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其實在中國的眾多城市當中,它雖然不夠突出,卻也不是名不見經傳,雖然最能讓國人記住的地方是瀘州的白酒,但是也還有一些東西,值得我們去研究和關注,關於歷史和民俗文化存在一些衝突和爭議,實際上是比較正常的現象,江陽沽酒客的態度是不信「史家無漏筆」,但是絕對不故意杜撰或者誇大。
今天為各位總結五大瀘州歷史上的未解之謎,有的傳說言之鑿鑿,有的沽酒客還曾經實地考察,由於當年條件和地方意識的問題,並沒有引起太大的重視。當然也會存在一些爭議這個並不是問題,有討論不是才是找到結果嗎?還有也讓瀘州人能夠了解一些瀘州不為人知的過去。
中華詩祖尹吉甫是瀘州人嗎?
瀘州民俗文化研究者陳鑫明老先生對此研究頗深,也非常篤定。但是目前並沒有得到太多認可。不過關於尹吉甫的故事在瀘州流傳很久。
瀘州八景之一的琴臺霜操,就是講述的尹吉甫和他兒子的故事。在瀘州麻沙橋還是其撫琴臺的遺址。但是歷史沒有記載。關於它最早則不是瀘州民間故事。
尹吉甫生於公元前852年,卒於公元前775年,是西周時期的著名大臣,從周宣王時期被任命為太師開始一直輔佐了三位君主,堪稱是一位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全才型人物,據說尹吉甫是《詩經》的採集者,而且尹吉甫自己也創作了很多的詩篇,另外尹吉甫還曾經帶兵前去徵討『獫狁』,並且大勝而歸。
關於尹吉甫他的事跡非常多,雖然年代久遠,但是最大爭論他是哪裡人,作為中國能積累了很多首創的人,他本身就足夠傳奇,雖然這樣的爭論有些人看來沒有意義,全是名利之爭,有辱斯文,但是如果說學術性探討,或者因此因對他的思想和精神得以延續,沽酒客覺得爭論一下也未曾不可。
《直隸瀘州志》(清康熙丙寅二十五年,即1686年)己丑四十八年1709年修輯)「鄉賢」卷載,「尹吉甫,瀘縣人(北魏酈道元著《水經注卷三十三江[長江]水ー》之江陽縣記尹吉甫事跡)。可能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記錄就是北魏了,那麼是不是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這個哪怕是傳說,在哪個時期前就有了呢?
空穴來風,未必無因,但是其他地方也有尹吉甫歸屬地的說法,由於他太過久遠,其實很難考證,恐怕即便官方認證,地方呼籲,沒有拿出多方證據,以後還會有所爭論。
但是作為瀘州的民間文化來談這個事情還是值得記錄的。你問沽酒客真與假,沽酒客沒有答案,只能說它有可能發生,也很有可能不在你這裡。地方文化不夠強勢或者根本不重視,別說事情不真,就算真的有,有一天都可能被人徹底否定,所以,各位好好思考一下吧。
明朝十大懸案之一,建文皇帝與瀘州
建文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也是明朝第二個皇帝,可惜他做皇帝不久,就被叔叔朱棣奪取,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靖難之役後,朱棣對自己的侄子下落不明成了這位大帝王的心病。他在上位後幾年一直沒有放棄尋找建文的下落,據說包括鄭和下西洋也有這個目的。
關於建文皇帝是被燒死,還是後來逃出宮門出家為僧這個在史學界一直有爭論。
而是建文流落民間的故事也在很多地方流傳,瀘州則有非常豐富的野史。比如瀘州方山,玉蟾山等等地方。
幾年內前瀘州文管部門在對瀘州瀘縣潮河鎮王坪村二組雲龍寺遺址的田野調查中,在距雲龍寺100米遠的農家院前發現疑似明代建文皇帝的詩碑和官溝天帝崖建文帝摩崖造像。在川南民間,關於「建文和尚」雲遊瀘南的故事、傳說不勝枚舉。而玉蟾的那個造像,很多人說就是建文出家時候的樣子打造的。畢竟玉蟾山的風貌和景色,還是那些栩栩如生的摩崖石刻,都值得我們玩味,歷史的痕跡在玉蟾被定格,建文帝到底有沒有來過瀘州,具體怎麼樣其實只能用民間故事來說明,真相恐怕也很難找到答案,先來的古人,後人來評說,也許這就是人文的魅力吧。
明朝名醫韓飛霞母親屍身不腐之謎
韓姓在瀘州其實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大家族,韓家在湖廣填川之前就已經在瀘州繁衍生息了很多年了,明朝時也有一個顯赫的韓氏望族。這個韓氏家族住在韓家山。韓家山在瀘州城區今江陽北路一帶,在民國版的瀘州城區地圖上,韓家大宅院幾乎佔了城區版圖的五分之一。
陳鑫明先生的《瀘州顯赫一世的韓家山望族》中說,韓氏先祖韓成是明朝洪武年間的武將,早年奉旨南徵。
三世祖韓克恭因出任瀘州衛指揮使,舉族從山東兗州魚臺縣西方村入川,由此定居在瀘州。
四世祖韓雄為四川總兵,五世祖韓恩是四川掌印都司,鎮守東路將軍、瀘州衛、昭勇將軍、松藩右參將。
韓恩的兒子韓適甫世襲官職,初為瀘州衛參將,嘉靖年間繼任瀘州衛指揮、昭勇將軍、松藩右參將,後被封為武略將軍。
韓氏家族在明清兩朝為官、為將的有數十人,其中官任總兵、將軍、參將、指揮使的有6人,考中舉人、進士的有10人,受到朝廷封贈的有3人。
韓氏家族與新都楊慎(楊升庵)家族有親戚關係,時任瀘州衛指揮使的韓恩,其母親黃氏是楊慎的姨媽。
這當中還有一個特殊的名人就是名醫韓飛霞。
其中韓懋(音茂,盛大的意思,與茂近似),元末明初名醫,號飛霞子,遊走四方,懸壺濟世。大家熟知的三子養親湯(萊『菔』子、蘇子、白芥子)就是他所創製的,他著有《韓氏醫通》2卷,《楊梅論治方》1卷,《海外奇方》等,現僅存《韓氏醫通》,是一部少而精之作。
瀘州老一輩習慣叫韓飛霞,今天方山還有他的後裔,而且方山黑臉觀音橫著過去,就是太極洞,即太極飛霞洞據說是他修行的地方。而且韓飛霞的母親也埋在這裡。
這個地方風水極佳,好像一把太師椅一樣,七十年代,盜墓猖獗,有一些人不懂法律,鋌而走險,開始進行違法的盜墓活動,川南泰和幫流行,就是盜墓的。當然如今已經沒有了。
當時就曾有農民挖掘了韓飛霞母親的墓地,據說挖出開棺,韓母幾百年過去,依舊如活在一樣,屍體保存完好。但是開棺不久屍體就開始腐敗,盜墓的幾個人也被抓獲判刑。
此時沽酒客在九十年代中後期到方山還聽當地人說起,去年也曾經再次詢問都說確有其事。可惜當時沒有現存照片和具體情況記錄,只能驚嘆韓飛霞醫術高明,不知道用了什麼方法保存其母親屍體不曾腐敗。
而韓飛霞的種種傳說更加離奇,這個人在中醫辭典都有記載,還不是虛構的人物,只是瀘州並沒有人專門研究他的歷史生平,資料非常少,如今很多也成為解不開的謎題。
當然瀘州還有其他沒有得到答案,流於傳說的事件,比如白塔下面有地宮,貓屎盤水下有張獻忠或者民國黃金沉船等等,恐怕這也是瀘州民俗歷史文化吸引我們的一個點,希望以後有人能對這些進行挖掘整理,讓它們真正能夠得到解答而展示給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