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福林:財稅體制改革主要目的是理順中央地方關係

2020-12-11 人民網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 (資料圖)

人民網北京11月21日電 (萬鵬)十八屆三中全會順利地落下帷幕,全會中涉及的行政體制改革的內容成為大家所關注的話題。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20日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以「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為題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遲福林指出,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主要目的是為了進一步理順中央、地方關係,發揮中央、地方兩個積極性。

全面深化改革無法迴避中央和地方的利益關係,如何調動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又如何實現更好的平衡?遲福林談到,中央、地方關係對我們國家來講,是一個極為重要,又極為複雜的大問題,現在到了一個該如何全面規劃設計逐步解決的時候

第一,中央、地方關係要有一個轉型,過去是經濟總量導向的中央、地方關係,所以財稅體制、幹部選拔機制,評價機制都和這個相關聯。現在中央、地方關係從經濟總量導向轉向公共服務導向。哪些地方公共服務是中央的,哪些是給地方的,要很明確。公共服務職責,中央和地方要明確界定。

第二,在這個前提下,財政稅收體制要改革,事權,支出責任和財力相匹配,新一輪財政稅收體制改革重點解決中央和地方關係,財稅體制改革恐怕最重要的要在這個方面下很大的功夫。

第三,與此相關聯的一些制度性的約束。比如說司法體制改革,這是法制建設當中重要的亮點。該如何提高司法獨立性,是不是今後有可能,比如說經濟案件,可能更多的對中央和中央的巡迴法院,民事案件歸地方,這樣一些制度約束對改變中央、地方關係也會發揮一些重要的作用。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它主要的目的,也是為了進一步理順中央、地方關係,來發揮中央、地方兩個積極性,這些理順了,哪些屬於中央,哪些屬於地方的,中央政府不該做的,要下放給地方,這樣考核標準有了,我們就把兩個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這樣使得地方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公共服務上來。

遲福林認為,在貧窮的狀況下我們搞改革,怎麼樣能夠解放生產力,怎麼能夠把GDP總量做大,這成了一個重要的目標、重要的追求。與此同時,形成了相應的一些制度安排,比如說某些財稅體制幹部選拔機制,評價機制,考核機制。這有歷史形成的原因,並且在歷史上發揮過一定的積極的重要作用。問題在於,我們從做大總量要走向公平可持續的發展,使我們經濟更有效地更公平、更可持續,現在需要轉變了,轉變為公平、可持續的發展,不再以GDP論英雄,GDP不是不重要,GDP仍然是衡量經濟的一個主要的指標、重要的指標,但是不能唯GDP,就是所謂的增長主義傾向,增長不等於發展。

 

相關新聞:


三中全會調查:高層改革論述引共鳴 六大領域改革最期盼

唐任伍:養老並軌改革應加強頂層設計並全力推進

羅崇敏:事業單位改革需要解決三大問題

易鵬:要對土地制度進行改革 讓拆遷依法依規進行

詹國樞:選拔任用和管理國企高管不應再搞「官本位」

汪玉凱:行政體制改革將是十八屆三中全會「重頭戲」

王雍君:財稅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在政府間轉移支付上

人民觀察系列策劃


資源價格改革:順應市場兼顧民生

國企改革 既需魄力也需正確方向

戶籍改革 「三步走」逐步打破城鄉二元制

金融改革 開啟中國改革「重頭戲」

財稅改革 或成為經濟體制改革突破口

簡政放權 讓政府市場「兩隻手」各就其位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黨員學習微平臺」

相關焦點

  • 進一步理順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係
    發展仍然是第一要務,關鍵路徑是經濟體制改革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兩方面更應引起各方關注。報告同時指出要「加快改革財稅體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完善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公共財政體系,構建地方稅體系,形成有利於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財稅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是統領經濟改革和發展的重中之重。自黨的「十六大」以來,各項財政改革取得顯著成就。
  • 劉昆:我國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
    下面,我匯報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的基本理論和通行做法;二是我國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的發展變化;三是我國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改革發展的成效;四是進一步理順我國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的基本考慮。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指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要求「加快形成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於建立公平統一市場、有利於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現代財政制度,形成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更好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 樓繼偉詳解財稅體制改革思路:發揮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建立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財政體制。」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這是對財政職能作用的重要論斷。圍繞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決定》提出了很多富有新意的重要提法和改革要求,指明了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路徑。日前,本報記者就下一步財稅領域改革涉及的重點問題採訪了財政部部長樓繼偉。
  • 易綱:要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財稅關係 減少對土地財政的依賴
    二是發展直接融資要依靠改革開放只有發展好直接融資尤其是股權融資,才能夠減少對銀行債權融資的過度依賴,從而實現在穩住槓桿率的同時,保持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不減的目標。發展直接融資根本上要靠改革開放。在推進改革方面,要加快推進證券發行註冊制改革,提高資本市場的透明度,讓投資者真正通過自我決策,在承擔風險的同時相應獲得投資收益。完善證券市場法律體系,健全金融特別法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發展多層次股權融資市場,支持私募股權投資發展,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鼓勵創新發展。
  • 財政部部長劉昆:我國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
    下面,我匯報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的基本理論和通行做法;二是我國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的發展變化;三是我國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改革發展的成效;四是進一步理順我國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的基本考慮。一、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的基本理論和通行做法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是政府間權責劃分的基本組成部分,是現代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
  • 胡怡建: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的重大意義
    6月15日,全國36個省級新稅務機構掛牌,標誌著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邁出階段性關鍵步伐。胡怡建、李萬甫等財稅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改革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是順應時代要求的重大變革,有利於更好發揮稅收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
  • 中央地方關係調整與現代化轉型
    本系列文章將研究中國的中央與地方關係,以期對未來中央與地方關係調整的可能方向和途徑進行一些探索。  中央與地方關係是當今中國最為根本的關係之一,也是影響中國未來發展最為重要的關係之一。  如何「進一步理順中央與地方關係」是當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核心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原有計劃體制下中央管得過多過死的局面被打破,中央逐漸向地方放權,更多賦予地方自身發展的主動性。1994年實施的分稅制改革進一步明確了地方的財稅權利,實現了中央與地方的「分灶吃飯」。
  • 財稅改革下一步:「平衡」是關鍵詞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建立全面規範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績效管理。深化稅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稅體系。
  • 財政部:打造財政知識盛宴 協同推進財稅改革
    打造財政知識盛宴 協同推進財稅改革  ——2015年第二期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專題研究班綜述(摘要)  為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中央關於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決策部署,根據中共中央組織部《關於印發〈2015年中央組織部委託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委舉辦地方黨政領導幹部專題研究班計劃〉的通知》(組通字〔2015
  • 國務院機構改革︱國稅地稅由分設走向合併的改革邏輯
    (一)為什麼要實行分稅制改革在1994年實行分稅制改革以前,我國在中央與地方財政體制上主要實行包幹制,由稅務機構統一徵稅,財政部門負責企業利潤徵繳,所取得的財政收入按包幹比例或定額上交中央,稅務是獨立掛牌但與財政合置的機構,中央國家稅務局隸屬於財政部,地方也無國稅、地稅之分。
  • 學海泛舟 | 以政控財,以財行政 ——學習《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現代財政制度》 的所學、所思、所悟
    為了準確把握財稅體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布局中所處的核心地位,充分認識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8月23日中央財經大學研究生院院長馬海濤教授向全國會計領軍(後備)人才培養工程企業類第十二期學員講授課程《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現代財政制度》。
  • 財政部部長劉昆:適時推進個人所得稅改革修法
    《建議》科學分析了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提出了「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建立現代財稅體制,既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舉措,也是重要保障。必須建立現代財稅體制,更加彰顯統一完整、權責對等、高效公平、公開透明等特徵,為科學規範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中央與地方關係進一步夯實制度基礎,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取得新成效。建立現代財稅體制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成果的鞏固拓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 分稅制致大部分財權歸中央 地方被迫用賣地等渠道找錢
    調整央地財政關係,使財權、事權相匹配《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劉永剛|北京報導6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確定的財稅體制改革「重點推進」之一,是調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間財政關係。
  • 經濟每月談: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加快服務業發展
    但在1994年改革的時候,我們不是一個稅制改革,我們是稅制改革和分稅制改革同時出臺,而且事實上我們稅制改革在很多內容的設計上還要服從於分稅制改革,因為1994年財稅改革中很重要的目的是恢復中央政府對於財稅的控制能力。
  • 熱點觀察:細解「牽一髮動全身」的改革
    對此,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也向本刊記者表示,正是由於涉及利益關係的調整,當前面臨的改革呈現出結構性特點,結構性改革更牽動全局,「因此,找到事關全局的改革尤為重要。」 採訪中,多位專家認為,營業稅改增值稅的稅制改革,以資源稅改革為主的價格改革,事關民生大局的收入分配改革以及城鎮化相關的改革,是當前最能體現「牽一髮動全身」的改革。
  • 聚焦「十三五」規劃:將央地財政關係調整落到實處
    財稅體制改革亟待「協調推進」 之所以說央地財政關係的調整是最亟待多用力補齊的短板,是因為迄今的財稅體制改革進程尚不夠均衡,央地財政關係的調整相對滯後。 從中央政治局2014年6月30日審議通過《方案》算起,參照財稅管理部門自身的表述,可對本輪財稅體制改革的進程做如下概括:以新預算法從2015年元月一日起正式實施為標誌,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以「營改增」依計劃全面推進為主線索,稅制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圍繞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的調整,財政體制改革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
  • 論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的貢獻及啟示
    他對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要求、主要內容、評價標準、基本原則等方面作了全面深刻的闡述。鄧小平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作出了巨大貢獻,其政治體制改革思想至今仍有指導和借鑑意義。 (一)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 1986年鄧小平再次提出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已經不適應形勢發展。他認為:「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總的來說是要消除官僚主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調動人民和基層單位的積極性。」
  • 福建省調研華僑農場發展 探求理順關係
    中新網南平5月9日電(傅志荔)5月5日下午,福建省政協常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主任、調研組組長艾國清率專題調研組一行10人蒞臨武夷山華僑農場進行考察,並就武夷山華僑農場的發展改革問題進行專題調研。南平市政協副主席王易風、武夷山市政協等相關部門一同參加了調研活動。
  • 實行職能統一的大部門體制需重新整合部門職能
    「在現行行政管理體制下,如何在實踐中將法律監管與鼓勵地方積極性有機結合,也是下一步改革應該探討的問題。」周漢華說。  《瞭望》文章:專家看大部門制後續改革  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主任許耀桐:  中央已經意識到大部門體制是發展趨勢,明確將其作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著力點,下一步改革要追求制度性進展。  關鍵還是職能要理順。
  • 遲福林:未來五到十年中國對全球經濟貢獻有望維持25%-30%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遲福林29日表示,預計未來5-10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仍有望保持在25%-30%左右。當天,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主辦的第十八屆中國改革論壇在京召開,遲福林表示,中國龐大內需市場的釋放將給全球經濟再平衡起到重要作用。遲福林表示,2006年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連續14年全球排名第一,2019年超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