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著名教育家呂叔湘說過:&34;。一個&34;字道出了成功教學的標準和精髓。語文老師在課堂上循循善誘、侃侃而談;學生參與其中,心靈得到釋放,活力得以彰顯,素養得到提升。筆者在農村初中已經耕耘了16個春秋,去年漢濱區已經通過了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驗收,農村學校的硬體設備和城市相比已不相上下。但邊遠農村教師缺乏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學生厭學現象突出;加上小升初後,課程驟然增多。語數外,數理化,史地生,每一科老師都在搶時間,抓質量。語文學科,需要大量的閱讀、寫作、活動實踐等,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另一方面,語文學科見效果慢和學生時間投入不足的矛盾,使農村初中語文教學處於尷尬的局面。綜合這些因素,筆者認為破解之道在於教師應不斷探索,讓農村語文課&34;起來,才能達到&34;起來的效果。
一、內強教師素質,高度吸引學生學習
筆者記得上初中的時候,我們年輕的語文老師一手整齊,流暢的的粉筆字,引發全班同學的模仿。那時任課老師普遍反映:我們班作業書寫水品遠遠高於其他班級。顯而易見,振興農村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一個極其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打造一批農村一線高素質的能師、名師。一手整齊流暢的粉筆字;一段信手拈來的典故;一口吐字如珠的普通話;一段委婉動聽、和諧悅耳的歌曲,都會對學生具有無形的吸引作用。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整體素質及教學水平。鋼筆字、粉筆字、普通話等是對一個語文老師的最基本的要求。但這還遠遠不夠,語文教師比其他學科教師各方面的要求更高。因此,走上工作崗位後,教師還要不斷讀書、學習。尤其是要閱讀經典,重溫經典,練好&34;。教師還要堅持練筆,經常寫下水作文,給學生以示範。還要對音樂、戲曲、朗誦、科學有一定的涉獵,根據自己的實際,訓練兩三門獨特技藝,不時地給課堂添彩。
我們應該看到:絕大多數農村教師比較注重教學,而輕視研究。實踐證明:光有知識、能力,並不等於就能當好一個語文老師。教師對《語文課程標準》、教學目標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研究。然後通過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方法讓每一課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照本宣科是收效甚微或者是完全行不通的。教師要把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對文本解讀進行高度融合,這就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和智慧。因此,在工作之餘,堅持寫教後感、課後反思、教學日記、教育敘事等,及時記錄下自己的困惑和思考,總結經驗,以達到提升自我的效果。教師還要積極、主動、如實完成每年的《校本研修手冊》,而不是簡單的當成任務和負擔。以此為契機,一步一個腳印把教學研究落到實處。&34;農村邊遠山區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視屏觀看、揣摩、學習名師的教學技藝和智慧。汲取他們先進理念、教法經驗,從而取長補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這樣一個高素質語文教師的課堂,一定是有高度吸引力的。學生學習的過程也一定是如飲甘泉,如沐春風、樂在其中的。
二、更新教育觀念,落實學生主體地位
教的目的是為學生學,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忘記了這個目的,很多艱辛的付出就會淪為無用功。教師教學的目的要通過學生才能體現出來。這是教師這個行業特點決定的。農村初中學生父母絕大多數常年在外打工。學生學習缺乏家長配合,學習得過且過,語文水平整體偏低,導致水平越低越不願意學的惡性循環。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年齡、地域、基礎等特點,想方設法,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教師自我陶醉,學生昏昏欲睡,這種吃力不討好的語文教學現象必須改變。因此,每一課課前要布置預習任務,督促學生提前預習課文,解決預習任務。課堂上要少一些滿堂灌的&34;教學;多一些積極引導、合作探究的&34;教學。引導學生多讀課文,提出問題,自我思考,自我解決。教師不可包辦、代替。筆者在教學《社戲》時,就有學生提出:魯迅和小夥伴月夜&34;是盜竊行為,應該譴責。當時,我沒有立刻去生硬的說教。乍一聽,學生說的很有道理,實則不然。我首先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重點段落,月夜歸航中,大家都很疲乏,想煮豆吃,於是就想到了偷豆。偷的過程中,阿發主動地說&34;從這句語言描寫可以感受到阿發的憨厚、樸實、大方。我在讓想學生思考:這裡的&34;,給孩子們帶去了什麼?寫出了什麼?學生交流後答道:帶給他們歡樂、帶給他們童年美好的時光。&34;這個情節寫出了農家孩子的熱情好客,人與人之間美好的關係。我再讓學生思考:這樣帶來美好記憶的&34;行為你會原諒嗎?為什麼?學生答:&34;老師再引導:通過閱讀和探究,在這個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時間,和一群善良的小夥伴相處,做出一些無傷大雅的&34;行為,犯了一點美麗的&34;,不能用成人世界的道德觀來解釋,偶爾的一些美好的錯,談不上指責,只會留下美好的記憶。
三、創新教法學法,煥發課堂獨特魅力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語文老師課堂上講得越多,學生學習效果越差,甚至還有學生睡大覺。這是因為知識的學習、能力的掌握是需要學生參與、實踐的內化過程。教師講得好,不代表學生學得好。教師應該儘可能的調動學讓學生的參與其中。例如在教學文言文《陳太丘與友期行》時,課前我讓學生把這篇短文改編成課本劇。學生改寫後,選取一小組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排練劇本。筆者指導他們認真揣摩人物的的神態、語氣、動作等。排練好後,當堂表演,效果極佳。再例如在教學古代詩歌《觀滄海》時,筆者嘗試讓學生配樂詩朗誦,課後為詩作畫,以畫解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農村學生的學習內容也應該豐富多彩。教師要充分認識這一現實,與時俱進。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已不適應時代的進步和學生的發展。讓學生想一想、悟一悟、寫一寫、說一說、演一演、畫一畫,這些形式和方法能使語文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還應主動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擴大教學容量,提高課堂效率,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四、聯繫廣闊生活,擴大語文學習天地
課堂只有四十分鐘的學習語文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要把語文的外延擴展到學習、生活的各方面,以達到&34;境界。例如學生讀書後可布置寫讀後感班或讀書交流;升旗儀式指導學生寫國旗下演講稿;迎國慶、迎新年可以辦手抄報、牆報等。辯論賽、課本劇、朗誦比賽、故事會等也是學生特別喜歡參與的活動,教師做好策劃、指導,學生愉快參與其中,何樂而不為?對於作文,教師要給學生平臺&34;出他們的出彩面。班級文化牆的&34;,定期更換學生優秀習作。每周習作,精選3到5篇,推薦到校園廣播,全校播出。
活動方面,針對農村學生所處環境,每年都組織春遊、參觀愛國主義基地等活動,回到學校及時組織學生開展口語交際、習作等練習,&34;鍛鍊學生能力。學校文科組堅持開展每學期一次的作文成果展,在校園集中展出。鼓勵學生積極寫作,把優秀作文向學校校報、校園廣播、區局網站、科教周刊投稿。發表作文每學期利用開學典禮時間大力表彰。以上措施,極大地創造了良好的學習語文的氛圍,擴大了語文學習空間。
同時,語文學科不光涉及到語言文字和文學,它還是一科&34;。語文教師在實施教學中要資源整合,兼顧其他學科。避免學科的單一和割裂。這就要求語文老師要拓展知識的外部聯繫,做好學科之間的整合工作。例如,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是以&34;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這就涉及了環保、物理、生物、地理、化學等學科知識。教師就應該在課前搜集、整理這些教學資源,以備在教學應用。
總之,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應主動、積極、努力地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創新教學方法,想方設法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34;起來,讓語文學習天地&34;起來,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充滿生機與活力,才能讓語文課&34;。
編輯:王波
《陝西教育》是陝西省教育廳主管,陝西教育報刊社主辦的教育類刊物,投稿郵箱:sxjy_w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