」字用的是繁體,而北京校名中此二字是簡體;華東校名寫得較為嚴謹、整齊, 北京校名則寫得較為流暢、隨和,各有千秋。這位與石油大學校名校牌結緣三十年的書法家,似乎也諳熟我們的校史和現狀,在他幾個月內兩次題寫同一校名時,好像特意在選字和風韻上作了些區分。正是這些不同,為後人的考究提供了依據,其可謂妙哉!
在當今社會,校名、校徽、校標(包括上面的書法字體)等學校的標識,都是學校的無形資產。「中國石油大學」這塊金字招牌來之不易,我們每個中石大師生都要愛護它、尊重它,更要為它爭氣要強,都要記住「今日我以石大為榮,明日石大以我為榮」的口號。
(作者:餘世誠教授,1956 至1961年就讀於北京石油學院機械系,1964年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專業研究生畢業, 其後一直在中國石油大學從事中國史的教學與研究,歷任研究室主任、人文及社會科學系主任、校學術委員、校務委員等。)
#我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