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3D列印技術同步進行,有望用於製造電池組件

2020-12-24 3DScienceValley

根據科創板日報,通常情況下,若要想製作一個充滿液體的3D列印對象,你必須在列印對象之後注入液體。然而近期,德國哈雷-維滕貝格大學(Martin-Luther-University Halle-Wittenberg)的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全新的工藝,可以一步完成全部列印需求,未來或可用於製造自癒合材料甚至電池組件。

l 歡迎在文後留言申請長期轉載授權l

Martin-Luther-University Halle-Wittenberg

FDM與DWI的結合

成型與注液協同完成

據悉,該技術利用了一個獨特的系統,包含了兩個3D列印頭——一個通過連續擠壓多層熔融聚合物來構建物體,另一個(噴墨列印頭)則用來儲存微小的液滴。

具體而言,這個過程從擠出機頭列印一個固體聚合物基開始,在該聚合物基上列印一個由交叉的聚合物鏈組成的華夫餅狀網格。接下來,噴墨頭將液滴滴入網格內的每個縫隙中。然後壓出機頭重新開始工作,在網格的頂部列印一個實心蓋,密封裡面的液體。

在一項演示中,科學家們列印了由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製成的膠囊,裡面填充了「活性液體物質」。即使在經受列印過程的高溫後,液體仍然保持其活性性質,這表明該系統可以用於製造在體內緩慢釋放藥物的膠囊。

在另一個演示中,一種發光的液體被密封在塑料材料中。當材料隨後被壓到破裂點時,液體會洩漏出來,並以此清楚地表明損壞已經發生。這種材料最終可能被用於飛機或汽車的關鍵部位,以發出這些部位可能承受了過大機械應力的警告

研究人員還稱,一旦這項3D列印技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它將有望被用於製造自癒合材料甚至電池組件。根據該研究團隊負責人Wolfgang Binder教授,未來在於更複雜的方法,將幾個生產步驟結合起來。這就是為什麼他們在尋找一種在列印過程中將液體直接融入材料的方法。

l內容來源:科創版日報

3D科學谷Review

3D列印技術自誕生以來,已經應用到醫療、軍工、航天、汽車、電子等各個領域。此外,其在鋰離子電池、鋰氧電池、鋅離子電池等儲能體系中也得到了初步應用。

此前,3D科學谷曾介紹過深圳大學增材製造研究對低溫直寫3D列印製造鋰電池電極的製造進行了研究,3D列印LiFePO4正極與Li4Ti5O12負極,未來可應用於助聽器、電子手環等終端。

深圳大學增材製造研究所

高倍率性能

根據3D科學谷的市場觀察,在3D列印電池方面,日前,蘇州大學能源學院教授孫靖宇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劉忠範團隊構建出3D列印硫正極,並獲得了具有高倍率性能和高面容量的鋰硫電池。相關技術還可推廣到其他新興的儲能設備,為發展新型、高效、規模化的電極構築方法提供重要借鑑。

根據孫靖宇,面向能量存儲應用領域的3D列印技術目前仍存在許多關鍵瓶頸,比如電極的列印精度對設備配置提出更高的要求、列印墨汁的製備工藝亟待系統探索,以及缺乏規模化印刷裝備等。

團隊設計了包含硫/碳和LaB6電催化劑的混合墨汁,用於列印高性能的硫正極。金屬性LaB6電催化劑可以均勻地分布在3D列印的架構內,自發地確保有豐富的活性位點用於多硫化物的固定和轉化,從而實現高效率的放電或充電過程

產業化面臨諸多挑戰

不過根據劉忠範,在走向實用化和產業化進程中,鋰硫電極方面還存在諸多關鍵問題需要解決。開發3D列印自支撐結構的硫正極值得關注。

首先是正極碳含量。根據孫靖宇,為了解決硫的絕緣性問題,通常需要添加較多填量的導電碳來平衡,從而造成鋰硫電池體積能量密度低。因此,為了獲得高體積能量密度的鋰硫電池,需要提高硫正極的振實密度及採用少碳甚至無碳硫宿主。

其次是電解液用量。根據孫靖宇,由於硫正極的多孔性導致需要消耗大量電解液,為了獲得高能量密度的鋰硫電池,需要通過優化正極的孔結構,降低電解液的用量。

此外,金屬鋰負極也是關鍵問題之一,即在規模化鋰硫體系中,須採取抑制其枝晶生長策略等,保證鋰負極的安全性。

l AMPOWER與3D科學谷正在合作面向全球歐洲、美洲、亞洲市場發布的2020年全球增材製造研發市場報告,歡迎中國企業積極參於有關3D列印領域設備、軟體、材料的研發市場調查,敬請關注3D科學谷掃碼參與調研。

網站投稿請發送至2509957133@qq.com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研發全新3D列印技術 有望用於製造電池組件
    財聯社(上海,編輯 黃君芝)訊,通常情況下,若要想製作一個充滿液體的3D列印對象,你必須在列印對象之後注入液體。然而近期,德國哈雷-維滕貝格大學(Martin-Luther-University Halle-Wittenberg)的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全新的工藝,可以一步完成全部列印需求,未來或可用於製造自癒合材料甚至電池組件。 據悉,該技術利用了一個獨特的系統,包含了兩個3D列印頭——一個通過連續擠壓多層熔融聚合物來構建物體,另一個(噴墨列印頭)則用來儲存微小的液滴。
  • 3d列印房子的弊端_3D列印食品的利弊
    3d列印房子的弊端   我國的3d列印房屋比國外起步晚,技術水平也不高,因此存在很多問題。那麼3d列印房屋的缺點有哪些呢?什麼是3d列印房屋呢?下邊就跟隨小編我們一起來看看!   3d複印房屋的缺點有什麼:   ①抗壓強度難題:房屋儘管能「複印」出去,但未必能抵禦受得了風吹雨打;   ②精密度難題:層次生產製造存有「樓梯效用」,各層儘管太薄,但仍會產生必須薄厚的「樓梯」,若將表層生產製造成圓弧狀,則會導致精密度上的誤差;   ③原材料局限:現階段3D複印機能夠應用原材料非常少,只能熟石膏、無機物顆粒料、光敏樹脂、塑膠等
  • 3D列印模具注塑零件的方法
    Structur3d的專用工具頭Discov3ry Paste Extruder首次亮相是在2014年,該產品用於桌面擠出有機矽和其他粘性材料。該公司開始發布新產品並進行升級。「作為一個由科學家和化學工程師組成的團隊,我們採用了一種材料方法來進行3D列印技術,並將印表機的材料功能擴展到了標準塑料之外,」 Structur3d的執行長兼聯合創始人Charles Mire說。「我們的Inj3ctor平臺聚焦於我們向工業製造市場的轉變,並展示了增材製造如何引領未來工廠的發展。
  • 綜述:俄發展先進位造技術力推3D列印
    另一「西方團隊」是位於莫斯科附近的「斯科爾科沃」創新中心,在當地創業基金和官方資金支持下,該中心已培育出以3D列印技術生產實用工業品的多家企業。  誕生於斯科爾科沃園區的「異形列印」公司是擁有一定國際知名度的俄3D列印企業,其團隊曾為2014年入軌的俄首顆小型商業衛星「平板-極光」號提供了用於製造太陽能電池板的3D印表機。
  • 美研究者用3D列印的小鼠肌肉構造生物機器人,有望用於假肢製造
    導語:小鼠細胞製成的3D列印肌肉可靠大鼠脊柱提供動力,老鼠脊柱手有望跨次元呈現。智東西5月6日消息,美國研究者使用實驗室培育小鼠細胞製成的3D列印肌肉構造了生物機器人,此機器人由大鼠的脊柱提供動力。該系統有望協助生物疾病的修復,並用於假肢的製造。生物機器人技術是用有生命的材料構成的,而不是用金屬材料構成的機器人。
  • 科學家開發出能一步完成液體填充物體3D列印的新技術
    據外媒報導,通常情況下,如果你想要製作一個充滿液體的3D列印對象,那麼你必須在列印對象之後注入液體。然而,一種全新的工藝可以讓這些物品一步完成全部的列印,並且這項技術可能會有一些有價值的應用。這項技術是由德國哈勒-維滕貝格馬丁·路德大學Wolfgang Binder教授和Harald Rupp研究員領導的一個團隊開發。
  • 如何進行3D列印珠寶設計
    3D列印在珠寶界變得越來越流行。該技術為設計帶來了靈活性和創造力,為獨特的珠寶作品增加了眾多可能性和可及性。3D列印的速度以及一天之內進行多次設計迭代的能力是使用此技術的關鍵。縮短交貨時間使3D列印成為製造珠寶的有利技術,因為這可以提供具有競爭力的市場優勢。
  • 製造採用了贏創3D列印阻燃尼龍12粉末和輕質泡沫材料
    作為車隊贊助商,贏創為本次奪冠的全新DIAN Racing 2020賽車提供了3D列印阻燃尼龍12粉末和ROHACELL輕質泡沫材料,用於車身及部件的製造。在設計過程中,贏創還為車隊進行了技術指導。在今年2020大學生電動方程式汽車大賽的新車設計中,同濟電車隊的隊員們綜合眾多的思路,決定採用ROHACELL超輕量化硬質泡沫進行車身製造,並對電池模組框架、控制器殼體結構等提出了運用阻燃尼龍12材料,藉助3D列印技術完成零件製造的構想。3D列印的零部件不僅能夠實現複雜結構的設計和製造,還能有效減輕車身重量,在加工周期、成本等方面也頗具優勢。
  • 3D列印製造超級磁體!新材料性能佳、更環保,有望替代稀土材料
    永磁體的製造工藝通常會涉及到燒結或注射成型。但是,由於電子器件日益小型化,要求也更加嚴格,對磁性元件的幾何形狀提出了要求,而傳統的製造方法通常難以達到要求。不過,增材製造技術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從而能夠生產出符合相關應用需求的永磁體。
  • Science 子刊:可在曲面上製造微流體裝置的自支撐彈性體3D列印技術
    研究團隊驗證了這一技術及材料的性能,並對該技術進行多功能微流體裝置自動化製造的能力進行了驗證。微流控晶片3D列印技術。軟光刻技術是一種微製造方式,能實現亞微米精度的微流控設備製造,常用製造材料為彈性體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但變形、存在耗時的手動步驟等因素限制了軟光刻技術在微流控設備製造中的更廣泛應用。增材製造-3D列印技術有望作為軟光刻技術的補充甚至是替代性手段,增強微流體設備的可製造性。
  • 英語精讀:3d列印的速度有望提高到100倍
    從文章得知,新的3d列印方式利用兩種顏色的光線組合模式照射光敏樹脂,使其固化成形,使得3d列印速度大大提高,不再慢得「令人痛苦」。這段話總共9個句子,①②句提出3d列印已屢見不鮮,期望未來能廣泛用於實用產品生產。
  • 3D列印技術如何影響超聲波焊接零件的製造?
    導能筋設計是無定形材料最常用的焊縫設計,但它們也可用於半結晶熱塑性塑料的焊接。 導能筋的尺寸根據部件尺寸而變化,但通常在0.25mm到0.5mm高的範圍內。對於無定形材料的夾角為90°,對於半結晶材料的夾角為60°。該導能筋設計的尖角上的點是很重要的,注塑部件的尖角半徑優選為0.05mm或更小。
  • 3D列印技術或將成為中美製造技術博弈的關鍵
    財富500強中的美國製造業企業利用3D列印技術進行生產工藝改進與創新的成果,或將對中國的包括大飛機在內的一系列高端製造產品產生衝擊。  同期舉辦的TCT亞洲峰會共設15個分論壇,60場演講,其中的與製造業相關的航空航天、汽車和機械工程三個工業分論壇將圍繞2016年3D列印技術的突破來展開,邀請到包括通用電氣、波音、霍尼韋爾三大巨頭的專家出席演講,內容涵蓋數據採集、模型建立、原型開發與增材製造流程中所有涉及的技術改進與創新,與會者可共同探討3D列印技術在工業領域應用的發展與未來走向。
  • 【大解讀】SLA光固化3d列印技術 從技術到應用市場
    將原型從樹脂中取出後,進行最終固化,再經打光、電鍍、噴漆或著色處理即得到要求的產品。SLA技術主要用於製造多種模具、模型等;還可以在原料中通過加入其它成分,用SLA原型模代替熔模精密鑄造中的蠟模。SLA技術成形速度較快,精度較高,但由於樹脂固化過程中產生收縮,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應力或引起形變。因此開發收縮小、固化快、強度高的光敏材料是其發展趨勢。
  • Carbon利用3D列印數字光合成技術,快速鼻咽拭子用於COVID-19檢測
    其實,在2020年疫情下,不僅來自美國矽谷的Carbon在應用3D列印技術快速反應抗疫行動,來自中國北京的SCRAT3D團隊,也幾乎同步快速的研發了拭子、面罩等3D列印產品。數位化製造,特別是3D列印,已經被作為新產品快速發展的重要手段,以及在供應鏈被打破時替代許多傳統製造方法(包括注射成型)的製造技術。在此,我們報導了使用數字光合成(DLS)設計和大規模應用鼻咽拭子檢測人類冠狀病毒SARS- CoV-2感染的方法。NP棉籤是受COVID-19造成的供應鏈中斷影響最嚴重的社會必備產品之一。
  • 可列印的高性能固態電解質薄膜,用於下一代電池
    用於薄膜合成的 PRH 過程。來源:科學進步(2020年)。doi/10.1126/sciadv.abc8641 鋰離子(鋰離子)電池廣泛應用於可攜式電子設備、電動汽車和電網級儲能系統。然而,由於傳統的有機電解質在許多情況下引起火災和爆炸,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在過去幾年中屢屢受到質疑。陶瓷固態電解質 (SSE) 薄膜有望通過阻斷導致短路和熱失控的鋰樹突,同時為下一代鋰離子電池提供高能量密度,解決安全問題的可行解決方案。
  • 詳析3D列印、快速成型與快速製造技術
    然而至今還沒有一篇文章能夠全面、完整地對這些名詞進行解析,讓人們真正認識和了解「什麼是3D列印」、「什麼是快速製造」。  快速製造(Rapid Manufacturing,簡稱RM),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是基於雷射粉末燒結快速成型技術的全新製造理念,實際上屬於RP快速成型技術的其中一個分支,它是指從電子數據直接自動地進行快速的、柔性並具有較低成本的製造方式。
  • 尚德HiPerforma光伏組件使用冥王星電池技術
    針對問題:為最大幅度地降低單位電力成本,需要不斷革新電池技術。高效的組件可以在擴大適用範圍、開拓新市場的同時降低成本。產品可靠性高,質保期就長,性能保證也更好、更穩定,因此發電功率容差值多為正。解決方案:HiPerforma系列組件的優點不僅是比行業標準的電池效率更高,而且溫度係數更低,單位電力功率輸出更高,因為改進了光譜靈敏度。從而使相同的銘牌功率可以帶來多出12%的功率輸出。
  • 多材料3D列印玻璃可用於軍事眼鏡及VR護目鏡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研究人員已使用多種材料的3D列印技術創建了量身定製的漸變折射率玻璃光學器件,可以製造出更好的軍事專用眼鏡和虛擬實境護目鏡。已經有幾個研究團隊證明了透明玻璃的3D列印。然而,大多數這些技術尚未證明具有梯度成分和折射率的玻璃的多材料印刷。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能夠通過使用3D列印的直接墨水書寫(DIW)方法,主動控制將兩種不同的玻璃糊或「墨水」的比例直接混合在一起,從而調整材料成分的梯度。使用DIW製成成分不同的光學預成型件後,然後將其緻密化為玻璃,並可以使用常規光學拋光進行精加工。
  • 新型混合3D列印工藝:擠出+噴墨技術
    2020年12月,南極熊獲悉,來自哈勒-維滕貝格馬丁路德大學(MLU)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新的混合增材製造工藝,將擠出和噴墨兩種3D列印工藝結合起來。  這種方法的一大作用是可將液體油墨直接集成到固體材料基質中,例如可以將活性醫療成分在最初的製造階段就被納入藥物輸送設備中。團隊還確定了在結構工程中的應用,比如將螢光液體容納在固體結構部件中,使用戶能夠以可視化的方式監測裂縫。  論文的合著者Wolfgang Binder教授指出:"這種技術的未來在於更複雜的方法,結合多個生產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