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無意中刷到了幾個電視劇《平凡的榮耀》的短視頻,看電視劇很少的我被這個電視劇拉入坑裡了。
我很喜歡這電視劇,因為它不是爛俗的低調富公子戀愛記,也不是傻白甜職場開掛逆襲記。
它刻畫的都是職場萌新們可能會有的經歷:被瞧不起,被排擠,努力工作卻又得不到認可的那種心酸。
電視劇名字雖然叫《平凡的榮耀》,可是電視劇裡的主人公之一孫奕秋(白敬亭飾)並沒有因為自己高中學歷畢業就甘於平凡,而是不斷的在努力證明自己。
或許平凡卻又不甘於平凡,才是真的榮耀。
平凡,是學歷,能力的平凡
白敬亭飾演的孫奕秋是一個高中學歷,毫無工作經驗的年輕人。
不知家庭背景的他突然被家裡人安排到一個大投資公司做實習生。
公司裡的同事以為他有背景,一開始都對他有一份神秘感。但當他說出自己沒有背景,也不知道為什麼來這個公司以後,大家的態度變了。他受到了同事們的排擠,就連上班進電梯都將他擠出門外。
他的經理吳恪之(趙又廷飾)有著犀利的投資眼光,但因性格桀驁不馴,不善與上司相處,未能受到重用。
他對孫奕秋這種走後門的行為一開始就是非常反感的,甚至揚言讓孫奕秋實習期過了就趕緊滾蛋。
可是孫奕秋從來沒有因為上司的不善,同事的排擠,自己學歷不夠或者說能力不足有過一絲絲的放棄。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片段,是吳恪之問孫奕秋自己最大的賣點是什麼?孫奕秋的回答像極了初入職場的我們。
「我的賣點是,努力,我會比所有人都努力。」
這回答像不像初入職場的我們?
別人問我們擅長什麼,雖然我們搜索完整個大腦後也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但是我們仍然想的是我會拼命工作,努力學習,我會趕上別人。
可能我改變不了我以前的那些東西,但是今後我會努力做到最好。
我以前平凡,但是我不甘於以後還是平凡。
這就是我們的態度。
努力不是不甘於平凡的終點,拿出價值才是
很多職場新人剛入職一年時候,充滿著昂揚的鬥志。
工作久了以後,覺得自己看透人情世故,便開始慢慢的甘於平凡,或者說是佛系生活?
「哎,這個崗位有關係才能升的上去,我們就算了,努力也是白努力。」
「老李辛辛苦苦工作這麼多年也就這樣,我為什麼要努力?」
我們自以為看透了職場,看透了職場中的人際關係,覺得那些努力奮鬥的職場故事都只是雞湯而已。
有人無所事事也能升職,又能996卻仍然拿著微薄的薪資。
是的,努力從來都不是職場中的競爭力。
職場中最大的競爭力是能拿得出遠超出付給我們薪水的價值。
當別人花一周才能做好的方案,我們一天就能做好,甚至做的更好。
那麼有誰會在意我們努力不努力?
職場中的人際關係就是利益交換的關係,當我們能拿出遠大於對方利益的時候,又有誰會瞧不起?相反,如果我們事事都要麻煩別人,即使我們再努力,相信到最後也不會再有人包容。
但是努力卻又是我們成長路上逃脫不開的一環。
初入職場,沒有拿的出手的價值,除了努力提升自己,還有別的選擇嗎?
誠然,不否認工作中有一些機會是由關係決定的,但是次次機會都是由關係決定的嗎?
錯過了一次機會,我們就放棄努力。
那麼當下次真的機會來臨時,自己又該如何拿出相應的價值來爭取它?
改變工作慣性,打破職場瓶頸
我們工作沒有動力很大一部分來源於職場瓶頸,就是感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做不做都一樣,工作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這個時候不妨從下面兩個角度考慮下,是否自己還有改進的空間。
第一個就是工作慣性。就是習慣我過去所做事的那種習慣,也一如既往地貫徹下來,然後也懶得改變,長期地用同樣的方法處理同樣的事情,導致的一種停滯。
我剛開始在外企工作的時候,英語口語就是大概能應付工作,我一直覺得就這樣就夠了。但是,我發現我工作的第一年,我覺得自己是很有提升。
但是第二年的時候,我覺得自己一直在打雜,感覺什麼都沒做。
後來我發現,我的英語溝通能力限制了我進一步向上,因為領導不認為我有這個能力和老外溝通,很多好項目我都沒份。
於是我苦練了半年的口語。
最後跟老外溝通順暢之後,接了好幾個新的項目。職位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這就是打破了原來習慣帶來的提升。
要學著找到讓自己停滯不前的那個點,然後改變它。
第二個原因就是成果的錯覺。我們就是覺得,我以前做的那些東西都有效。我以前的習慣為什麼能夠持續下來呢?是因為我之前用這個習慣,做出了很多的成就。所以,我就相信它是對的。
但事實上隨著我們工作經驗的提升,有的習慣或者方法並不一定適用於現在的自己,需要及時更正。
結語
無論以前的自己是多麼的平凡,那隻代表以前的自己。
在職場中,努力提升自己的價值,做好迎接每一次機會的準備,機會會錯過一次兩次,但是不會永遠都錯過。
最後,希望我們能生於平凡但卻又不甘於平凡。
我是@工作生活Plus,歡迎關注我,分享不一樣的職場邏輯,一起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