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香港大學校長:未料到內地學生蜂擁報考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7月21日 23:23 來源:
來源:央視《東方時空》
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欄目7月21日播出「港大校長—徐立之」,以下為節目實錄:
解說:2006,香港大學在內地計劃招生300人,雖然招生人數只比去年只多了90多個名額,但卻吸引了許多內地考生報名。2006年7月12日,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出現在第三屆大學校長論壇上,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
徐立之:55歲
著名遺傳學家
生於上海 長在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碩士
美國匹茲堡大學博士
現任香港大學第十四任校長
記者:今年報考香港大學的內地學生增加了很多,在您的意料之內嗎?
徐立之:有些意外,為什麼突然之間那麼多學生報考香港大學,不止是香港大學,其他香港的大學報考也很多,我想可能是風氣。是一種新的嘗試,因為以前只能夠在內地報考,現在可以報考香港的大學,所以我想學生有一個新的嘗試,我想這是一個很好的先兆。
解說:今年七月初,香港大學對各地考生進行面試。面試的考題五花八門,比如世界盃對舉辦國的影響,如何看待婚外戀等?香港大學一位考官說,「高考成績並不是最關鍵的,主要的是考生的英語水平和綜合能力。
雖然報考的學生中大多數成績十分優異,難分高下,但是,香港大學對表現活躍,有創造力的學生卻十分偏愛。
記者:學生應該怎麼樣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你有什麼樣的建議?
徐立之:我想每個學生不一樣,有的學生比較文靜的,不喜歡講話的。當然不是指不好的學生,香港大學的學生我們希望他多交流,發表自己的意見。在科技上面更能夠參與,所以希望是活潑的學生,靈活的學生,有自己的邏輯思維比較高的學生//做一個活潑的學生,可能在香港大學受歡迎,得到的學習的本領也比較多。
記者:現在似乎已經把學生和別人的溝通能力協作能力看成重要的一條,不能缺少的一條,您的觀點說只是其中的一類人才是嗎?
徐立之:我認為社會需要的人才非常多,香港大學只適合剛才說的那類人才。
記者:像香港中文大學已經取消了面試了,對於香港大學來講,面試的重要性在哪?
徐立之:因為我們剛才說的,教學的模式不一樣,讓學生多參與,不是坐在那裡老實聽課,所以我們希望學生有直接參與學生的過程的,所以希望學生能夠適應我們大學的教學的模式,我們是看學生能不能適應,學生也看能不能適應,這是雙方面的。大學在認識這個同學,同學也在認識大學。
解說:7月16日,香港大學公布了錄取結果,這次他們一共招收了325名內地考生。
徐立之:我覺得內地好的學生非常多,香港大學來招生數字非常小,香港大學看中的學生是很特別的學生,是能夠適合香港大學教學模式的學生,學生選香港大學,不是因為香港有大學,是因為我們香港大學特別的地方,所以我希望他們是因為這個原因報考香港大學。
解說:香港大學於1911年建校,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它擁有全香港最優良的基礎設施,最大的圖書館藏。精算學、土木工程學和醫學是香港大學最熱門的三大專業,其中醫科是港大永恆的強項,孫中山就畢業於這個醫科的前身。
與香港中文大學不同的是:港大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它的師生來自世界四十多個國家,非本地生人數在全港各院校中所佔比例是最高的。另外,港大與世界逾九十所院校開展學生交換計劃,與全球三百多所院校及科研機構進行教研合作,每年,校內十分之一的同學都有機會到海外學習。
記者:香港大學是用英語,全部用英語教學,而其他大學是雙語的,為什麼有這樣的傳統?
徐立之:這是創校的宗旨,香港大學創校就是以英語為主,我們的優勢,也是因為我們以英語為主。因為學生交流的時候,很多其他國家的大學,喜歡跟香港大學籤約,是因為我們是英語教學//其實內地學生來到香港大學,好處很明顯的,就是說他的國際眼光一定會馬上增加非常多。//香港大學因為我們很多學生交流,交換的計劃。可能第三年因為他的成績好,語文能力高,強。可能第三年已經交流到外國的學校去了,到英國去,到美國去,到歐洲去。所以一個學生在香港大學念書的時候,其實到三個地方的好處都會集中在上面。這個可能是內地學生看中香港大學的原因之一。
記者:有不少學生看中香港大學是看一些非常直接的效果,比如可以更好的練習英語,或者出國的機會更強,更多,或者就業更容易一點,您覺得這是選擇大學的標準嗎?
徐立之:學生應該想這些問題,但是你看看能不能適合香港大學的教學模式,因為每個大學都有不同的教學的辦法,香港大學是採取很自由的學習方法,如果他不能在香港大學自動的學習,好像在中學一樣,老師教學的方法,那會吃虧的
解說:在香港大學學習,大多數的同學都感到輕鬆、有趣。課堂上,老師不是讓學生在課堂上死學知識,而是重在培養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於是,港大提出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教學理念「全人教育」。
記者:香港大學倡導全人教育。這個全怎麼理解?
徐立之:我們希望各方面能力都有,希望他們能夠在不同情況下都能使用。這是我們在培訓引導的人才。所以學的當然要多方面。應變的能力要很強。表達能力要強。所以我們學生進學校的時候,我們第一天就說,你來學校是教你怎麼去學習,不是把知識灌輸給你們,東西全部在這邊,你們自己去拿。就是比如說,一群學生可能是10個學生,在課堂裡,在一個小的房間裡,老師不是站在課堂前面,甚至坐在學生的後面,聽學生跟其他學生的交流和解釋,比如今天學頭髮的生長,學生就把所有的材料全部準備好,可能在多一點時間,上課前已經把資料準備好,上課時是學生在課堂上做解釋,老師在後面只是輔導,學生講的不對的話,老師就說這個方向不對。改一下。所以這些學習模式比較新,如果只是在中學的時候,老師在下面聽,學生只能習慣那個教學模式,到香港大學可能有些課程不適合。
解說:正像徐校長所說,全人教育就是要全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表達、應變等各項素質和能力,使學生能夠適應社會的轉變。
徐立之:香港大學是希望培養出一些很靈活,能夠適應社會轉變的人才,所以這些是領導性的人才。當然這些人才也包括研究性的人才。作為香港大學的學生,我們希望他每一個都是領袖。
解說:此外,全人教育也融入到了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記者:有一種觀點說,學生到一所大學去上學,這個大學好的話,氛圍本身就可以把學生燻得很好。在香港大學是怎麼樣的?
徐立之:大家有這樣的風氣,有學習的風氣,很特別,主張學生自主的學習,然後在課堂外面參與的,我們主張希望學生多參與,所以有了奇怪的現象,你看香港大學的校友,通常校友見面都問你幾年畢業的,念什麼?香港大學不一樣,第一個問題問哪個舍堂來的,就是你住的宿舍是哪一個。他們對宿舍親切感非常高。
解說:在港大,師生們把宿舍叫做舍堂。之所以學生們對舍堂的親切感非常高,是因為港大的舍堂卻與其它院校的宿舍有著根本的不同。港大提倡一種所謂「舍堂教育」,就是通過舍堂內所舉辦的各種文化、體育及娛樂活動來凝聚堂友對舍堂的歸屬感和團隊精神,從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和溝通中達到全人教育的目標。
記者:以您的觀察來看,內地的學生在香港大學,在這種教學模式下,適應的怎麼樣?
徐立之:當然我們香港大學招生的時候,我們也加上了面試這個環節,我們看學生能力的時候,也看他思想能力,語言溝通能力,英語能力,因為我們香港大學是英語教學的,所以這些學生全部是沒有問題的。
解說:被香港大學錄取的內地學生先要在內地接受委託培養,一年後才正式開始在香港大學讀書。港大的學制是三年,三年後他們中有的人會選擇繼續深造,大部分的畢業生將走向社會。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港大畢業生的平均月薪1.4萬多港元,最高月薪達7.4萬多元,他們的能力受到香港社會各界的肯定。雖然香港大學被亞洲周刊譽為亞太地區最好的三所大學之一,在二零零四年英國《泰晤士報》公布全球最佳二百所大學中排名第三十九,但是,徐立之卻認為,香港大學仍然只是好大學,還不是世界一流的大學。
記者:您認為香港大學現在是一個好的大學,但還不能算一流的大學,差距在哪裡?
徐立之:香港大學可能是幾個領域,是世界一流的。得到不是很多。在學校裡,我希望大學裡有10個到12個學科,一談到這些學科,世界各地的學者馬上就想到香港大學。是其中一個領導者,那我們就很成功了。
記者:2002年您剛剛上任校長的時候,您說把香港大學建成東方的哈佛或劍橋不是什麼難事,4年過去了,您是信心更強了,還是會謹慎一些。
徐立之:當然香港哈佛不是同一個程度的講法,名氣來說大家知道哈佛是什麼,大家知道耶魯是什麼,斯坦福是什麼,我希望將來香港大學本身的名氣也有那麼高。
責編:石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