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認為比喻修辭與申論、公文的沉穩文風不相適應,偶有嘗試,因為不得其法,留下了尷尬的印象。在申論、公文中運用比喻修辭確實與其他文種有一定區別,今天作者分幾種類型與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種,明喻在申論、公文中的用法。
例句:
1.「56個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
2.「優秀的領導者善於用人,善於像吸鐵石一樣把性格各異的優秀人才聚攏在一起。」
例1中, 「56個民族」是本體,「石榴籽」是喻體,「像」是喻詞,三要素齊備,屬於明喻,是習近平同志多次在重要場合說的一句話,比喻生動貼切。例2也是明喻的用法,生動地展現了優秀帶頭人的領導力。
第二種,暗喻在申論、公文中的用法。
3.「好的團隊文化是工作中的『催化劑』,能夠更好激發乾部潛力,鍛造隊伍戰鬥力。」
4.「和諧的上下級關係是工作效率的『潤滑劑』」。
例3中,「團隊文化」是本體,「催化劑」是喻體,隱藏了喻詞,屬於暗喻。例4同樣是暗喻,兩個例句不僅生動,而且簡潔,直接用「催化劑」、「潤滑劑」描述出本體特徵,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種,借喻在申論、公文中的用法。
5.「簡政放權,給服務做『加法』,給審批做『減法』」。
6.「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7.「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
8.「擰成一股繩,形成工作合力」。
9.「城市建設要一張藍圖繪到底」。
10.「下好垃圾分類『一盤棋』」。
以上6個例子都是公文中的常用詞,都屬於借喻的用法,即不出現本體和喻詞,僅出現喻體。必須指出的是,借喻是公文中最常用比喻方式,不僅效果生動,更使文章簡潔,很多難於表述的事物特徵,可能只需要一個恰當的借喻就恰到好處。
第四種,類比在申論、公文中的用法。
例句:
11.「彈鋼琴要十個指頭都動作,不能有的動,有的不動。但是,十個指頭同時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調子。要產生好的音樂,十個指頭的動作要有節奏,要互相配合。黨委要抓緊中心工作,又要圍繞中心工作而同時開展其他方面的工作。
12.「向上級對標對表,保證同頻共振」 。
類比屬於比喻的延伸,毛澤東同志在《黨委會的工作方法》中 「彈鋼琴」的經典類比,把抓工作,類比成彈鋼琴,點出了協調全局的重要性,把嚴肅工作描述的生動形象。
申論、公文寫作中好的比喻用法不勝枚舉,應該指出的是,比喻用法在準、在巧不在多,過多的不當比喻會讓文章有失嚴謹。精準而恰當的比喻,好似畫龍點睛,尤其用在分論點上,會讓文章生氣盎然。例如把「提高行政效能關鍵要推進簡政放權」換成「牽住提高行政效能『牛鼻子』,紮實推進簡政放權」,會不會有些不一樣?
今天就到這了,歡迎加關注,持續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