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家心理學考研在線教育機構,我們幾乎所有的工作都是專注於心理學考研考試。
同時,作為心理學從業者的我們也有那麼一些屬於我們自己的浪漫——
「我們想為心理學的科普和心理學愛好者們奉獻出我們的力量。」
今天,小萌想告訴大家的,是以下3個問題的答案:
我們有必要成為一個莫得感情的機器人嗎?
明明喜歡,卻又故意疏遠對方怎麼辦?
有必要花8小時排隊買奶茶嗎?
我們有必要成為一個莫得感情的機器人嗎?
「真想成為一個沒有感情的複習機器啊~」
對於考研的同學來說,這句調侃,某種程度上也是真心話。畢竟在考研複習的過程中,總是出現各種糟心事,而它們在影響我們的考研複習效率的同時,還會導致各種負面情緒產生。
對於這些負面情緒,大多數人採取的手段,都是去刻意地壓制它們,一邊複習,一邊流淚。而這,可能與我們受到的教育有關。
從小到大,我們經常能聽到長輩在耳邊念叨:
「做人要理性一點」
「一天到晚有情緒是軟弱的表現。」
「正常人不會被情緒所困擾,因為正常人都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
仿佛你帶著情緒做事就是不對的,你就可能會傷害到身邊的人,你將不被任何人接納,只有完全拋棄情緒,你才能成為「正常人」。
但實際上,無論我們願不願意徹底拋棄情緒,由於我們的大腦結構,情緒將始終存在。
位於大腦表面的大腦皮層,擁有認知、決策等高級認知功能,是我們的理性來源。而位於大腦內側最深處邊緣的邊緣系統,通過情緒來傳遞外界及我們自身是否安全的判斷,為我們接下來的行為提供信息依據,則是我們的情緒所在。
受制於我們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傳向大腦皮層的信息總會比傳向邊緣系統的信息慢一些,因此,我們只有接收了情緒信息後,才會在情緒的底色上,做出更完整、更現實、更理性的判斷。
所以,不要去壓制情緒,試著去接納它。承認它的必要性,並利用它傳遞給你的信息,做出更理性、更完整、更現實的判斷,會讓我們事半功倍。
明明喜歡卻又故意疏遠對方怎麼辦?
明明喜歡對方,甚至渴望每天都能黏在一起,卻故意和TA保持距離,表現出毫不在意的樣子。
這樣的人,在動漫中我們叫做「傲嬌」,而在心理學上,我們將其稱為「假性疏離者」。
想了解何謂假性疏離,我們就必須先了解下成人的4種依戀類型。
1990年,Bartholomew從嬰兒的三種依戀類型出發,提出了成人的四種依戀類型:
安全型:TA們容易與人親密,並安心地依賴和被依賴,不擔心會被拋棄;
痴迷型:TA們渴望與人親密,但總是發現、懷疑和恐懼另一半並不想達到同樣的親密;
疏離-迴避型:TA們感到與人親密是不舒服的,難以信任和依賴他人;
恐懼-迴避型:TA們期待親密但又恐懼親密,因此還是拒絕與他人親近。
假性疏離者的內核是絕對的痴迷型,但外在表現卻是疏離型。究其原因,在於TA們的養育者態度總是不可預測,在對TA們進行過很深的辱罵時,也會有誇張的褒獎與溺愛。
一切取決於養育者自己的心情,和孩子有沒有達到TA們的標準。
因此長大後的假性疏離者的不安全感很深,對於喜歡的對象,始終覺得對方有突然不愛自己的可能性,即便自己沒有做錯什麼。因此,TA們會時時刻刻的確認對方是不是還愛自己。
如何確認呢?
通過不斷地給對方發起一系列「測試」,比如猜一猜我為什麼生氣,猜一猜我到底想吃什麼等等。
一旦對方沒有通過測試,TA們就會產生極大的憤怒,並解讀為想要拋棄自己、不愛自己,因此做出一系列看似疏離的情緒與行動。
比如,立刻變得很冷淡,竭力表現出對對方沒有興趣的樣子,甚至在內心也不斷地說服自己「與其我被放棄,不如我先放棄你」。
但是,由於TA們的測試過於微妙且大量,所以很少有人能夠通過全部測試。
你以為自己是在挑選理想的戀愛對象,從而避免受到傷害?
實際上,你是在「折磨」對方,讓那些真正愛你的人漸行漸遠。
但好在心理學家發現,成人的依戀類型是有改變的空間的(Ruvolo, 2001)。我們已有的依戀模式,會不斷被新的經驗一點點地改寫,有時甚至會被完全「重寫」。
因此,如果你是假性疏離者,如果你想收穫真正的愛情,那就請從相信自己開始。
相信自己能停止假裝疏離對方的行為,相信自己能坦誠的將真實的自己展現在對方面前,相信對方能接受真實的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改變,通往更美好未來的鑰匙一直就握在你手中,只是你從未正視過它。
有必要花8小時排隊買奶茶嗎?
前段時間,一直只在長沙才能買到的茶顏悅色,在武漢新天地也能買到了!
開業當天,為了買到一杯茶顏悅色,排在隊尾的人們需要在寒風中排8小時,跑腿費100元也有人買,插隊一杯更是賣到500元!
是什麼原因讓人們願意付出高昂的代價來買一杯奶茶呢?
原因看似有很多,比如身為武漢人,從未喝過茶顏,想買一杯看看網友們的對其的鼓吹是否屬實;比如茶顏悅色作為一家網紅店,不少人來此打卡等等,但其實,大部分看似不同的原因背後,反映的都是同一個心理現象,即人們的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指個人的行為由群體直接或隱含的引導或壓力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
簡單點說,即「別人都這麼做,所以我覺得我也該這麼做。」
心理學家們曾做過一項從眾實驗,TA們邀請被試進入一個房間填寫問卷。在被試填寫問卷的時候,實驗人員會製造一些煙霧,以模擬著火現象。
當被試是一個人在房間裡的時候,75%的被試在發現煙霧後就立刻報告給了實驗人員。平均反應時間為2分鐘。
然而,當房間裡除了被試外,還有兩名實驗人員同樣在填寫問卷,且對房內的濃煙表現得不以為意時,結果只有1/10的被試會選擇離開房間,大多數被試都選擇繼續完成問卷,哪怕煙霧已經大到幹擾到他們的視線了。
看到這裡,是不是有些同學覺得,從眾現象的危害很大,它不僅會讓人沒理由地跟著其他人做一些「傻傻」的事,甚至可能會危及到我們的生命安全。
因此,一定要隨時保持清醒的頭腦,避免從眾。
但實際上,大家不用把從眾這個事情看得太嚴重,就像你和朋友一起排隊買奶茶,與其去探究「我們為什麼要這麼長時間來買一杯十幾塊的奶茶」,還不如就加入TA們,買完後再一起吐吐槽也挺好的。
試著確認什麼是你絕對不想從眾的事情,什麼是「從一下眾也挺好」的事情。
如果你覺得有些大家都做的事情你實在接受不了,不如把這個事情攤開來和大家說一說,徵詢下他人的意見;
如果你覺得目前做的事很蠢,但和朋友家人一起做也挺好的話,那麼放空大腦,享受這種大家一起做某件事的氛圍,不也挺好的嗎?
小萌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內容就到這裡了,如果有同學想了解更多關於情緒、關於依戀、關於從眾的心理學知識,以及心理學家們為了研究以上3個主題,TA們進行了哪些有趣的實驗,那麼歡迎在12月12日(周六)-12月26日(周六),持續鎖定眾學簡快騰訊課堂!
在課程上,簡快專業老師將為大家帶來如下內容:
關於情緒這個主題,我們的課程中會涉及情緒的具體產生過程,以及在情緒瀕臨失控時,我們又該如何控制;
關於依戀這個主題,我們將告訴大家,如何通過對自身依戀關係的了解,來談一場甜甜的戀愛;
關於從眾這個主題,我們會分享揭秘一些身邊的社會現象,告訴大家,其實這些現象後面都是從眾在「作祟」。
時間:12月12日(周六)
主題:情緒,真的能被管理嗎?
時間:12月19日(周六)
主題:甜甜的戀愛,從安全型依戀開始
本次課程形式為直播+錄播,掃描預約,即可同時免費預約觀看直播+錄播課程哦~
心動的小夥伴,就快來掃碼加入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