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可故事中那位被救的小孩,一直是以「司馬光的小夥伴」這個身份,出現在大家的視線中,後來他怎麼樣了呢?
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在正史中的記載只有《宋史》一處,大致內容如下:
司馬光從小非常好學,七歲的時候就拿著《左傳》,手不釋捲地讀著,有時候甚至忘記了吃飯喝水,看完書以後就經常給家人講書中的內容,街坊鄰裡都誇他聰明。
「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宋史》)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司馬光小時候完全是一個勤奮好學的形象,這也符合很多歷史人物的設定。
有一天,司馬光和幾位小夥伴一起在院子裡玩耍時,突然一個孩子跌到了缸中,當時,其他的小夥伴都驚呆了,只有司馬光臨危不懼,拿起旁邊的石頭砸碎了缸,救了人。
「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宋史》)
正常的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可最近故事的版本發生了變化。
司馬光救的這個小孩子名叫上官尚光,第二天和父母一起,提著禮物登門感謝司馬光。
後來,上官尚光這個人搬家到了光山城,在那裡建立了一座感恩亭,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司馬光的救命之恩。
再後來,上官尚光這個小夥子發奮讀書,入朝為官,一直做到宰相的位置。人們紛紛感嘆,司馬光當年,果然沒有救錯人。
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不!不!不!
《宋史》中關於司馬光的故事,到砸缸救人那就已經結束了,至於後來上官尚光上門拜訪,修建感恩亭,以及入朝做宰相都是後來人瞎編的。
甚至,《宋史》中壓根就沒有提那個被救小孩的名字,宋朝也沒有一個叫上官尚光的宰相。
那麼,為什麼一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會逐漸發展成一個「司馬光砸缸救宰相」的故事呢?
這一切都是因為名人效應。
大家都知道,司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他所編寫的《資治通鑑》,在千年後的今天,仍然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
司馬光因為從小生活在光山縣,光山縣為了打造一個名人品牌效應,當然也為了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傳播優秀文化,因此拍攝了一部動畫連續劇《少年司馬光》。
這部動畫片共分為十三個部分,分別是「誕生記」、「白鷺記」、「胡桃記」、「青蝦記」、「餈粑記」、「麻鴨記」、「高蹺記」、「送燈記」、「木魚記」、「水牛記」、「鬥茶記」、「砸缸記」。
為了體現故事的真實性,動畫賦予了司馬光救的那個小孩名字——上官尚光。後來網絡上一些寫手,就將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結合動畫片,寫成真實的「歷史」在網絡上傳播。
01暮有話說
光山縣拍攝動畫連續劇,本身就擁有虛構的成分在裡面,他所要表達的優秀文化核心,其出發點是好的,只不過網絡上的一些寫手,為博人眼球將它改編成了真實的歷史事件,造成後來人認知錯誤,確實不妥。
這個故事也告誡我們,以後大家在接受一些歷史類信息時,應當提高自己內容的辨識性,不要盲目的聽信他人的不實信息。
對於本文,你是怎麼看的?歡迎評論區留言!
我是北暮,喜歡我的文章,就點讚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