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女白領為學醫再高考 入讀川大八年直博

2020-12-14 網易教育

(原標題:女白領為學醫再高考:入讀八年直博,自稱愛折騰的理想主義者)

教育考試院官網上,徐霽的錄取結果截圖 本文圖均為受訪者供圖?

近日,90後北京女孩徐霽(化名)收到了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制)專業的錄取通知書。據該校官網資料顯示,每年該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共招收90名八年制學生,畢業後將授予醫學博士學位。

與應屆高考生不同,為了學醫,曾畢業於對外經貿大學經濟學專業的徐霽,在一年前放棄了待遇不錯的外企工作,做出了復讀再戰高考的決定。

28日,她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當個好醫生是她最初的夢想,如今她離夢想更近了一步,「真想馬上到八月底。」

對於未來,她的目標是成為一名好的外科醫生。

辭去外企工作再戰高考

26歲的徐霽,留著一頭清爽的短髮,在朋友眼中是個話不多的「帥氣」女生。一年前,她辭去了待遇不錯的外企工作,選擇復讀再戰高考。徐霽說,因為姥爺曾是軍醫、姥姥也在醫院工作,這讓她從小就對醫生這個職業有著好感。

在高二時,徐霽有了學醫的想法,但遭到父母的強烈反對。在徐霽的母親看來,學醫對女生來說太辛苦,希望孩子找一個輕鬆的工作。

2010年,徐霽第一次參加高考。但由於那時實行考前填報志願,模擬考發揮不好的她,聽從了長輩的建議,填報了相對熱門的金融類專業。最終她以646分的成績被對外經貿大學經濟學專業錄取。

然而,大學四年裡,學醫的念頭一直在徐霽腦海裡打轉。「由於本科專業受限,我不能直接申請醫學專業碩士,若想學醫,就必須得復讀,重新參加高考。」徐霽說,在大四快畢業面臨出國讀研和找工作的選擇時,她第一次有了復讀學醫的念頭。但那時沒勇氣,也沒資金支持她從頭再來。

大學畢業後,徐霽順利進入了一家外企,憑藉自己的努力,她用三年從普通員工做到了項目主管。徐霽坦言,工作之後,她發現自己漸漸成了為「掙錢」而做事的人,而這樣生活並不是她所希望的,「有些沒意思」。

職場的歷練不僅沒有磨滅徐霽對學醫的嚮往,反之越發強烈。在她看來,自己會選擇辭職復讀的最主要原因是「工作不符合自己志向和興趣」,她對澎湃新聞補充說:「在一個可以改變的年紀和一個比較開放的時代,我應該放手找一個自己願意全力以赴的職業好好奮鬥。」

徐霽的筆記

徐霽近期的「手邊書」

「自己選的路,跪著也要走完」

復讀的這一年,對遠離高考多年的徐霽來說很難熬,生活上的適應、知識的重新拾起都是挑戰。

「知識基本忘光,確實跟不上節奏,第一次模擬考理綜滿分300分,而我只考了90分,總分大概也就400多分」。徐霽對澎湃新聞說,模擬考試的挫敗感也讓她一度想放棄。她說,很感謝那時同學和老師的幫助。

徐霽坦言,對於她辭職復讀的決定,家人和身邊人大多數人都很反對,認為這樣風險太高,如果不能考上則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甚至有人覺得我是逃避社會和工作壓力,只是想重回校園」。

不過,一心只想復讀學醫的她並沒有因此猶豫。

去年辭職後,她找到一所離家1個半小時路程的復讀學校走讀,開啟了每天早7點半到晚9點半的復讀生活。「我去報名時老師還給我家長打了電話,但勸說無果,我復讀的決心很堅定。」徐霽告訴澎湃新聞,復讀學校的老師了解她的想法後,很尊重她的決定,但因現在高考跟8年前已不太一樣,老師還特意給她強調了自律和堅持的重要。

復讀的第一個學期,徐霽一直頂著巨大的壓力在努力趕上上課進度,也很少跟父母交流復讀的學習情況。入冬後的北京,白晝越來越短,徐霽每天天不亮就得出門,直到天黑才會從學校離開。「沒啥可抱怨的,自己選的路,跪著也要走完」,徐霽自嘲道。

今年高考成績出來時,徐霽正在西安旅遊。669分的成績,在北京市排在1000名左右,然而她卻有些失落,「跟期望的680分有點兒差距」。但她也坦言,自己努力過了,沒什麼好後悔的。

參考了往年投檔分數線後,徐霽填報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和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並最終被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制)專業錄取。面對即將離家千裡求學的女兒,徐霽父母有些不舍,但表示支持,「希望女兒能規劃好自己今後的學習生活,一直堅持走下去。」

徐霽說,從第一次高考後的選擇到第二次重新選擇她花了8年。她也期待著下一個8年後,自己的蛻變,也許實驗室會多了一個博士後,又或許醫院裡會多了一位好大夫。

【對話】

「愛折騰的理想主義者」

澎湃新聞:你覺得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

徐霽:比較愛折騰的理想主義者。我對自己的價值觀比較堅持,很多時候比較固執,不撞南牆不回頭。

澎湃新聞:從小家庭教育對你的影響大嗎?

澎湃新聞:你想學醫,和姥爺從醫經歷有關嗎?

徐霽:姥爺對我的言語教育不多,但小時候聽他講過戰場上生死無情的故事,印象比較深刻,給了我最初的啟蒙。

我學醫的想法是高二開始有的,那時單純地覺得做醫生比較厲害,覺得範仲淹說的「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很有道理。

後來上了大學才體會到——醫學可以站在健康與疾病、生存與死亡的邊界上體會人性,感受求生意志,更接近一種哲學高度。

澎湃新聞:你母親反對你學醫,也和姥爺的從醫經歷有關嗎?

徐霽:我媽說因為姥姥、姥爺都在醫院工作,她小時候覺得感受不到太多父母的關愛,所以不想我學醫,可能覺得那樣會影響我今後的家庭。

澎湃新聞:為什麼大四畢業時會有復讀去學醫的想法?

徐霽:經歷了四年的學習和獨立思考,我漸漸發覺醫學可能更切合自己的性格和興趣。

很多人質疑我既然想學醫,那早幹嗎去了。但我想說的是,這中間每一年都少不了,每一年我都有新的自我認知,開始體會到自己的人生應該由自己做主。

澎湃新聞:既然在大四時就想過復讀,為什麼還是選擇了去外企工作?

徐霽:工作賺錢不是最終目的,但沒有錢什麼都幹不了。

如果依賴父母給生活費,從做子女的責任感和做自己的自由度來講,都無法如意。

澎湃新聞:做出辭職復讀的決定,對你來說難嗎?

徐霽:如果留在外企相對而言會稍輕鬆,生活大方向可預期。而辭職讀醫風險高,沒有保證能不能考上、沒有穩定經濟來源。相比之下,做這個決定還是挺難的。

澎湃新聞:後來又是什麼給了你辭職復讀的動力?

徐霽:我想要滿足自己的願望,想把自己的能力放到能普惠更多人的平臺上或工作上。

恰巧那時候一個朋友轉發了篇有關一個男生辭職重考醫學的文章給我,這更加堅定了我的決心。

有人已經先我一步實踐並且成功了,我為什麼不試試呢?

復讀沒戒手機,愛看劇放鬆

澎湃新聞:讀大學和外企工作的經歷,對你復讀有什麼影響嗎?

徐霽:這讓我有優勢也有劣勢。

優勢是工作的經歷讓我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標,堅信一切困難都有解決辦法。

劣勢就是記憶力確實比較差了,所以一些知識需要重複幾遍。

澎湃新聞:復讀期間你「戒」了手機嗎?

徐霽:不可能啊,戒不掉的。但學校沒地方玩兒,老師不讓看手機。

一開始作業也不會寫,給自己太大壓力的話會很崩潰,就看美劇、歷史劇放鬆。

將來想當外科醫生

澎湃新聞:學醫對你來說最期待了解的是什麼?

徐霽:我想通過讀醫深入了解生活與生命。

對我自己來說,生命很神奇、人性很多元、社會很糾結,所以我想更多地發現這裡邊的動機,感覺有意思。

澎湃新聞:為什麼選擇八年制?

徐霽:八年制對於我來講是當前環境下效率最大化的選項,否則需要花費的時間可能會更久。

澎湃新聞:對未來有什麼規劃?

徐霽:鍛鍊身體、好好學習,向成為一個好的外科醫生而努力。

澎湃新聞:在醫患關係緊張、醫生工作強度大的現狀下,為什麼還堅持想成為一個醫生?

徐霽:擔心是有,但我的目標很堅定,願意承擔相關的各種風險。

所有醫療問題均有其深層次原因,我其實也希望參與進來,尋找並思考問題的根源,希望能為解決一些癥結做一些貢獻。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郭子儀_BJS6222

相關焦點

  • 26歲女白領再高考,八年直博為學醫!網友:姑娘,有啥想不開的?
    一、前幾天,「雲南高開學霸愛川大」的新聞刷爆了朋友圈。李一峰,今年高考成績712分、排名雲南第八。他的這個成績,上清華是妥妥的。因為選擇這個專業前對於這個專業一無所知,入學後每一天他都很困惑,迷茫。放棄,既然不喜歡!兩年後,李一峰退到高三,從頭再來。這是一位任性的帥哥,他的做法讓無所人佩服。男學霸,請收下我的膝蓋!
  • 雙胞胎姐妹同時考入川大醫學八年制本碩博連讀
    雙胞胎姐妹同時考入川大醫學八年制本碩博連讀四川新聞網成都7月24日訊(記者 陳淋)雙胞胎同時考入同一所大學,同樣都學醫,同樣是本碩博連讀,這是一種什麼體驗?四川大學雙胞胎學霸姐妹花新生王雙文、王雙成體驗了一把。姐妹倆來自山東威海,媽媽是會計師,爸爸是工程師。
  • 為學醫 美女「翻譯官」辭職後再高考
    一位可敬的醫生,讓她萌生「轉行」想法  1992年4月出生的王蒙,2010年參加高考,因為英語好,順利考取了西安外國語大學英語專業。大學生活平淡而充實,那時的她,從來沒想過要當一名醫生。  畢業後,王蒙在一家大型咖啡店工作了一段時間,收入不錯,但挺辛苦。
  • 直博嗎?延期畢業的那種?博轉碩可行嗎?八年博士也很好?
    讀博嗎?賭博嗎?保研的時候,同學們最擔心的是要不要保送直博生,直博結果好意味著一步登天,結果不好意味著灰頭土臉,大好的青春也別浪費了。就目前的大形勢而言,直博的難度比學碩的難度要小,這也導致很多同學為了追求更好的學校而選擇直博。
  • 想學醫的學生注意,這15所醫學院擁有8年制直博的資格,值得報考
    因此,在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選擇報考醫學類的大學或者是專業,將來成為一名的醫護人員,這不僅能夠讓自己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必要的時候還能夠為國家做貢獻。相信現在很多的家長都支持自己的孩子學醫,所以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就可以考慮報考我國最頂尖的醫學類院校,也要選擇最優秀的一批專業。下面筆者為大家介紹我國擁有招收本碩博連讀學生資格的16所高校,各位學生可以重點關注。
  • 八年制直博的醫學院名單,都是很有實力的大學
    目前國內開設八年制臨床醫學(本碩博連讀)的大學共有16所: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大學醫學部、復旦大學醫學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以上大學從高考直接錄取,另外中國醫科大學和山大齊魯醫學院是試辦八年制,入校後再選拔。
  • 八年直博醫學專業怎麼樣,哪些大學設有八年本博連讀醫學專業?
    在每一年的高考中,醫學類專業都是高考熱門專業中的熱門。即便是一所很普通的醫科類院校,只要開設的有臨床醫學專業或者是口腔醫學專業,它們的錄取分數都要高出同等次的大學不少。不過在選擇專業時,卻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有的學校招收的是5+3,而有的卻是直接的八年。
  • 這15所擁有「8年制」直博資格的醫學院,畢業就擁有「金飯碗」
    很多高考生通過高考後,在進行填報志願時會選擇醫學專業,希望將來能進入醫院裡當醫生,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眾所周知,醫學專業在就業上很有優勢,而且薪酬待遇都很好,俗稱「金飯碗」。但學醫的道路很長,如今各大醫院對醫學專業的要求都很高,碩士學歷起步。因此想要找到更好的就業單位,至少要讀八年以上,對於學醫的同學們來說是比較辛苦的。其中有一個學制模式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到最高學歷,就是 「八年制」直博,即在大學裡培養的方案是與正常的本科生不同,修業時間八年,畢業後拿到本科學位以及博士學位,畢業就是博士。
  • 90後越南碩士留學生 川大校園賣起家鄉春卷
    「在川大讀書期間,特別想念家鄉的美食,平時自己也會做點吃一解鄉愁。碩士畢業後留在成都,我在這裡生活了三年,很喜歡成都這座城市,經營這個小吃攤位有半年時間了,思鄉病讓我萌生了開店的想法。」小吃攤位經營者範秋賢說。
  • 川大「曲線」招入特長生 曾用甲骨文寫高考作文
    從三本直升到本部 川大「曲線」招回「甲骨文」考生  曾用甲骨文寫高考作文的黃蛉或成特招進川大錦城學院並升入川大第一人  還記得那個「古文字達人」黃蛉嗎?2009年,身為綿陽南山中學學生的黃蛉用甲骨文書寫高考作文,轟動大江南北。可最終的8分作文成績、428分高考成績讓他未能達到三本省控線。幸運的是,他的特殊才能得到川大「垂青」,2009年,黃蛉進入川大錦城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昨日,成都晚報記者獲悉,由於成績優異、考核合格,黃蛉已於近日破格轉入川大本部深造。
  • 高考後的煎熬日子
    ,今年的高考經歷了四天,四天的高考讓家長煞是緊張:除了要照顧好孩子的起居,還要時刻關注她考完每科後的狀態,每次進入考場,我只能遠遠的看著孩子(她不讓我送她去考場),看著她和同學們有說有笑步入考點,我的心中總是有些許感動,也肯定自己的寶貝必能考好…經過與女兒商量,同意我們兩口在10日中午她考完最後一科時去門口接她。
  • 川大學霸:他連續3年成績第1、直博清華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
    他還是計算機拔尖計劃實驗班的班長、SCUACM(川大程序設計協會)會長。畢業季,他斬獲清華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直博offer……能打競賽,能拿國獎,能跳拉丁,還寫一手好書法的川大高能學霸,快來認識一下!
  • 本科畢業直博清華,年輕女科學家3年發5篇論文,現又入創新人才榜
    7年前,她中山大學本科畢業,直博清華,在3年以內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學》雜誌上發表5篇論文,現年僅30歲又入「35歲以下全球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榜35人」名單。她就是施一公的學生,西湖大學西湖學者萬蕊雪。2016年,她就入選了全國僅5人的 「未來女科學家計劃」,並獲得2018年度青年科學家獎;去年又入選2019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90年出生的萬蕊雪,如今不過才30歲,卻再次獲得新突破,她為什麼如此優秀?
  • 他放棄中科大,圓夢川大口腔醫學,清華北大看不上,學醫是初心
    能強過北大清華的專業,說明川大口腔醫學確實厲害。尤其是川大口腔科畢業生就業不用愁,工資待遇,收入是相當高的。同時,口腔醫學又是最熱門的醫學專業。歡迎各位網友討論川大口腔專業究竟有多厲害?在看一位網紅學霸從985高校退學只為川大口腔醫學。
  • 香港高考4個狀元3個想學醫,畢業即月入5萬,讓內地醫生汗顏!
    4個狀元3個想學醫有香港高考之稱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上周發榜,今年共有6.8萬考生參與,當中有4位考生取得7科5**的成績,榮膺「狀元」。四名狀元當中,有三名表示立志行醫,一名表示想當律師。本屆產生的4名狀元全部來自香港傳統名校。
  • 一口氣讀八年,會有什麼收穫?北大醫學部八年制就業報告揭開答案
    但是,很多學生並不喜歡這三種工作的任何一個,有的家長非常讓自己的孩子學醫,可是孩子不願意學,因此會鬧出很多的矛盾,甚至對孩子一生的命運都會有所影響。學醫到底好不好,很多家長心中其實並不是非常的了解,或許只是自己去醫院發現看病的人很多,所以他們認為學醫今後會收入非常不錯。我們來看一看北京大學醫學部八年制的就業報告就可以知道學習到底有沒有用處了。
  • 保研讀「直博」,是學歷枷鎖,還是導師用心良苦?優勢看得見
    在高考過後研究生這一話題的討論熱度一直都是非常高的,因為研究生考試是繼高考之後我們國家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全國性的考試,而每年往往有一部分考生和高考的保送生一樣不需要參加統一的考試,在此前已經獲得了某個學校的入學資格,能夠獲得這種資格也是非常讓人羨慕的,但是現在有不少學校在推免研究生的時候
  • 他高考686分,全省300名,卻去了川大,看到專業後,網友不淡定了
    他高考686分,全省300名,卻去了川大,看到專業後,網友不淡定了進入八月份以來,我國各省份陸續開始了高考錄取工作,考生們寒窗苦讀十幾年終於到了收穫的季節。在每年高考錄取時,總會出現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特殊考生,比如內蒙古565分的考生成功撿漏華中科技大學,還比如高考686分、全省300名的考生去了四川大學。
  • 復讀好幾周了,意外撿漏川大華西口腔,我該繼續復讀衝清北嗎?
    今天看到一位高考學生的「求助」,大概是這樣子:這位考生報志願的時候基本上破罐子破摔了,單走一個川大華西別的都沒報,也沒點服從調劑。我的名次前三年只有一年夠華西口腔,當時覺得肯定退檔大吉了,然後決定去衡水復讀,網課都上了好幾周了,剛才川大老師給我電話說我口腔錄了,我人傻了。
  • 90後為學英語背上12萬貸款,月入3000還貸5500
    央廣網北京10月12日消息,月入3000每月還貸5500,90後女生為學英語背上12萬元貸款,初入北京打拼,為何成為「學奴」?想著學好英語,升職加薪,今年25歲的張貝貝憑著一股熱情「咬著牙」報了華爾街英語VIP課程。這一咬確實也讓張貝貝出了不少「血」,36個月的學習課程,需要繳費將近1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