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大學不僅是學術的殿堂,也是新文化、新思想的發源地,並且培養了包括很多世界領袖人物在內的精英,這是它長期以來被人敬仰的原因。
哥倫比亞大學是名人的搖籃,比如我們熟知的三位美國總統——美國第26屆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第32屆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和第44屆總統:巴拉克·海珊·歐巴馬,這些佼佼者都是哥倫比亞大學的畢業生。
截至目前在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著名中國學生有:國學大師:胡適,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著名文學家:徐志摩,東南大學創校校長:郭秉文,原北大校長:蔣夢麟、馬寅初,南開大學創始人:張伯苓,我國近代科學的奠基人之一:任鴻雋,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著名翻譯家、散文家、學者:梁實秋,著名作曲家:譚盾,資深傳媒人士:楊瀾等。
那麼它成功的秘訣到底在哪裡呢?或者說為什麼它的畢業生能夠如此成功?兩個故事講給你帶來啟迪。
故事從漢密爾頓大樓說起
如果你去哥大參觀,會先到招生辦所在的漢密爾頓大樓了解一下基本的情況。這棟樓從外表上看並不起眼,不過在20世紀60年代末經常出現在電視節目中,因為它是當時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爭取民權和開展反戰運動的大本營。
在那個年代,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們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政治創造性,可以說他們決定了後來美國各地所有學生運動將要採取的形式。要了解今天美國的自由主義,就要從1968年4月底發生在漢密爾頓大樓的事情說起。
上個世紀60年代,在反戰和爭取民權的大背景下,哥倫比亞成為一場風暴的中心。1968年4月發生的兩件看似不起眼而且毫不相干的小事產生了蝴蝶效應,在美國社會乃至整個西方世界引發了狂潮。
第一件事:要求退出防務分析研究所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名學生,菲爾德曼在學校的圖書館裡發現了一份文件,了解到大學成立了由國防部資助經費的智庫——防務分析研究所。直到今天,美國學生還特別討厭軍方在學校活動,因此這件事在學生中掀起了軒然大波,學生指責這個研究所的項目都是為了「壓迫越南人民」和「對黑人運動進行壓制」。大學裡的一個學生團體——「爭取民主協會」徵集了1500人的籤名,要求哥倫比亞大學退出防務分析研究所。
第二件事:停止體育館工程直接起因是校方打算用從市政府租來的靠近晨畔高地公園的2.1英畝(大約13畝地)土地,建造一座價值1100多萬美元的宏偉體育館。
這原本是件為學生著想的好事。但是,該計劃一公布就遭到附近居民的反對,稱之為土地掠奪。4月份,校方公布了建築師的設計圖,沒想到引來了更加劇烈的抨擊:未來的體育館面向學校的大門造價昂貴,美輪美奐,而面向哈萊姆貧民區的門,則又小又簡陋,社區領袖認為這是「不平等的隔離」,因此建館計劃遭到周圍居民的強烈反對。而學生們又認為這塊地應該用來蓋校舍,改善學生居住環境。
發展成為了學生運動
於是,由這件事作為導火索,學生和學校的矛盾開始浮出水面。4月20日,上百名示威者向體育館工地進軍,高呼「種族歧視的體育館必須拆除」。隨後他們就自己動手拆除了一段柵欄。參加示威的大都不是貧窮的黑人,而是富有和中產的白人,領頭的是「爭取民主協會」。
哥倫比亞大學的校務行政機構設在漢密爾頓大樓,因此示威者馬上佔領了這裡,並將代理教務長等人扣留了26小時,強迫校方答應他們的條件(退出防務分析研究所和停止體育館工程)。
但是學生內部的想法並不統一,黑人學生覺得爭取民主協會「戰鬥性不足」,要求白人離開。於是這個協會的主席拉德就帶領白人學生撤出漢密爾頓大樓,但為了顯示其戰鬥性,他們佔領了校長辦公室,宣布那裡為解放區。
造反的學生們翻看了學校的信函和文件,並進行了拍照,然後把辦公室砸亂。接下來,學生們佔領了一棟棟大樓,建立了一個個解放區,並在解放區裡設立指揮部,開始油印分發各種傳單。
大學董事會緊急召開會議,要求校長必須果斷制止學生的行為。校長只得請來上千名警察,首先奪回了由黑人學生佔領的漢密爾頓大樓,但是在奪回其他大樓時發生了武力衝突,12名警察和100多名學生在衝突中受了傷,近700名學生被拘禁,拉德和其他72名學生被勒令停學一年。
學生運動的後續影響
不過,這件事之後,學生代表進入校委會和新成立的大學議會,開始參與學校的管理和一些事務的決策,而晨畔高地公園體育館最終也沒有建成,以至於今天哥大的學生還是沒有地方鍛鍊。
這段歷史後來成為很多文藝作品中的素材。對於這件事的處理,體現了哥大管理者的智慧,一方面接受了學生的建議,因為年輕人代表未來;另一方面,對於年輕人做出的過激行為,要讓他們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該處罰還要處罰。
哥倫比亞大學學生運動的做法,後來成為了美國各大學同類運動的樣板,佔領教學樓、提出沒有商量餘地的要求、成立校園特別委員會,甚至戴上袖章在校園裡刷大標語。
今天,哥倫比亞大學的氣氛已經平和了很多,最熱門的討論也只是停留在墮胎權、獎學金分配以及校園種族關係這類溫和議題上。不過,它仍是美國自由派的一個重要堡壘,而且是源源不斷的新思想、新文化發源地。
頗有爭議的伊朗總統在哥大演講事件
由於聯合國總部在紐約,每年都會有多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來哥倫比亞大學演講,2012年哥大決定請頗有爭議的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到校園裡演講。伊朗被許多美國人看成是「敵人」,而請內賈德來演講這件事在美國,包括在紐約市都頗有爭議,比如時任紐約市長的布隆伯格雖然以寬容著稱,但對這件事就很不高興,學校裡的猶太學生甚至集會提出抗議。
但是,哥倫比亞大學依然請艾哈邁迪-內賈德在學校做了演講。哥倫比亞大學不惜得罪紐約市政府和美國政府,堅持給予所謂的「敵人」以言論自由的做法,在學校內外獲得了很高的讚譽,並且被看成是自由派的勝利。
大學為什麼邀請這樣一個有爭議的人來「惹麻煩」呢?這不是為了標新立異,更不是為了上報紙電視的頭條以吸引眼球,而是大學認為:為了把今天的學生培養成明日世界的領袖,它有責任讓年輕人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傾聽不同的聲音。作為紐約城裡的常青藤大學,哥倫比亞和耶魯一樣,以培養未來的領袖為己任。歷史上,哥倫比亞大學走出了4位美國總統和30多位世界各國元首或政府首腦。
從這兩件事,你是否體會到哥倫比亞大學在培養世界領袖方面的獨特魅力呢?
(特別鳴謝:本文參考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吳軍博士對哥倫比亞大學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