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開學日期已近,暑假餘額不足。但即便如此,暑期最應該做的「防溺水教育」也不可鬆懈。
8月20日,江西南昌縣兩名初一學生不幸溺水。
據了解,當天中午1點左右,三個學生相約玩耍,而後來到一條小河邊,兩個孩子貪涼,便下水洗澡,結果沒過多久就發生了意外。
未下水的那個孩子見狀,立馬就往村裡跑,以尋求幫助了,可還是晚了,大家到達時早已不見孩子們的蹤影。
晚上9點多,救援隊成功打撈上來其中一個孩子,可惜已無生命體徵;另一個孩子今年14歲,暫未找到,自母親離家出走後,父親外出打工,就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
事實上,像這樣的案例每年暑假都在發生,光是今年就已經數不清了。
據統計數據顯示,溺水是造成中小學生意外死亡的「第一殺手」,而發生意外的前提,往往都是家長出現了「監管真空」,孩子在無人看護的情況下自己下水,意外就瞬間發生了。
為什麼每年提醒,每年都會發生類似的事故呢?就是因為大多數家長聽過,但又沒有真正警醒。
的確,家長不可能每天24小時無間歇看著孩子,防溺水這件事,真的要從孩子身上做起,讓他自己知道這件事到底有多嚴峻。
年紀較小的孩子比較聽話,但理解能力較弱,因此家長要靈活處理,多用繪本、故事或者現實案例給孩子講解,雙方進行討論,啟發思考,孩子的印象才會更深刻。
年齡大的孩子喜歡往外跑,和同伴一起玩耍,父母單單告誡,效果可能不會太好,一定要多強調幾遍。告訴孩子:
正如前文所說,溺水位列中小學生意外死亡榜首,如今已是暑假末尾,家長千萬不要因此就放鬆警惕,否則導致遺憾,後悔都來不及。
防患於未然,還要教孩子落水後的自救知識,有相關儲備總比驚慌失措要好。
人溺水後通常將在兩分鐘左右失去意識,4~6分鐘左右身體就將遭遇傷害。和燒燙傷一樣,溺水也有黃金救護時間,因此保持清醒的頭腦很重要。
以下這些知識,一定要告訴孩子。
1、不慎落水後,如果發現周圍有人,一定要立即呼救。
2、如果本身不通水性,正確的姿勢應該是頭向後仰,保持口鼻向上,儘量露出水面。全身放鬆,儘量漂浮在水面上,同時用腳踢水,千萬不要像影視劇中那樣把手拼命往上舉或掙扎,這樣會下沉得更快,手掌向下壓才正確,還要注意保存體力,等待救援。
3、如果是會遊泳的人,只是在水中突然抽筋,試著深吸一口氣潛入水中,把抽筋的那條腿儘量伸直,用手向上扳腳趾頭,這樣能有效解除抽筋。如果是手指抽筋,試著把手握成拳頭,然後再用力張開,反覆做幾次就好。
4、儘量把鞋子和口袋裡的東西扔掉,但不要脫衣服,因為衣服在水中會產生一定浮力,對你有利;如果周圍有木板或者其他漂浮的東西,儘量想辦法靠近並抓住。
5、如果等來了救援,有人跳下水救你,一定不要死死抱住他不放,這樣可能會拖累他人。儘量放鬆身體,配合救助者,這樣兩個人都能安全到達岸邊。
6、被救出後應該先俯臥,張大嘴試著讓呼吸道內的積水自然流出,同時清除異物,保持呼吸暢通是最要緊的,然後就是儘快送往醫院治療了。
總而言之,想讓孩子真正認識到溺水事故的嚴重性,家長必須和學校社會協調配合。
首先要告訴孩子附近哪些水域不安全,不能靠近。提前給出風險提示,讓孩子儘量遠離很重要,不要一味聽從同伴的建議。
此外,條件複雜的農村地區,也要儘量排查存在隱患的水域,設立安全警示標牌、隔離帶和防護欄。
最後,放學後、周末、節假日尤其是暑假,家長一定要盡到自己監護人的責任,多多看管孩子。
最起碼要做到知道孩子和誰在一起,去了哪裡,去幹什麼,大概什麼時候回來。如果孩子由老人照顧,一定要保持聯繫暢通,及時打電話,方便掌握動向。
二胎奶爸一枚,擅長兒童心理和教育領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