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最初學英語的時候學的是什麼?最常見的內容可能是單詞、詞組、語法、句子、段落,按難易程度遞進。在學習了這些組成語言的語塊後,是不是就代表會說英語了?
從「造句」的角度來看,也許沒問題。但由於語言在表述過程中,會受到地點、聽眾、對話關係、時間等場景因素的影響,會造句、不代表表述者在當下場景中可以把句子說對。例如在「買咖啡」的情境中,不熟悉美國文化的語言學習者會說:「I want a cup of coffee.」但實際上,美國人在陌生人的對話中表達較為客氣,所以在當下場景中,他們更常用的表述方式為:「Can I have a cup of coffee?」
「可以說」和「說得對」之間依然存在一道鴻溝。我最近了解到的少兒英語教育機構「英託比亞國際美校」,從「創建真實情境」的教學方式出發,讓學生在體演行為中熟悉、體會、學習英語及文化知識。英託比亞近日完成 500 萬元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銘笙資本。融資將用於團隊搭建、市場推廣和教學研發。
針對 3 - 14 歲的青少年,英託比亞以跨學科的情景教學為主要教學方式,提供 1v8 外教小班課的英語學習及文化培訓,年客單價在 4 萬左右,目前已經在杭州落地了 3 家門店。
英託比亞教學方式的理論依據是「體演文化教學法」,由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教授吳偉克提出,認為學習一門語言應該從它的文化開始,將文化融入課堂,在課堂中進行體會,體驗,表演和實踐。最早在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的二語學習上落地,目前也在武大等高校也有應用。
「演繹學習」是貫穿英託比亞課堂的核心。以 7 - 11 歲孩子的「習得」階段為例,課堂的教學流程為教材學習-繪本閱讀-劇本排演-創意改寫-再次排演。教材是語料基礎、繪本是劇本大綱,在基礎的素材完成學習後,老師會引導學生進行排演,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重複「設定事件」(如打車,有特定的時間、地點、角色、腳本、觀眾),再讓學生自由合力改寫劇本進行二次排演。外教主要是在旁進行引導和糾正,而學生則承擔大部分的對話和閱讀。
以跨學科的數學學習為例,英託比亞會先設置店鋪買賣的場景,在結帳時引入加減乘除,介紹如何用英文來做計算:用普通的結算做加法,用找錢做減法,用折扣做乘法來算大禮包的每件商品的單價用減法。
「體演模式」有兩個優勢:其一,通過這種表演的「沉浸式學習」,會在學生的大腦裡留存場景語言儲備,在應用時能夠自如地做出符合美國文化期望的行為和言語,而不是在應用場景中才去構思「用什麼詞、語法對不對、場景是否適合」等如何應用的問題。
其二,讓學生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熟悉美國文化。以吃飯為例,國內點餐時更傾向於客隨主便,而美國人更習慣各自點餐,這些文化上的細節差異,都能夠讓學生在演繹課堂中立體的感知到。此外,英託比亞會舉行「聖誕節」、「萬聖節」、「戲劇節」等活動。
這種即學即用的模式,縮短了從「學習」到「應用」的鴻溝。資方銘笙資本創始合伙人劉斌表示:「隨著留學大眾化的興起,未來幾年內我國少兒英語培訓市場快速發展。英託比亞創始團隊多年在海外留學生活,英語教學經驗豐富,可以將語言教學和歐美文化相融合,學員在經過系統學習後,可無縫融入歐美文化體系。」
關於團隊,創始人兼執行校長金晨星畢業於俄亥俄州立大學,是英語語言教學及教學法研究雙碩士學位,曾擔任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系講師,有八年留美經驗,曾在國內多個知名語言培訓機構擔任金牌培訓師;副校長兼教學主管張芊芊曾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擔任大學語言講師,多年運用體演教學法教授各年級的漢語、日語及粵語課程。
所以在師資儲備上,英託比亞主要利用是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積累的教育資源,在美國當地進行招募。此外,英託比亞也做季節性的營地項目,支持外教到中國和中國學生做文化交流,用以積累英託比亞美國的口碑和人氣,擴大師資資源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