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後人謹守家訓將好家風代代傳承

2020-12-17 晉江新聞網

  蔡襄為官公正清廉、剛直敢諫、以民為本,其子孫後代謹守家訓將好家風代代傳承——

  蔡襄家族子孫後裔在宋代近200年的八代傳承中,英才輩出。宋代的蔡襄後裔,除了22名進士外,還有76人出自敘蔭、封贈、舉薦的各級官員,尤其是從家族的第3代至第7代先後有10人任過知州(知府、知軍),其家族也被譽稱為「五世十知州」。

  車從仙遊縣楓亭高速路口入,一座「蔡襄故裡」牌坊映入眼帘;在楓亭鎮中心街區,蔡襄石雕像豎立在蔡襄廣場上;地處楓亭鎮的仙遊火車站廣場前,也豎立著一尊蔡襄雕像……來到仙遊縣楓亭鎮,紀念蔡襄的雕像、建築物成為一大特色標誌。北宋名臣蔡襄就出生在這裡。

  蔡襄,字君謨,1012年出生,1067年去世。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中進士,後長期擔任北宋中央監察御史及地方官職,有著較為系統的監察思想及豐富生動的監察實踐。在為官的37個春秋中,蔡襄公正清廉、不徇私情、剛直敢諫、以民為本,後人稱其「一身藏正氣,兩袖重清風。」

  蔡襄過世後,後人謹守家訓,將好家風代代傳承。當地群眾以蔡襄故裡人為榮,傳承蔡襄家訓,倡導社會新風。在楓亭鎮郊的蔡襄陵園,蔡襄紀念園已成為省級廉政教育基地,不斷迎來我市各級黨員幹部參觀學習,接受廉政文化教育,揚正氣,促新風。

  -推動監察制度改革

  在蔡襄陵園內,一座由白色花崗石構築、高7.5米的儀門,立在蔡襄陵墓前方。儀門上題「慶曆名臣」,後書「剛正廉明」;門柱上刻有對聯「公懾奸魂千古乾坤留正氣,誠承祖德萬家荔譜永留芳」,表達了後人對這位廉臣的敬仰之情。

  蔡襄力主監察改革,提出諸如臺諫合一、垂直管理及監察人才選拔、奏疏必須保密等主張,對當今紀檢監察體制機制改革、反腐倡廉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鑑作用。

  當時,宋沿襲唐制,監察制度主要由諫官的諫諍制度和御史的糾彈制度兩部分組成,分屬兩個系列,諫官監督朝政,御史監督百官,職責範圍互不混淆,這樣很容易助長朝臣結團、拉幫結派,造成國家的動亂。

  在蔡襄的推動下,宋仁宗改革了監察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臺諫合一」,就是在御史臺設置言諫御史,讓御史兼言諫之職,效能大為提高,為之後「慶曆新政」的改革奠定了基礎。言諫御史的設置,為之後明清臺諫合一開了先河。

  -敢於直諫勤政惠民

  「蔡襄不僅有一套系統的監察思想,而且在他的仕宦生涯中,也始終如一踐行這種思想。」莆田市蔡襄學術研究會有關負責人介紹道。

  宋景祐三年(1036年),蔡襄任西京留守推官時,範仲淹針對時弊上《百官圖》,指責當朝宰相呂夷簡,因此遭設計被貶。蔡襄義憤填膺,作《四賢一不肖》詩五首,稱頌範仲淹等四人為賢者,斥監察官高若訥為不肖。慶曆三年,蔡襄被補點為諫官後,上疏《乞罷呂夷簡商量軍國事》,列出呂夷簡七大罪狀。面對蔡襄等諫官的揭發,呂夷簡不得不放棄實權。

  吏治整頓也是蔡襄踐行其監察思想的重要內容。晉江縣令章洪之依仗伯父章得象宰相的權勢,為所欲為,欺壓百姓。蔡襄在泉州知府任上,微服私訪,掌握章洪之的罪惡事實,上報朝廷批准法辦。之後,蔡襄還引導龜湖塘四周百姓制訂一套用水塘規,解決了被章洪之拖延多年的水利糾紛,使當地糧食生產「常常二三倍於他鄉」。

  在地方任職時,蔡襄堅持勤政惠民,不僅廣植樹、興水利、建大橋、減稅賑災等,還針砭時弊,倡導新風,深得民心,體現了以民為本的思想。據史料記載,蔡襄在世時,福州、莆田、泉州等地百姓就立碑或立祠紀念他所做的功德,還有許多民謠流傳至今。如《道邊松》:「道邊松,大義渡至漳城東。問誰植之?我蔡公。歲久廣蔭如雲濃,甘棠蔽芾安可用,蛇夭矯騰蒼龍,六月行人不知暑,千古萬古揚清風。」

  歐陽修在得知蔡襄去世後,十分悲痛,親自為其撰寫《墓志銘》。朱熹對蔡襄做出了「前無貶詞、後無異議、芳名不朽、萬古受知」的評價。

  -傳承家風向善向廉

  「事父母之道曰孝,天之性也;事君上之道曰忠,人之義也;猶耳目心腹,有身則有之,非外物也……」這是《蔡襄家訓》的開頭,表達了對「忠」「孝」的認識。

  蔡襄「忠孝」的思想與其所受教育和家庭影響密不可分。據《宋史》載,蔡襄的外祖父盧仁是一個清貧自甘、品格高尚、富有才學的讀書人,蔡襄五六歲時就跟他讀書識字。蔡襄的母親盧氏常以自家門外高大的松樹啟發蔡襄:松樹不畏寒冷臘月,依然挺拔聳立,高風亮節,你將來若成器,定要忠國惠民。楓亭還有盧氏月夜搗衣課子的傳說,盧氏搗衣石至今嵌於廟宇中。據史料記載,蔡襄奉母至孝,曾奉敕書《孝經》,書成奏御,仁宗大喜,親用飛白大書「君謨」二字賜給蔡襄,還說:「有子如此,其母之賢可知。」特地賜冠帔給在京的蔡母盧氏。

  家訓當家寶,家風代代傳。蔡襄過世之後,蔡氏一門廉風傳承,清廉剛正、忠誠愛民的故事也同樣廣為流傳。

  蔡襄胞弟蔡高,進士及第,調長溪縣尉,愛民如子,當地瘟疫暴發,蔡高在救災中染疫而亡。「其妻程氏一男二女,皆幼,縣人哀其貧,以錢二百千為賻,程氏泣曰:吾家素以廉為吏,不可以此汙吾夫,拒而不受。」

  蔡襄次子蔡旬娶妻也尚信義,不索嫁妝,不嫌清貧,反對鋪張浪費,親往迎回,一時傳為佳話。蔡襄曾孫蔡洸,官至戶部尚書,為官十分廉潔,常把俸祿送給窮苦百姓,離京返鄉時,兩袖清風,沒有盤纏,只得變賣朝廷賞賜的銀馬鞍作為路費。

  蔡襄家族子孫後裔在宋代近200年的八代傳承中,英才輩出。宋代的蔡襄後裔,除了22名進士外,還有76人出自敘蔭、封贈、舉薦的各級官員,尤其是從家族的第3代至第7代先後有10人任過知州(知府、知軍),其家族也被譽稱為「五世十知州」。

  近年來,仙遊縣紀委在省、市紀委精心指導下,對蔡襄紀念園進行提升改造,2014年這裡被授予「省級廉政教育基地」。位於蔡襄故裡的蔡襄中學根據蔡襄的忠孝事跡和故事編寫了《蔡襄與廉政文化》教材,並以此作為德育教學的重要內容。為了更好地傳承家訓家風,仙遊縣以蔡襄家訓的傳承為典型,在全縣範圍內開展徵集、傳承家規家訓活動。目前,《蔡襄家訓》電視專題片已經拍攝完成,《仙遊家訓》編纂工作也已分期出版。

  南日島蔡銀治一家半個多世紀來接力擁軍——密密縫間「織就」魚水深情

  若在南日島駐島部隊裡打聽「蔡大媽」故事,那麼幾乎每名戰士都能講上幾段。從上世紀50年代起為駐島部隊洗衣縫被,到如今年邁仍會與新兵講歷史,現年83歲的蔡銀治擁軍愛國的事跡早已在南日駐島部隊中傳為佳話。而她視軍若親的質樸感情和60多年如一日的擁軍行動,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孫後代。

  6月12日,當記者來到蔡銀治家中時,她正埋著頭縫補衣服。穿針、引線、縫補、打結,雖然老人已年逾八十,但手法十分熟練。

  「我十七八歲就跟我媽到駐島的部隊裡幫解放軍縫補衣服啦,這些針線活幹起來當然熟練。」蔡銀治笑道,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駐島戰士的衣褲幾乎沒有請她幫忙縫補了,但自己閒暇時還是會縫縫補補一些自家的衣物。

  蔡銀治回憶說,上世紀50年代,南日島上一窮二白,蚊蟲肆虐。解放軍上島後,為島民打掃衛生、消除蟲害,逢年過節時還會和島民一起聯歡。「我當時也有十七八歲了,懂得他們對我們好,我們也應該對他們好。我就跟著媽媽去部隊裡,為他們縫衣織襪、照顧傷員。」蔡銀治說,她要用雙手能幹的活回報駐島戰士對他們的好。於是,家中種了菜她就給部隊送過去,家中剩了錢就為戰士買肥皂;戰士的衣襪破了她就給補。幾十年來,老人共為邊海防官兵縫補衣被6000多件,用掉的尼龍線足有上百斤。而戰士們也經常到她家裡幫忙幹活,如此一來二往,她和駐島戰士的感情越來越深厚了。蔡銀治說,60多年來,她家裡和駐島部隊一直保持著密切聯繫,老兵走了、新兵來了,但是軍民間的感情始終不變。

  幾十年來,蔡銀治先後獲得了「全國新時期擁軍女模範」、「全國擁軍模範」等榮譽。如今上了年紀的蔡銀治偶爾會過去和戰士聊聊天,她笑稱,「現在我兒子和戰士們的聯繫比我勤得多啦!」她常叮囑自己的孩子要踏踏實實做事,實實在在待人,為部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在我的印象中,5歲我就跟著媽媽到部隊中去。那時我就是去玩,並不知道其他,只知道媽媽和官兵們關係很好,媽媽也經常給我講解放軍的好,他們之間互幫互助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蔡銀治的兒子林金泉說道。

  1995年,林金泉進入石南輪渡工作。白天上班,夜間他就帶著膠片電影放映機,到各村放電影。每到周末,他則固定到駐島部隊去義務放電影,給部隊官兵們的生活增添一點樂趣。

  5年前,林金泉和親戚開辦了一家小型製衣廠。雖然創業艱辛,但他依然竭盡所能,再續擁軍情。逢年過節,林金泉就會發動全廠工人,為駐島官兵送去親手縫製的衣服。碰到官兵的衣褲長短不合適,送到廠裡來改,就算手上的訂單再急,林金泉也會讓工人先為官兵們改製衣褲。

  現在,林金泉已經退出製衣廠的經營,專心在輪渡上班,但平日依舊和駐島官兵很親近。駐島官兵種菜需要肥料,林金泉就開著自家的農用拖拉機,去隔壁村的一家養豬場收豬糞,送到部隊去。而他正在讀初中的兒子有空時也常來幫忙。

  「我媽每天都會跟我說,要實實在在說話,實實在在做事。她自己也是這麼做的。或許是從小受她的影響,所以我也經常去部隊裡幫忙,現在我兒子正在上中學,周末放假有去部隊慰問,他都會很開心地跟過去幫忙。」林金泉說,「我想,這就是我家的家風吧。」

  廉政剪紙潤心田

  荔城區第三實驗小學注重廉政文化進校園建設,2011年被該區紀委、監察局、教育局確定為廉政文化進校園示範點,圍繞「敬廉崇潔、誠實守信」等主題,積極探索出在各種活動的開展中潛移默化地進行廉潔教育,潤物無聲,讓校園清風陣陣。尤其是該校的廉政剪紙是一大辦學特色。

  該校經常通過開展「廉政剪紙作品展專題」、「進社區送廉潔春花」、「為貧困戶張貼春花剪紙」、「雷鋒故事剪紙」、「勤儉節約剪紙」等活動,讓學生在剪紙學習、創作過程中感受到廉潔、奉獻、孝順、文明、節儉等傳統文化的精神力量,豐富了廉潔教育的內涵,同時也起到「小手拉大手」的作用,把廉潔帶回家。

  (記者 朱金山 蔡昊 周凌瀚 鄭已東)

相關焦點

  • 以蔡襄家訓為典型 仙遊縣開展徵集傳承家規家訓活動(圖)
    以忠報國,以孝化人  「蔡襄這篇以《論忠孝》為題的家訓,既是蔡襄踐行忠孝的體會,也是用以教化後人的好教材。」今年71歲的蔡襄後裔蔡元琰對記者說。  蔡襄雖僅活了56歲,但「忠孝」二字貫穿其一生。作為一代廉吏,蔡襄以其「一身藏正氣,兩袖重清風」的作為,為後人所稱道。  蔡襄長期擔任監察御史,力倡改革,完善諫諍。
  • 傳承好家訓 學習好家風——臺二小開展家風家訓主題系列教育活動
    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人格。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家庭傳統美德,引導廣大青少年傳承良好家訓家風,傳遞社會正能量,福州市臺江第二中心小學於2020年暑期開展了「傳承好家訓,學習好家風」系列教育活動。一、憶家風,談家訓歲月匆匆但有痕,家風家訓是一種傳承。
  • 莆田:傳承好家風涵養新風尚 幸福花開「好人家」
    良好的家風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而言,都是一種道德的力量。近來,莆田多地通過豐富的形式呵護好家風傳承好家訓,讓優秀的家風家訓在廣大群眾的生活中發揮著「潤物無聲」的滋養,展現新時代的新風美德。  東海鎮紀委注重深挖家風家訓中崇德、尚廉、戒奢、守規等思想理念,以及家風家訓背後的歷史和故事,修建蔡襄家風家訓教育基地,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示蔡襄一族從古至今、各時代先賢志士的家風家訓及感人事跡,發掘、傳承蔡襄家風家訓文化底蘊,提升蔡襄文化的教化價值。
  • 倉山區下渡街道開展蔡襄家風文化活動
    福州新聞網11月30日訊(記者 包書平 通訊員 倉萱)文化自信繁榮景,家風同沐親子情。30日上午,一場由下渡街道主辦,區博物館、下渡中心幼兒園協辦的十九大精神宣傳系列活動之蔡襄家風文化活動在蔡襄紀念館開展,活動設有詩詞吟誦、評話、親子智力運動會等環節,吸引親子家庭與市民參與。
  • 弘揚好家風,傳承好家訓!「家風文化節」助推家風文明
    社會風氣天朗氣清,源於家風的純正那麼,如何傳承好家風家訓呢?走!小編帶您去瞧瞧~弘揚好家風,傳承好家訓。,發散思維講述自己與好家風的故事。講堂定期開展「弘揚好家風傳承好家訓」親子活動,將家風家訓的學習融入到親子閱讀中。
  • 曲阜市民孔令紹改編《三字經》、手書家訓傳承好家風
    說起給孫子改編《三字經》的初衷,孔令紹表示,正是源於他作為孔子後人的一種家風傳承,一種責任感。「作為中國傳統家族的典型代表,衍聖公府孔氏家族歷經兩千五百多年,其祖訓更是被視為傳統家風家訓文化的活化石。從春秋時代的『學詩禮』到明代的《孔氏祖訓箴規》,一直是孔氏族人的行為指南和道德規範。」
  • 廉江:傳承好家風 弘揚好家訓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良好家風,提升家庭教育觀念,改善親子、家庭關係與和諧,7月24日,廉江市婦女聯合會、廉江市教育局聯合舉辦「傳承好家風、弘揚好家訓」家庭教育講座活動,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該市營造家風好、民風純,黨風正、政風清的良好氛圍,傳播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 邯山區:培育好家風 傳承好家訓
    邯山區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著眼點,以尋找、徵集、傳播、傳承「好家風好家訓」為工作切入點,緊緊抓住家庭「小細胞」,用好家風「老家底」,深入開展「培育好家風,傳承好家訓」主題創建活動,讓「老家底煥發新光彩」,釋放傳統文化「正能量」,初步形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邯山新樣本」。
  • 傳承優良家風家訓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福州市中選小學家風家訓系列活動
    家風、家訓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深深刻在每個中國人心中。古往今來,從文人墨客到達官顯貴,再到普通老百姓的持家以及教育子女的理念上總能找到「忠厚傳家久,讀書繼世長」的佐證。好的家風、家訓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後代的希望和策鞭,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為此中選小學安排了一系列家風家訓的活動。
  • 郭志榮:傳承文明家風家訓,以書法的名義!
    打小練字,從不間斷,從傳承家風家訓到書寫家風家訓,是郭志榮一貫的堅持。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創辦了華北第一家對聯廠,隨後帶動了周邊對聯產業的發展,經過二十多年的苦心經營,對聯廠生產的對聯佔領了華北、東北、華東市場。定襄縣毗鄰佛教聖地五臺山,自古人傑地靈,鍾靈毓秀,出過不少名人。起先郭志榮還沒有意識到這些會跟自己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 文明評論:傳承良好家訓,培育優良家風
    而家風是家族子孫體現出來的處事風範,是一個家庭的風氣、風尚、風格,是一種有形和無形的教育力量,對家庭成員起著耳濡目染的薰陶作用。像孔子的「詩禮庭訓」、諸葛亮的「誡子格言」、司馬光的《家範》、朱熹的《朱子家訓》等,一直規範、鼓舞著後人為人處世、成長成才。其中的諸多精華,值得發揚光大。縱觀古今均重視家訓。
  • 傳承好家訓 建設好家風——敦煌市幼兒園好家風家教主題宣講
    傳承好家訓 建設好家風——敦煌市幼兒園好家風家教主題宣講 2020-05-21 03: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粽葉飄香迎端午 親子誦讀展家風——柳城縣傳承好家風好家訓活動
    粽葉飄香迎端午 親子誦讀展家風——柳城縣傳承好家風好家訓活動 2020-06-26 03: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楊氏後裔代代傳承「四知」家訓,千年高風「四知堂」!
    原標題:楊氏後裔代代傳承「四知」家訓,千年高風「四知堂」! 在龍崗盛平楊屋居民小組,記者見到了77歲的楊來法。他打開隨身攜帶的布袋,拿出楊氏族譜和2枚勳章。一枚是刻有楊來法名字的南粵七一紀念獎章,還有一枚是中共廣東省委入黨五十周年以上老黨員紀念章。
  • 【砥礪奮進的五年】千年古鎮的「文化傳承」:只有好「家風」 才能...
    近年來,受五千多年青墩文化滋養的南莫鎮,在全鎮範圍內開展了「慈言善德美家風」實踐活動,向6萬轄區群眾詮釋「只有好家風,才能正國風」的深刻內涵,持續唱響「最美家風文化」三部曲,掀起了「議家風,曬家訓,傳美德」的新熱潮,讓「千年古鎮」的深厚文化繼續傳承。議家風「愛親、勤儉、友善,這六字是我們嚴家的世代家風。
  • 傳承家風家訓 弘揚清風正氣——臺三小鰲峰分校開展家風家訓主題教育活動
    為大力弘揚中華傳統家庭美德,以好家風好家訓正校風學風,營造風清氣正的好環境,進一步推動家庭教育工作,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引導學生在良好的家風家訓中養成崇德向善、禮讓寬容的道德風尚,臺三小鰲峰分校於2020年暑期開展「傳承家風家訓 弘揚清風正氣」主題教育活動。
  • 傳承家風家訓,弘揚傳統美德——洛陽師範學院附屬中學
    暑假期間,洛陽師範學院附屬中學老師紛紛來到家風家訓館,與家人共同參觀學習,傳承好家訓,培育好家風。到家風家訓館的參觀學習加深了我們對優秀家風的理解,更明白了習近平主席說的「廣大家庭都要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身體力行、耳濡目染,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邁好人生的第一個臺階。」我們每個家庭都有責任和義務傳承好家訓,樹立好家風,從自身做起,讓優良家風銘記心靈中,融入血脈中,落實行動中。
  • 傳承家風家訓,弘揚傳統文化:市婦聯家風家訓流動展館巡展活動在全...
    今年,市婦聯依託陝西瑞夢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渭南市「家風家訓流動展館」,在全市開展家風家訓書畫小品巡展活動。「家風家訓流動展館」共收集渭南市各界人士家風家訓書畫小品100餘幅。展覽還編輯出版了《薪火相傳》讀本2000冊,為渭南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傳播傳統優秀文化、傳承弘揚優良家風家訓發揮作用。目前巡展活動已順利開展六期。
  • 傳承家風家訓 弘揚傳統美德:「經典家風、家訓、家書」 雲誦讀
    傳承家風家訓 弘揚傳統美德 「經典家風、家訓、家書」 雲誦讀(三)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家風家訓,弘揚傳統美德,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家風家訓要不要傳承?天波楊府給出答案
    天波楊府給我們答案啦~ 家風、家訓是我國傳統文化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風家規,是一個家庭或民族的傳統風尚;家風、家訓也是一個家族代代傳承的教育規範後代子孫的行為準則。 為更好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廣大家庭傳承良好家風家訓,推動形成崇德向善、互助友愛、文明和諧的社會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