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渡口龍船巷子臨江一景
消失的油溪古鎮
作者 慢慢行
在重慶眾多的知名古鎮中,曾經江津「老三鎮」之一的油溪古鎮悄無聲息,甚至很多人聞所未聞,古街古房和古道已經消失難覓蹤跡,非常令人痛息!如今只能從還沒有改造的下嘴僅存的古街道一點殘垣斷壁,或是在聽耄耋老人口齒不清的講述中,依稀還能描繪出曾經的古鎮模樣,打開塵封已久的一段歷史來。
一、千年歷史未曾識
油溪古鎮位於重慶市江津區西北部的長江與璧南河的交匯處,背山臨水,作為古川黔道長江上的重要渡口和集鎮,是在成為江津縣的前身——樂至縣縣治地,至今已有1819年的歷史。據《江津縣誌》、《渡口志》(民國十二年續修本)中稱,自綦江分途,過李市,渡油溪,路捷百裡。因川黔貿易渡口興鎮。秦以前,為古巴國屬地。秦滅蜀後,江津最早設縣是在東漢末期,即漢獻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益州牧劉璋將巴郡設為7個縣進行管理,其中的樂城縣主要地域在今江津區一帶,置隋開皇十八年改名為江津縣,首設的縣城就是現今的油溪鎮。樂城縣存續時間只有54年,比江津成為縣治地早352年。
古鎮最早的舊址不是後來的油溪鎮,而是在今油溪鎮的石羊壩。據《油溪鎮志》記載,當時石羊壩的範圍很寬,包括現在的麻紗橋到油溪的河邊,縱約5華裡,橫約2華裡。後來渡口下移,油溪古鎮才開始形成。終成廢墟的石羊舊址,早已開墾成田土,已無跡可尋。
油溪古鎮歷史上曾多次更名。古時油溪是長江邊一個比較大的渡口,場鎮東邊(就是江西街火炮街和河街一帶)的溪流,最早叫樂城溪,現叫璧南河。在璧南河與長江的交匯處,有一塊巨石形酷似「巨牛」,溪水落差很大,因此人們又叫牛溪。現在枯水季節,還能見到江溪交匯處的一片亂石灘,巨石是不是被後來炸掉疏道,已無從可考。如今站在河邊看見這片亂石灘,只能縱橫遐想了。
後唐朝刺史趙廷之到牛溪一遊,牛溪就改名為「遊溪」了。1762年《古今圖書集成》中所繪《重慶府疆域圖》標註的就是遊溪。到了清朝末年,遊溪日趨繁榮,八方商賈雲集。當時特別興旺的是榨油業,榨油坊在鼎盛時期多達四十餘家,由此帶動場鎮周圍農村以及長江流域兩側土地平沃的金剛沱和燕壩等地盛產油菜籽,收穫後大多運來遊溪油坊加工榨油,用大型木船外銷。有一年,山洪暴發河水瀑漲,洪峰打翻多隻運油木船,滿江水面漂浮一層油,從此,將遊溪又改名為油溪。這個傳說在油溪流傳很廣。據現在油溪的老人講,長江和璧南河發再大的洪水,都不可能打翻多隻運油木船,這個可能性是幾乎是沒有的。只有在長江發大水時,遇上天色較暗,再加上人為的因素,江上機動的船與岸上停靠的船撞在一起,才有這個可能。這種可能性的發生,今天的人們只能站在江邊妄自揣測了。
油溪定名的真正原因是歷史上古鎮榨油手工作坊業興盛,遠近一二裡外都能聞到菜油的飄香因此得名。
璧南河與長江交匯處巨石牛的原址地。
七十年代中期,幾乎每天可以看見一個披頭散髮的婦女在江河交匯的這片河灘和街鎮上轉悠,因為一段悽慘的愛情故事,被廣為人知。這個婦女就是曾經在當地名聞遐邇的「油溪西施」。
據一個老人傳說。被人稱為的油溪西施,是在1967年春,江津縣油溪區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演出紅色歌舞時一展風姿,精彩亮相引起轟動,從此,油溪西施的外號就被叫響了。油溪西施身材高佻婷婷玉立,鵝蛋臉型白裡透紅,大大的雙眼清澈透亮,顧盼有情,成為當時男青年的夢中情人,擁有粉絲一片。只要油溪西施在宣傳隊的演出一出場,場下就會響起一片呼叫聲,有人說這幫男人都瘋了。很多男青年悄悄打聽油溪西施的情況。
這個油溪西施,名叫張萬玲,身高1.65米,家住油溪鎮新街。父親,張正山,國民黨四川省主席林森的副官,解放後從重慶長安機械廠發配到油溪第五機制磚瓦廠工作。母親秦千香,長安廠醫院教授,跟隨丈夫下放到該廠醫院當醫生。老兩口待人溫和,良好的教養深深地影響了女兒具有大家閨秀的氣質,一顰一笑人見人愛。見過秦醫生的人才知道,獨生女兒為什麼長得這麼漂亮,完全是遺傳了父母最佳的基因。
被政治投機者捆綁的婚姻,使油溪西施後來的命運很不幸。傳說油溪西施心中的白馬王子,是她同學中的才子,在得知油溪西施1970年下鄉後,被靠造反當上江津一個兵工廠的廠領導強娶後,跳河自殺。油溪西施1975年精神失常,每天一個人都要在河邊嘮嘮叨叨,人們見了無限悲嘆,一對郎才女貌的美好愛情以悲劇收場。
古鎮街道是依大關山、油礦山的山勢沿江河布局,分為上嘴、中嘴和下嘴三個區域。中嘴最是繁華和熱鬧。從長江渡口一坡石梯上來,依次是:龍船巷子、河壩街、方家巷、雞市街及水井灣、江西街、火燒壩到高峰寺一條線的街道,眾多的寺廟分布在這一條線的街道兩旁;上嘴的街道是:火炮街、糧食市街、桂家院子、何家大院等;下嘴是璧南河對面的那片街道,比較冷清了。古鎮著名的橋有:明月橋、萬古橋、麻紗橋、洋灰橋等;七十年代鎮上就有人口0.80萬人,由此可見歷史上曾經的繁榮和輝煌。
江西街外景。
古鎮最大的建築是羅陳莊園,這是油溪古鎮最大的地主莊園。佔地約20000平方米,房屋是清末時期青瓦結構建築,莊園最大的特點是天井花園與房屋間用走廊的形式相連,呈中軸對稱式布局,從空中俯瞰很是壯觀。九十年代被油溪中學改建。
在羅陳莊園上改建的油溪中學。
莊主羅陳淑珍曾經是古鎮炙熱的「名人」。因為歷史的原因,她的有關信息被人們遺忘了,就連她的後人也不清楚。只留下一些傳說:陳淑珍小時候就種下了一個財富夢想。她生於清末時期,父親是廣東移民後裔,是個小地主,非常勤勞精明,奮鬥一生只置買了十幾畝薄地。父親壯志未酬,經常搖頭嘆息的神情,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腦中。十五歲那年,在面臨婚姻命運的選擇時,她沒有嫁給自己喜歡的表哥,而是毅然嫁給了油溪古鎮的羅財主當小老婆,並把自己的姓名也該從夫姓,叫羅陳淑珍。靠著自己的漂亮和精明,打理羅家的生意,贏得了老羅財主的喜歡和信任。當財權在握時,為打造莊園花費了一生的心血。
羅陳淑珍是1949年12月剛解放時,因是油溪鎮當時最大的工商業兼地主被政府鎮壓槍斃,而馬福川的後人被劃了一個自由職業者成分,保住了老命。羅陳淑珍至死都不明白,自己的命運與時代和那個階級的命運是連在一起的。在押赴刑場時,怎麼也沒有想到,地點竟然是莊園後花園院牆邊,這裡是大關山的坡地,一覽莊園全景。當她扭過頭來半轉身,無限貪婪留念地看著掩蔽在樹叢中自己經營了一生的莊園,眉搐動了一下,槍聲就響了。她的美夢破滅了,她所處的時代結束了。
二、古鎮經濟文化獨具特色
油溪古鎮除了具有大多數古鎮在江河要道上成為交通樞紐或物資集散地的共性之外,地理交通便利的優勢、發達的手工作坊業和眾多的寺廟是古鎮的主要特點。
油溪古鎮地處交通要道的節點上。古時,由黔入蜀經綦江、過長江油溪、永川到成都的一條近乎直線捷徑的重要交通要道,又處在長江黃金水道上,二者終橫交通的重合,使油溪古鎮佔有交通的先天優勢,歷史上交通便利物流發達,經濟繁榮。油溪古鎮是因這條古道而興盛。除此之外,還有一條重要的古道是經藥王觀(廣普鄉)通往璧山。這兩條大道正好在碑槽山脈與華蓋山兩山脈之間,地勢平坦便於交通,成為長江水道重要的人口集聚和物資集散地。清朝以後,由黔入蜀的道路經由重慶,油溪的物流的作用有所降低。
以發達的手工作坊業為龍頭,帶動古鎮經濟發展,是油溪古鎮的第二大特點。鼎盛時期,油溪的榨油作坊多達40家,木船隻100餘艘,商號經營90戶,還有多家興盛的鐵器社、木器社和麵粉製作坊。作坊手工業和運輸業帶動了古鎮餐飲,旅店和馬店的發展。七十年還保留的桂家院子的白酒槽房,建築面積近1000平方米和幾百平方米的石板大院壩,可見當初經營的規模和影響力。現今還保留全手工作業的油溪鎮醬園廠,只此一家手工作坊,為江津一品牌公司生產原漿醬油和醋,那可是地道綠色的「三不加」產品。
油溪古鎮手工作坊最興盛的是榨油,烤酒,棉彈,木器等行業之外,特色產品首推清末民國時期祖傳經營的「馬興發花生」。馬興發祖傳打造的品牌產品和勤勞經營之德,在今天來看仍值得一書。以香酥可口,鹹淡適宜的特色,在川東一帶久負盛名。
馬興發花生並非浪得虛名工藝相當考究。馬興發對選料十分講究,要米子老、米粒飽滿、兩節米或三節米的,單節米和嫩水子的不要。其次,原料的加工馬興發主持操作,先用水淘盡,用大鍋沸水煮,煮到半熟加鹽攪拌均勻,然後攤開晾乾,再炕;炕時先用小火炕、再用大火炕、最後再用微火炕,最少要炕兩晝夜。
民國時期,馬興發的兒子馬福川進一步推存出新,擴大了馬興發花生產品的影響。傳說有一天。一個江浙商人在櫃檯買了花生後,對店小二說了一句,這個花生味要改了。店小二不明其意,就給老闆馬福川說了這事。誰知馬福川很當回事,問:人呢?店小二答:走了。馬福川立即追出五裡地,一直追到萬古橋才追到那個商人。商人見老闆心誠,就推心置腹談了建議。以後,商人經商路過油溪古鎮,馬福川好酒好肉招待,待如上賓。
商人的建議使馬福川很受啟發,在加料上不斷進行研究改進,在工藝中加入傳統的香料配方後,產品更加暢銷,遠近聞名。後來,江津城關的「五香花生」品牌由此派生。今天的五香花生大多用香精代替了傳統的香料。
據傳,明末清初,江津的烤酒業在全國非常有名,最早開發的就是油溪的劉氏移民,後來在白沙古鎮發揚光大了。
油溪古鎮第三大特點是寺廟眾多,有「十廟九戲臺」之稱,在全國縣以下的古鎮中都是少見的。寺廟眾多的原因第一是盛世興寺廟,經濟的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第二是經濟生活穩定之後有了心靈精神需求,人心求善。
火燒壩的天上宮已經破落。
十廟(寺)有:高峰寺(高廟子)、正覺寺、禹王廟、張爺廟、王爺廟、天上宮、萬壽廟、財神廟、機仙廟、南華廟,另還有:郭公祠、鄉義祠、劉家祠堂和張家祠堂。可惜古寺廟在文革中毀於一旦。十廟中修建最早的寺廟是:高峰寺(1368—1644年)、正覺寺(1426-1435年),最有名的是:高峰寺和南華廟。
復建的高峰寺。
高峰寺始建於明朝時期興建,歷經三百年以上風霜,見證人間百態。廟內有十殿閻羅,塑有陰曹地府的各種人物,如:陰陽界、奈何橋、、望鄉臺、刀山、油鍋等。有人到此,令人毛骨悚然。傳說豐都的十二殿即取法於油溪古鎮的高峰寺。重建的高峰寺建築1413平方米,再現當年的雄貌,廟宇恢宏,香火旺盛。
南華廟戲臺極富藝術性,是古廟中的精華,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豪華的劇院了。南華廟建於道光三年(1823年)秋,前面「看枋」為整塊厚木板,樓刻了三層整體人物,栩栩如生,顯現了川戲中某出戲的幾個場面。戲臺頂上繪太極圖,周圍繪若干出戲的彩色圖象。屋背正中為三節金龍,房瓦四角飛翹,墜以鈴鐺,微風過處叮咚有聲。瓦是琉璃瓦,立有兩尺高的人像。整個戲臺很有名古剎的氣象。戲臺兩側為看臺,一般叫作「書樓」,每邊六個單元。看臺前的木板上,分單元繪彩色圖象,平時加薄木板遮護。一遇演戲時取出木板,色彩全新供認觀賞。南華廟既是廟,廟中壩寬容量大,更是喜歡看戲的油溪人的主要場地。
油溪古鎮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唱戲聽戲文化氛圍濃厚,幾乎人人都會唱川戲,不但喜歡看戲唱戲懂戲、還有鬧戲的習俗。濃厚的看戲氛圍為油溪美女登臺唱戲表演提供了極好的舞臺。在油溪唱川戲總愛在南華廟演出,由於場子寬敞,戲班子(劇團)一來,總有二、三十本,一家幾本湊起來唱。本子戲是一天為一本,有早戲、上本、酒戲(幫口午宴時點唱的)、夜戲,要是發現了戲臺上哪裡唱錯了,或丟了戲,就要指出來另行重唱,叫做「罰戲」,有不少戲班子被「拖垮」了事。所以,差不多的川戲班子不敢來油溪古鎮演出,當時有歌謠曰:十座廟子九戲臺,戲班子不敢來;來的時候穿靴子,走的時候穿草鞋。
下嘴通往璧山的古道正覺街。
油溪人的樸實,勤勞和善良是受油溪古鎮獨特的經濟文化氛圍影響而形成的。
三、古鎮的撤建與新生
世上萬物都有發展興衰變化的演變過程,油溪古鎮也不例外。在九十年代城鎮化建設的大潮中,有兩個原因使古鎮被撤除改造新建,從此,古油溪人智慧的結晶——古鎮舊址寶貴的文化遺產,歷史上曾經知名的油溪古鎮,在新時代大發展的形勢下就這樣消失了。
新建的護河堤面臨長江大洪水,雖險無恙。
一是人們常說水火無情。油溪古鎮地處江邊,民居房屋大多是木逗房,歷史上油溪古鎮飽受水災火災之難。近100年的歷史記載的大水災有:4次,其中:1956年7月,長江發大水,河街100多家鋪面被淹,才有了後來的新街改造。大火災:5次,其中: 1982年2月15日,龍船巷子小孩引起火災,使整條街化為灰燼。這場火災油溪人還記憶猶新。
新建後的河街璧南河護河堤。
二是油溪古鎮受地域空間限制。油溪鎮背山面水地形狹長,老成渝鐵路橫亙鎮邊,新區地址不好選擇,在加上受資金和人口減少等因素的制約,發展開發與保護互不能兼顧,新開發房地產只能在古鎮舊址上進行,古鎮街道房屋被迫大規模撤除。如今大部分舊址的街道石板、寺廟和莊園已不復存在。
改建後的油溪新鎮面貌一新。新建的護河大堤徹底改變了過去璧南河邊的髒亂現象,更主要的是解除了洪水災害的威脅。如今走在油溪新鎮的大街上,看到高樓鱗次櫛比,街道平整整潔;在江河邊寬敞的護堤大道上散步,能感受到今日油溪人安居樂業、悠閒自得的神情。發展就是硬道理。雖然對古鎮的消失感到惋惜和遺憾,但心裡更多的是充滿了期待和祝願。期待的是對未來油溪新鎮新生活的憧憬,祝願的是油溪新鎮會建設得更好,譜寫油溪古鎮發展新篇章。
慢慢行,王健
參考資料:
1、《油溪鎮志》;
2、《油溪在線》資料;
3、採訪多位老油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