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研究成果加深對波粒二象性和互補原理的理解—新聞...

2020-12-15 科學網
中國海洋大學研究成果加深對波粒二象性和互補原理的理解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顧永建 「海洋量子技術」團隊在量子力學基礎問題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研究團隊成員發現,在楊氏雙縫實驗中引入路徑測量時,波姆理論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來從實驗上檢驗光子的「軌跡」。這對量子力學基礎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並且有助於加深人們對波粒二象性和互補原理的理解。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

楊氏雙縫實驗是物理學的經典實驗。在楊氏雙縫實驗中,當人們對光子進行路徑測量來識別它具體從哪個狹縫通過時,不可避免地會破壞幹涉條紋的可見度。在學術界關於這個測量過程中幹涉條紋的可見度與光子的動量擾動之間的關係一直存在激烈的爭論,主要原因是人們使用了不同的動量改變量的定義。為了更深入地研究這個問題,就需要找到一個更加普適的方法來量化光子的動量變化。波姆力學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在波姆理論中,粒子在任意時刻都具有明確的位置和動量,它沿著一條確定的軌跡演化。因此即使粒子的初態不是動量的本徵態,研究人員仍然可以計算出粒子的動量改變量。此外,光子的平均軌跡在實驗上可以用弱測量的方法重構出來。

基于波姆理論,利用弱測量技術,肖芽副教授等研究人員前期在楊氏雙縫幹涉裝置中實現了光子軌跡非局域導引 [Optics Express 25, 14463-14472 (2017)]。在本論文中,他們進一步把光子的軌跡重構到8.6米遠。然後,採用其澳大利亞合作者Howard M. Wiseman提出來的波姆動量概率分布來量化路徑探測過程中光子的動量改變量。通過對比有無路徑測量時的光子動量,他們觀測到光子總的動量改變量的絕對值在近場時很小,但是會隨著傳播距離的增加而增加,展現了動量的非局域累加過程。在遠場時,他們進一步驗證了光子動量改變量的絕對值與幹涉條紋可見度之間的量化關係。實驗結果表明隨著動量改變量的增加,幹涉條紋可見度將隨之下降。

論文地址:DOI: 10.1126/sciadv.aav9547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5/6/eaav9547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波粒二象性?
    在《一說萬物:現代物理學百年漫談》中,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王一老師將給大家分享這些既深刻又有趣的新想法、新觀念。每期一個話題、一個概念,講述精巧、富有啟發性。來一起感受思考的樂趣吧!光到底是波還是粒子呢?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一定程度上是波,一定程度上是粒子。你可能對這個答案非常不滿意,但其實這就是答案!
  • 改「波粒二象性」為「波粒一象性」
    那,這個時候的「像波一樣的矢量疊加」怎麼理解呢?注意,我們觀察到的光的幹涉的現象和水波、繩子上的波、聲波的幹涉是類似的,但是原理顯然不能互通——一個是相互連著的粒子之間的拉扯所產生的力以及背後的Newton第二定律,一個是單獨一個粒子沒有這些拉扯自然更加沒有了背後的力。當然,你可以追問,說其實,光的傳播背後也有一個叫做「以太(ether)」的介質。這個有其他實驗來否定其可能性。
  • 科學家同時觀察到光的波粒二象性
    實驗中用以檢測波粒二象性的量子光子晶片。單光子通過光纖進入環路,在輸出端被極其敏感的探測器檢測到。 量子力學在對微小粒子,如原子和光子的行為預測上,具有驚人的準確性。然而,這些預測非常違反直覺。比如,量子理論認為類似光子的粒子可以同時在不同的地方出現,甚至是同時在無窮多的地方出現,就像波的行為一樣。這種被稱為「波粒二象性」的概念,也適用於所有的亞原子粒子,如電子、夸克甚至希格斯玻色子等。
  • 不是波粒二象,而是波粒意三象
    >                 (圖片來自於網絡)1、波粒二象   量子力學揭示了所有的量子態都呈現波粒二象性的特徵。四種相互作用,都與波粒有關。波粒二象似乎構成了人們所在的世界的一切。    人們所認識的波粒二象,都是經過人的意識建構後的人化現象,都打上了人意識烙印後的產物。只是被人的固有觀念、被人的熟視無睹給忽略了。
  • 現代物理和宗教哲學理念類似?試用宗教和哲學理念解讀波粒二象性
    而在量子力學中,「波粒二象性」又是其中極其重要的一個概念,它描述了微觀粒子在不同條件下會分別表現出波動或粒子的特性,有時像波,有時又像單個粒子,這種量子行為被稱為「波粒二象性」,它是微觀粒子的基本屬性之一。
  • 《自然數的波粒二象性與世界泛波粒二象性存在》論文3猜想
    一、自然數的波粒二象性(三)、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的思維與眾不同,他時代的數學家都向前走,去向數學各領域拓展,爭取建立起數學新邏輯,比如他同時代大數學家歐拉,在數學眾多領域都有傑出建樹。哥德巴赫卻看到自然數中有未明了問題。
  • 恐怖的雙縫實驗和波粒二象性?
    當我們提到微觀的量子世界,總會發現量子世界會有許多和宏觀世界相違背,差異很大的現象,比如薛丁格的貓,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其中還有另外一個更加費解的實驗,那就是雙縫實驗。當開啟攝像頭的情況下,科學家一個個的發射電子,探測屏上面顯示的是平行的、和雙縫所對應的亮紋。但是將攝像頭關閉時,探測屏上面卻顯示了許多相互幹涉的條紋。然後,繼續講攝像頭開啟關閉,依然是原來的結果。
  • 量子力學的精髓問題和回答,都集中在電子雙縫衍射實驗中!
    新聞來源是中科大新聞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李傳鋒研究組首次實現了量子惠勒延遲選擇實驗,製備出了粒子和波的疊加狀態,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玻爾互補原理的理解。研究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9月份的《自然-光子學》上,英國著名量子物理學家Adesso教授和Girolami教授在同期雜誌的《新聞與觀察》欄目以《波-粒疊加》為題撰文評述了這一研究成果。
  • 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馬院徵才(含中國史、政治學等)
    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誠邀海內外才俊加盟為進一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促進學院事業更好發展,根據中國海洋大學教師招聘計劃
  • 讓無數物理學家頭疼的波粒二象性到底是什麼?
    物體以粒子的形式存在意味著可以用像位置和動量這樣的物理量描述它們。以波的形式存在意味者它們是某些(可能非常抽象)場中的擾動的傳播。在這篇文章中我將解釋波粒二象性具體意味著什麼。有意思的是,歷史上第一批試圖研究光的本性的人,是那些生活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古希臘和印度哲學家,他們認為光是由微小粒子組成的一股粒子流。更有趣的是,這兩個文明中的哲學家完全獨立地得出了相同的結論。然而,這些結論完全不是建立在科學的研究方法上的,它們受到哲學和形上學思想的推動。
  • 中國海洋大學啟動建設智慧計算聯合實驗室
    王恩東院士(右二)、吳立新院士(左二)、張革副總裁(右一)和魏志強院長為智慧計算聯合實驗室揭牌吳立新在致辭中對浪潮集團長期以來在中國海洋大學事業發展中給予的支持表示感謝。吳立新希望以雙方共建的智慧計算聯合實驗室為載體,實現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成果轉化的新突破,為國家海洋信息產業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王恩東指出,浪潮集團和中國海洋大學擁有良好的合作基礎,在我國加速步入數位化社會的浪潮中,海洋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知名海洋學府,中國海洋大學倡導實施的「透明海洋」「數字海洋」「智慧海洋」等研究項目皆與浪潮集團的發展不謀而合,合作前景廣闊、潛力巨大。
  • 中國海洋發展研究高端論壇在中國海洋大學召開
    9月28日,由中國海洋大學、中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共同主辦的中國海洋發展研究高端論壇在中國海洋大學召開。本次論壇主題為「百年大變局中的海洋擔當」。中心主任、國家海洋局原局長王曙光,國家海洋局原局長張登義,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理事長、國家海洋局原局長孫志輝,軍事科學院原副院長葛東升,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中央黨校原副校長孫慶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雲春,原國家海洋局紀委書記呂子耀等出席論壇。中國海洋大學校長於志剛致歡迎辭,黨委常務副書記張靜主持開幕式。
  • 科技傳播系科學可視化助推我校科技成果視覺宣傳
    近年來,科技傳播與科技政策系依託中國科大豐富的科研成果資源,理工結合、文理交融的獨特定位,在可視化實踐積累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與藝術表現力,逐漸鍛鍊形成一個科學可視化的骨幹創新團隊,先後為潘建偉、郭光燦、侯建國等科研團隊的「自由空間量子態隱形傳輸」、「八光子量子比特的拓撲保護」、「新形式的海森堡不確定原理」、「馬爾科夫與非馬爾科夫」、「光子的波粒二象性」、「亞納米拉曼成像
  • 中國海洋大學在熱帶氣旋活動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該成果由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海洋高等研究院(以下簡稱高研院)李建平教授(通訊作者)領銜的氣候動力學科研團隊合作完成。前者通過大氣、海洋過程兩條途徑影響後者:西太熱帶氣旋通過加強其南側對流層低層異常西風和增強西太平洋地區異常類哈德萊環流,減弱熱帶太平洋沃克環流;同時,其作用可使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溫躍層變淺,暖性開爾文波東傳,暖水東輸,赤道東太平洋溫躍層加深。在這兩個過程的協同作用下,西太熱帶氣旋累積能量越強,三個月後厄爾尼諾(拉尼娜)強度越強(越弱);反之亦然。該調節作用受季節內振蕩影響較小。
  • 王霆:問世間「光」為何物 ——光的行為與三次波粒戰爭(下)【雲裡·悟理-第18課】
    此時粒子軍團和波動軍團處在僵持階段,直到海森堡提出了不確定性原理。海森堡認為所有物質的動量、能量和它的位置是不能同時可測準的,也就是說當位置可測準的時候,動量一定不可測準,動量可測準,那位置不可測準,所測的位置越精準,動量的可測性也就越差,這個建立了波粒二象性的基礎。
  • 西南交通大學團隊連續在物理頂級期刊發表研究成果
    未來網高校頻道5月22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王靜雅)近日,西南交通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雛鷹學者倪宇翔副教授課題組在納米結構對材料聲子熱傳導的調控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進展,連續在Physical Review B上發表2篇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