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夫農耕文化園的荷花競相綻放,美如畫卷,形成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人間盛景。
眾多市民結伴而來,聞著滿園清香,暢遊其間,感受著賞荷花、劃竹排、採蓮蓬、釣龍蝦、摘水果、品美食的消夏樂趣。
紅網時刻張家界7月27日訊(記者 張潘)「春遊芳草地,夏賞綠荷池」。連日來,在張家界永定區合作橋鄉巖口村,田夫農耕文化園的荷花競相綻放,美如畫卷,形成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人間盛景。眾多市民結伴而來,聞著滿園清香,暢遊其間,感受著賞荷花、劃竹排、採蓮蓬、釣龍蝦、摘水果、品美食的消夏樂趣。
「耕讀」「耕食」「耕作」三大文化元素的田夫農耕文化園,以自然生態農村田園為主,該園位於張家界永定區合作橋鄉巖口村,是張家界永定區首個以打造農耕文化為主題的旅遊景區。
「荷花香,遇見農耕文化——學農活動」在田夫農耕文化園舉行。
活動現場,魚蝦垂釣、歡樂魚塘、田園尋寶場地內,迎來了八方遊客。
太陽火辣,荷塘周圍,垂釣親自活動。
7月24日,「荷花香,遇見農耕文化——學農活動」在田夫農耕文化園舉行。活動現場,農耕體驗、蔬果種植採摘、魚蝦垂釣、歡樂魚塘、田園尋寶場地內,迎來了八方遊客。
在體驗數個項目後,記者發現這畝畝蓮花深處,有著「錢景」無數——荷塘生蓮生魚蝦,稻田結穗結魚蝦,水上水下雙豐收。此外,農耕文化的體驗也能「錢景」無限。
「不能辜負家鄉的好生態,得想個法子把它變成『金山銀山』。」荷花叢中,園區主人向志國臨時當起了「導遊」,不斷地給遊客介紹荷花品種,還不忘講述自己與荷塘結緣的故事。
「微距」賞花,遊客歡呼聲不斷。
據了解,2016年,放棄20多年理髮店生意的向志國,專門跑到外地學習「蝦稻共生模式」種養技術,註冊張家界豐鴻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建起種植太空蓮、水稻、藍莓、養蝦、養魚以及觀賞花海等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蓮子和稻穀是水上經濟,魚蝦是水下經濟,不僅生態種養,良性循環,還能讓我們有雙倍收成。」向著初心行走的向志國,在2017年,僅養殖魚和小龍蝦一項,就獲利10多萬元。
此後,園區累計投資近400萬元,建成200畝的「荷花走廊」,栽植觀賞性荷花5個品種50餘畝,另有垂釣魚池20畝、龍蝦繁育20畝、藍莓園10畝。去年,田夫農耕文化園吸引遊客5000餘人,直接獲益20萬元,其生產的太空蓮遠銷長沙、成都、上海等地。
荷塘發展起來,更多的村民、貧困戶也從中受益。巖口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孫桂香就是其中之一。記者採訪她時,正在採摘蓮蓬的孫桂香笑著說:「土地流轉金每年有1000多元,工資收入5000多元,日子越過越好。」
除此之外,農耕文化的體驗也漸漸成為遊客前來的選擇之一,也是該園區豐富業態的創舉之一。
時至正午,太陽火辣,荷塘周圍,遊客歡呼聲不斷。原來,市民劉先生帶著剛放暑假的兒子,前來體驗撐竹排,「微距」賞花,還能入蓮花深處採蓮蓬。「能體驗到原生態的耕種文化,簡直是太值了!」上岸後的劉先生爺倆雖然一身泥,但笑得合不攏嘴,直呼體驗不過癮。
活動依然有序進行,放眼整個園區,慕名前來的遊客仍絡繹不絕,有的下塘挖蓮藕,有的樹下釣龍蝦,有的漫步荷園中,沉醉不知歸路。
「賣風景,也要賣文化,讓家鄉振興起來。」對於未來的發展,向志國信心滿懷,力爭到2022年增加基地面積500畝,使基地面積擴大到1000多畝,區域輻射至王家灣、高萬、中山等村,帶動周邊鄉村發展,實現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