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
近日,山東一個夏令營活動出現了「女德班」,打著尊重傳統文化和國學的幌子,把封建社會的糟粕傳遞給女孩們,從而進行精神控制。
封建社會講求「女子無才便是德」,難道要讓所有的女孩都不再上學,12、3歲就嫁人嗎?這麼做不僅不能體現「德」,而且一定觸犯了法律!
在曝光的現場視頻裡,一個女孩在演講中稱自己「從前的我天天帶著一副賤相,真的是傷風敗德」、「不要臉」、「給祖宗蒙羞」、「那些不正經的女孩才會帶美瞳」等言論。「女德班」能夠成功對學員進行「洗腦」,主要因為家庭教育的失敗。
有相當一部分人,自己還沒有「長大」就當上父母了,還有稀裡糊塗當上父母的,所以,就在管教孩子的錯誤路上越走越遠。
1.控制性父母
「不許瞎跑!給我老實會兒!不然就別想看動畫片!」
命令和威脅是控制性父母典型的表現。
由於長期受到壓抑,長大後會更容易放縱自己。
2.放任型父母
「不用管他,小孩正是鬧的時候,沒關係!」
孩子缺乏約束和規矩,往往個性散漫,且缺乏群體歸屬感。容易涉及毒品、早孕和幫派活動。
因為只有在那裡才能找到自我歸屬感。
「女德班」就是屬於另一種形式的幫派活動。
3.輕視、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剛吃完怎麼又餓了?」
「睡了那麼多覺怎麼還困?」
「剛走幾步你就累了?」
「男子漢摔一下不疼!」
作為父母,要永遠從同情的角度出發。如果孩子摔倒,要立即趕到現場,確認孩子的狀況:「寶寶,你沒事吧?」
如果孩子受到驚嚇,要關心他:「是不是摔傷了?還是嚇到了?媽媽剛才看到了,你跑的很快,摔倒肯定很疼,我們要不要先休息一下再玩?」
4.採用外部激勵和獎賞的手段
我小的時候看中了一套哆啦A夢的玩偶,媽媽說:「只要你背會九九乘法表就給你買。」
這種行為叫做賄賂
父母有責任讓孩子知道,即使沒有獎勵也應該去做正確的事。
5.以消極後果作為懲罰
「知道不聽話的後果了嗎?以後還敢不敢了?」
用消極後果來懲罰,只會引發抗拒。
曾經在飯館吃飯的時候,看到隔壁桌的男孩吃飯「吧唧嘴」,旁邊的母親立刻嚴厲地跟他說:「跟你說了多少次了,吃飯的時候不能吧唧嘴!」,過了一會,男孩又開始「吧唧」起來,母親已經很不耐煩了:「再吧唧嘴這禮拜的飯都別吃了!」
當孩子因為害怕而不得不順從的時候,長大後就會用這種暴力溝通的方式來對待別人。在這種情況下,要先找出原因,而不是急著懲罰。
在徵得這位母親的同意後,我走過去對這個男孩說道:「剛才我看到你吃飯的時候,嘴巴會發出很大的聲音,是想表示什麼呢?」
男孩告訴我說,因為他覺得菜太好吃了,所以努力表現出吃的很香的樣子,下次媽媽再帶他出來吃飯還會點同樣的菜。
然後我跟這個男孩說:「表達你喜歡吃這個菜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你可以直接告訴媽媽哪個菜好吃,然後儘量把它吃完,我們試一下好不好?」
孩子在那頓飯上再沒有出過一點聲音,直到他們走的時候,我看了一眼,那個菜也被吃的很乾淨。
孩子希望父母的陪伴與溝通,他們期望從父母這裡得到關心和愛,他們需要被重視!
@筆槳書舟 希望大家可以從文章中獲得力量與啟發,關注我,我們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