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玉米葉做的鞋墊好,吸汗透氣又環保。」
「小兔子正在吃胡蘿蔔,還有個大肚腩,我太喜歡這張剪紙了。」
「面除了能吃,還能捏麵人,而且不腐壞?這太神奇了!」
9日晚,在長春文廟廣場舉辦的第二屆吉林非遺節上,老中青少幾代市民與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邂逅,令人驚喜的是,與市民「零距離」的竟然都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市民與我省3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親密相約
剪紙、刻字、面人
……
旋轉在指尖上的非遺
用實力「圈粉」
「阿姨,你看我剪的蝴蝶漂亮嗎?」5歲的萍萍向記者揚起自己的新作品,臉上樂開了花。
現場手把手教孩子玩剪紙的,是老懷德滿族剪紙、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獲得者閆雪玲,她初衷挺簡單——為剪紙藝術「圈粉」,特別是娃娃們,以助傳承。在她的展臺上,生動活潑的生肖剪紙最吸引小朋友的目光,而團扇、掛件等剪紙衍生品則是「銷量王」。
「扇子上面粘貼了手工剪紙,為生活用品增添藝術感和內涵,這與現代人的需求很對路,市場反饋非常好。」閆雪玲說,這是自己今年首度參展,長春市民對剪紙藝術的不離不棄令她欣慰。
老懷德滿族剪紙傳承人閆雪玲與小小剪紙愛好者交流
「用這麼大的刀也能在這麼小的葫蘆上刻字?」沒錯,蘇氏傳統刀刻技藝傳承人蘇鵬現場就用「扁鏟」在葫蘆上刻字。10元錢的雞蛋葫蘆還提供免費刻字服務,有了吸睛法寶,展位客似雲來。「吉祥如意」「福如東海」……許多市民接過刻有祝福話語的葫蘆,立馬稀罕地把玩起來。「我想結交朋友,與長春本地的藝術交流、切磋,抱團做強吉林省特色非遺藝術品。」蘇鵬說。
白氏麵塑第四代傳承人白春雨創作的高大面人,長白山木旋製作技藝傳承人賈廣怡展示的各類木藝器皿,前郭縣郭爾羅斯布藝傳承人徐卉帶來的繩編、盤扣、刺繡……人們流連在各個展位間,驚嘆著藝術品的「好看不貴」!
白氏麵塑第四代傳承人白春雨展示技藝
多姿多彩的非遺藝術品
被熱愛藝術的長春市民
盛讚為「寶藏」
而這些「寶藏」其實離生活很近
市民宋女士在東霖草編展位上選購了以玉米葉為原材料的手拎包。「聽說成手技師得用3天時間才能編出一個包,手工藝品確實是無價的。」
宋女士的認可,讓展位負責人芮慶生很高興,他拿著一雙草編拖鞋,向圍過來的市民「科普」,「這個鞋得先編辮,然後盤上,再上梁、納底,兩天時間才能做一雙,純手工的魅力就在這。」
吉林省東霖草編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帶來的草編拎包
做足東北玉米葉資源的,還有吉林市趙氏傳承人趙廣清。
現場,他手拿烙鐵,在玉米葉上作畫的情景,不知進入了多少人的鏡頭。以平絨布做畫底,將剪好形狀的玉米葉粘在布上,再進行烙畫,80攝氏度的高溫,只要手稍微一停,玉米葉就會被燙漏……技藝之精湛,引人驚嘆。
「用足本地資源,變廢為寶,源源不斷的原材料能為藝術創新提供更多可能性。」趙廣清說。
趙氏燙畫傳承人趙廣清現場展示技藝
查幹湖15公斤以上的胖頭魚皮,經過20多道工序,就能被巧手製作成非遺藝術品。
查幹湖魚皮製作技藝傳承人徐毳近來正在破解高端藝術品普及率不高的瓶頸。這回她帶來了接地氣的魚皮掛件、掛飾等,輔助傳統縫繡技藝,一個個價值百元的生肖掛件格外暢銷。
查幹湖魚皮製作技藝令市民驚嘆
除了指尖上的藏品
那些舌尖非遺
也造就了一個個爆品
「真沒想到非遺節人氣這麼旺,才一晚上,我帶的貨就基本售罄,剛才趕緊打電話讓公司補貨。」
誰家展品如此暢銷?是來自敦化市的小萬莊醃鮮醬菜和滿族傳統手工煎餅。
兩項非遺技藝第八代傳承人劉建軍告訴記者,他把公司最好的產品都帶來了,「以前這些吃的東西只在餐桌上展示,這回我們的非遺項目走出了小縣城。」忙碌著與市民交付貨、添加微信好友,劉建軍說,長春人的熱情令他對產品更有信心了。
從事朝鮮族傳統料理長達35年的金松月老人,是朝鮮族傳統泡菜傳承人,她本想藉此行將美味辣白菜推廣給「長春美食家」,沒想到根本不用她介紹,現場就掀起搶購熱潮。
「這是我第二次來長春參展,雖然經歷疫情,但這裡傳承非遺的腳步並沒有停下,特別好。」金松月由衷地點讚說。
市民現場體驗陶藝之趣
徐氏中國結展位始終門庭若市
非遺展出13日截止哦
快去打卡!
(來源:掌上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