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為官公正清廉、剛直敢諫、以民為本,其子孫後代謹守家訓將好家風代代傳承——
蔡襄家族子孫後裔在宋代近200年的八代傳承中,英才輩出。宋代的蔡襄後裔,除了22名進士外,還有76人出自敘蔭、封贈、舉薦的各級官員,尤其是從家族的第3代至第7代先後有10人任過知州(知府、知軍),其家族也被譽稱為「五世十知州」。
車從仙遊縣楓亭高速路口入,一座「蔡襄故裡」牌坊映入眼帘;在楓亭鎮中心街區,蔡襄石雕像豎立在蔡襄廣場上;地處楓亭鎮的仙遊火車站廣場前,也豎立著一尊蔡襄雕像……來到仙遊縣楓亭鎮,紀念蔡襄的雕像、建築物成為一大特色標誌。北宋名臣蔡襄就出生在這裡。
蔡襄,字君謨,1012年出生,1067年去世。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中進士,後長期擔任北宋中央監察御史及地方官職,有著較為系統的監察思想及豐富生動的監察實踐。在為官的37個春秋中,蔡襄公正清廉、不徇私情、剛直敢諫、以民為本,後人稱其「一身藏正氣,兩袖重清風。」
蔡襄過世後,後人謹守家訓,將好家風代代傳承。當地群眾以蔡襄故裡人為榮,傳承蔡襄家訓,倡導社會新風。在楓亭鎮郊的蔡襄陵園,蔡襄紀念園已成為省級廉政教育基地,不斷迎來我市各級黨員幹部參觀學習,接受廉政文化教育,揚正氣,促新風。
-推動監察制度改革
在蔡襄陵園內,一座由白色花崗石構築、高7.5米的儀門,立在蔡襄陵墓前方。儀門上題「慶曆名臣」,後書「剛正廉明」;門柱上刻有對聯「公懾奸魂千古乾坤留正氣,誠承祖德萬家荔譜永留芳」,表達了後人對這位廉臣的敬仰之情。
蔡襄力主監察改革,提出諸如臺諫合一、垂直管理及監察人才選拔、奏疏必須保密等主張,對當今紀檢監察體制機制改革、反腐倡廉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鑑作用。
當時,宋沿襲唐制,監察制度主要由諫官的諫諍制度和御史的糾彈制度兩部分組成,分屬兩個系列,諫官監督朝政,御史監督百官,職責範圍互不混淆,這樣很容易助長朝臣結團、拉幫結派,造成國家的動亂。
在蔡襄的推動下,宋仁宗改革了監察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臺諫合一」,就是在御史臺設置言諫御史,讓御史兼言諫之職,效能大為提高,為之後「慶曆新政」的改革奠定了基礎。言諫御史的設置,為之後明清臺諫合一開了先河。
-敢於直諫勤政惠民
「蔡襄不僅有一套系統的監察思想,而且在他的仕宦生涯中,也始終如一踐行這種思想。」莆田市蔡襄學術研究會有關負責人介紹道。
宋景祐三年(1036年),蔡襄任西京留守推官時,範仲淹針對時弊上《百官圖》,指責當朝宰相呂夷簡,因此遭設計被貶。蔡襄義憤填膺,作《四賢一不肖》詩五首,稱頌範仲淹等四人為賢者,斥監察官高若訥為不肖。慶曆三年,蔡襄被補點為諫官後,上疏《乞罷呂夷簡商量軍國事》,列出呂夷簡七大罪狀。面對蔡襄等諫官的揭發,呂夷簡不得不放棄實權。
吏治整頓也是蔡襄踐行其監察思想的重要內容。晉江縣令章洪之依仗伯父章得象宰相的權勢,為所欲為,欺壓百姓。蔡襄在泉州知府任上,微服私訪,掌握章洪之的罪惡事實,上報朝廷批准法辦。之後,蔡襄還引導龜湖塘四周百姓制訂一套用水塘規,解決了被章洪之拖延多年的水利糾紛,使當地糧食生產「常常二三倍於他鄉」。
在地方任職時,蔡襄堅持勤政惠民,不僅廣植樹、興水利、建大橋、減稅賑災等,還針砭時弊,倡導新風,深得民心,體現了以民為本的思想。據史料記載,蔡襄在世時,福州、莆田、泉州等地百姓就立碑或立祠紀念他所做的功德,還有許多民謠流傳至今。如《道邊松》:「道邊松,大義渡至漳城東。問誰植之?我蔡公。歲久廣蔭如雲濃,甘棠蔽芾安可用,蛇夭矯騰蒼龍,六月行人不知暑,千古萬古揚清風。」
歐陽修在得知蔡襄去世後,十分悲痛,親自為其撰寫《墓志銘》。朱熹對蔡襄做出了「前無貶詞、後無異議、芳名不朽、萬古受知」的評價。
-傳承家風向善向廉
「事父母之道曰孝,天之性也;事君上之道曰忠,人之義也;猶耳目心腹,有身則有之,非外物也……」這是《蔡襄家訓》的開頭,表達了對「忠」「孝」的認識。
蔡襄「忠孝」的思想與其所受教育和家庭影響密不可分。據《宋史》載,蔡襄的外祖父盧仁是一個清貧自甘、品格高尚、富有才學的讀書人,蔡襄五六歲時就跟他讀書識字。蔡襄的母親盧氏常以自家門外高大的松樹啟發蔡襄:松樹不畏寒冷臘月,依然挺拔聳立,高風亮節,你將來若成器,定要忠國惠民。楓亭還有盧氏月夜搗衣課子的傳說,盧氏搗衣石至今嵌於廟宇中。據史料記載,蔡襄奉母至孝,曾奉敕書《孝經》,書成奏御,仁宗大喜,親用飛白大書「君謨」二字賜給蔡襄,還說:「有子如此,其母之賢可知。」特地賜冠帔給在京的蔡母盧氏。
家訓當家寶,家風代代傳。蔡襄過世之後,蔡氏一門廉風傳承,清廉剛正、忠誠愛民的故事也同樣廣為流傳。
蔡襄胞弟蔡高,進士及第,調長溪縣尉,愛民如子,當地瘟疫暴發,蔡高在救災中染疫而亡。「其妻程氏一男二女,皆幼,縣人哀其貧,以錢二百千為賻,程氏泣曰:吾家素以廉為吏,不可以此汙吾夫,拒而不受。」
蔡襄次子蔡旬娶妻也尚信義,不索嫁妝,不嫌清貧,反對鋪張浪費,親往迎回,一時傳為佳話。蔡襄曾孫蔡洸,官至戶部尚書,為官十分廉潔,常把俸祿送給窮苦百姓,離京返鄉時,兩袖清風,沒有盤纏,只得變賣朝廷賞賜的銀馬鞍作為路費。
蔡襄家族子孫後裔在宋代近200年的八代傳承中,英才輩出。宋代的蔡襄後裔,除了22名進士外,還有76人出自敘蔭、封贈、舉薦的各級官員,尤其是從家族的第3代至第7代先後有10人任過知州(知府、知軍),其家族也被譽稱為「五世十知州」。
近年來,仙遊縣紀委在省、市紀委精心指導下,對蔡襄紀念園進行提升改造,2014年這裡被授予「省級廉政教育基地」。位於蔡襄故裡的蔡襄中學根據蔡襄的忠孝事跡和故事編寫了《蔡襄與廉政文化》教材,並以此作為德育教學的重要內容。為了更好地傳承家訓家風,仙遊縣以蔡襄家訓的傳承為典型,在全縣範圍內開展徵集、傳承家規家訓活動。目前,《蔡襄家訓》電視專題片已經拍攝完成,《仙遊家訓》編纂工作也已分期出版。
南日島蔡銀治一家半個多世紀來接力擁軍——密密縫間「織就」魚水深情
若在南日島駐島部隊裡打聽「蔡大媽」故事,那麼幾乎每名戰士都能講上幾段。從上世紀50年代起為駐島部隊洗衣縫被,到如今年邁仍會與新兵講歷史,現年83歲的蔡銀治擁軍愛國的事跡早已在南日駐島部隊中傳為佳話。而她視軍若親的質樸感情和60多年如一日的擁軍行動,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孫後代。
6月12日,當記者來到蔡銀治家中時,她正埋著頭縫補衣服。穿針、引線、縫補、打結,雖然老人已年逾八十,但手法十分熟練。
「我十七八歲就跟我媽到駐島的部隊裡幫解放軍縫補衣服啦,這些針線活幹起來當然熟練。」蔡銀治笑道,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駐島戰士的衣褲幾乎沒有請她幫忙縫補了,但自己閒暇時還是會縫縫補補一些自家的衣物。
蔡銀治回憶說,上世紀50年代,南日島上一窮二白,蚊蟲肆虐。解放軍上島後,為島民打掃衛生、消除蟲害,逢年過節時還會和島民一起聯歡。「我當時也有十七八歲了,懂得他們對我們好,我們也應該對他們好。我就跟著媽媽去部隊裡,為他們縫衣織襪、照顧傷員。」蔡銀治說,她要用雙手能幹的活回報駐島戰士對他們的好。於是,家中種了菜她就給部隊送過去,家中剩了錢就為戰士買肥皂;戰士的衣襪破了她就給補。幾十年來,老人共為邊海防官兵縫補衣被6000多件,用掉的尼龍線足有上百斤。而戰士們也經常到她家裡幫忙幹活,如此一來二往,她和駐島戰士的感情越來越深厚了。蔡銀治說,60多年來,她家裡和駐島部隊一直保持著密切聯繫,老兵走了、新兵來了,但是軍民間的感情始終不變。
幾十年來,蔡銀治先後獲得了「全國新時期擁軍女模範」、「全國擁軍模範」等榮譽。如今上了年紀的蔡銀治偶爾會過去和戰士聊聊天,她笑稱,「現在我兒子和戰士們的聯繫比我勤得多啦!」她常叮囑自己的孩子要踏踏實實做事,實實在在待人,為部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在我的印象中,5歲我就跟著媽媽到部隊中去。那時我就是去玩,並不知道其他,只知道媽媽和官兵們關係很好,媽媽也經常給我講解放軍的好,他們之間互幫互助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蔡銀治的兒子林金泉說道。
1995年,林金泉進入石南輪渡工作。白天上班,夜間他就帶著膠片電影放映機,到各村放電影。每到周末,他則固定到駐島部隊去義務放電影,給部隊官兵們的生活增添一點樂趣。
5年前,林金泉和親戚開辦了一家小型製衣廠。雖然創業艱辛,但他依然竭盡所能,再續擁軍情。逢年過節,林金泉就會發動全廠工人,為駐島官兵送去親手縫製的衣服。碰到官兵的衣褲長短不合適,送到廠裡來改,就算手上的訂單再急,林金泉也會讓工人先為官兵們改製衣褲。
現在,林金泉已經退出製衣廠的經營,專心在輪渡上班,但平日依舊和駐島官兵很親近。駐島官兵種菜需要肥料,林金泉就開著自家的農用拖拉機,去隔壁村的一家養豬場收豬糞,送到部隊去。而他正在讀初中的兒子有空時也常來幫忙。
「我媽每天都會跟我說,要實實在在說話,實實在在做事。她自己也是這麼做的。或許是從小受她的影響,所以我也經常去部隊裡幫忙,現在我兒子正在上中學,周末放假有去部隊慰問,他都會很開心地跟過去幫忙。」林金泉說,「我想,這就是我家的家風吧。」
廉政剪紙潤心田
荔城區第三實驗小學注重廉政文化進校園建設,2011年被該區紀委、監察局、教育局確定為廉政文化進校園示範點,圍繞「敬廉崇潔、誠實守信」等主題,積極探索出在各種活動的開展中潛移默化地進行廉潔教育,潤物無聲,讓校園清風陣陣。尤其是該校的廉政剪紙是一大辦學特色。
該校經常通過開展「廉政剪紙作品展專題」、「進社區送廉潔春花」、「為貧困戶張貼春花剪紙」、「雷鋒故事剪紙」、「勤儉節約剪紙」等活動,讓學生在剪紙學習、創作過程中感受到廉潔、奉獻、孝順、文明、節儉等傳統文化的精神力量,豐富了廉潔教育的內涵,同時也起到「小手拉大手」的作用,把廉潔帶回家。
(記者 朱金山 蔡昊 周凌瀚 鄭已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