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藥房窗口,
常常有人會問藥師:
「我這個藥在家裡放了很久了,還能吃嗎?」
那麼,中藥有保質期嗎?
到底可以存放多久呢?
答
其實,中藥飲片與西藥不同,並沒有嚴格的有效期規定。炮製過的中藥飲片一般來講只要儲存的環境適當,養護合理,可以儲存很長時間。
比如礦石類的藥材,質地堅硬,成分穩定,放置五年之後有效成分並不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一些根莖果實種子類藥材也是如此,只要儲存的溫度、溼度合理,沒有被汙染變質,都可以儲存很長時間。
正因為如此,中藥飲片質量的控制更加有難度,長期以來,藥師們的經驗做法只能是憑眼觀、口嘗、鼻聞、手摸等感官方式去判斷飲片的質量,只有當出現蟲蛀、黴變、走油、泛酸、變色等現象時方才判定為變質無法使用了。
中藥飲片常見的變質現象
01
蟲蛀
是指害蟲侵入中藥內部所引起的破壞性作用。中藥蟲蛀多發生在含澱粉、糖、脂肪、蛋白質等成分的中藥材中,如白芷、瓜蔞皮、北沙參、芡實、黨參等。
02
發黴
又稱黴變。是指飲片受潮後在適宜溫度條件下在其表面或內部滋生黴菌的現象。對飲片貯藏危害最大。特別是長江以南地區,梅雨季夏季炎熱、潮溼,飲片最易發黴。在常用的飲片中,易發生黴變的主要有:蛤蚧、當歸、白果等。
03
泛油
習稱「走油」。是指因飲片中所含揮髮油、脂肪油、粘液質、糖類等,在一定溫度、溼度條件下,其表面呈現油狀物質,並伴有變色、變味的現象。如天冬、麥冬、黨參、柏子仁、桃仁、杏仁、枸杞子、當歸、九香蟲、螻蛄、蟋蟀、蜈蚣等。
04
變色
是指飲片的固有色澤改變的現象。由於保管不善,某些藥物的顏色由淺變深,如澤瀉、白芷、山藥、天花粉等由白色變為黃色;有些藥物由鮮豔變暗淡,如花類藥紅花、菊花、金銀花等。
05
氣味散失
是指一些含有易揮發成分(如含揮髮油等)的中藥因貯藏保管不當而造成成分揮散損失,使得中藥的氣味變淡或散失的現象。藥物發黴、泛油、變色,均能使藥物氣味散失;含揮髮油的藥物,如肉桂、沉香等,由於受溫度和空氣等影響,也會逐漸失去油潤而乾枯,以致氣味散失;豆蔻、砂仁粉碎後,氣味會逐漸揮發散失等等。
06
風化
是指某些含結晶水的無機鹽礦物類中藥,在乾燥空氣中逐漸失去部分或全部結晶水,在其表面形成粉狀或全部形成粉狀物的變異現象,如明礬、硼砂、芒硝等。
07
潮解
指含可溶性糖或無機鹽類成分較多的中藥吸收潮溼空氣中的水分,其表面慢慢溶化成液體狀態的現象。如大青鹽、鹹秋石、芒硝、綠礬等藥物。
08
粘連
是指有些含搪膠、樹脂、蠟質的固體飲片,因受熱粘結成塊,然後由固態變為濃厚粘稠的融流狀態的變異現象。如蜂蠟、阿魏、甘草浸膏、乳香等。
09
發黴
是指某些新鮮的飲片,因受溫度、潮溼氣候和空氣中微生物的影響,引起發熱,有利於微生物繁殖和活動而導致腐爛敗壞的現象,如鮮生薑、鮮生地、鮮蘆根、鮮石斛等。
如何辨別變質的飲片
1.看性狀
粉性足、肉質及糖性大、質地疏鬆的中藥易被蟲蛀,如山藥、蓮子、當歸、苦杏仁、肉蓯蓉等。中藥材經蟲蛀後,有的形成孔洞產生蛀粉,有的甚至被完全蛀成粉狀。如金銀花、菊花蟲蛀後整個花瓣散落。易發黴的飲片藥材表面會出現大面積綠色粉狀物質。當歸、獨活等走油時,藥材表面會呈現油樣物質,麥冬、天冬走油時會黏連成塊。
2.嗅氣味
含有脂肪油、揮髮油或糖類等成分的藥材,如苦杏仁、當歸、肉桂等易產生「走油」現象而產生濃烈的酸敗氣味。
3.摸質地
藥材手摸有黏膩感,說明已經走油。如當歸、黨參、柏子仁等含有揮髮油的中藥飲片,表面易出現油樣物質。
飲片的保存
專業機構對飲片的存儲有嚴格要求,溫度和溼度都要求在一定範圍內,且有專業人員定期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如患者家中有儲存時間較長的飲片,在使用前一定要仔細觀察飲片是否有變質現象,如有則不宜繼續使用。如果不能自行判斷可以求助專業人士。不建議患者家中常備大量的中藥飲片,特別是在梅雨季節。
代煎湯劑的儲存方法
目前代煎的中藥湯劑最常見的包裝是真空密封包裝。研究發現,溫度越高,藥液變質越快。在氣溫較高的季節裡,室溫在25℃以上,一般湯劑保存不超過2天。如果冷藏,則一般保存7天不會有變質現象。
為了保證藥品使用安全,密封真空包裝的中藥湯劑保存的最佳溫度為0-5℃。另外,不同方劑即使在同一條件下,變質程度差異也較大,若藥液內澱粉、蛋白質、糖類等成分含量較多,則變質更快。
患者服用前要仔細觀察一下藥袋是否有藥液變渾濁、藥袋脹氣的現象,或者在服用時發現有異味,則表明藥物已經發生變質不可服用。
為防止藥液變質危害健康,首先不要開多於兩周劑量的代煎處方,其次患者及時取藥服用,未服用的藥液在不超過25℃的情況下可置於通風陰涼處,條件允許最好置於冰箱,服用時取出再適當加熱為宜。
供稿 | 藥學部 劉豔芳
圖片 | 部分來源網絡
編輯 | 王麗君
責任編輯 | 許士明
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致電獲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