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愛好者指南 | 為什麼明明喜歡,卻又故意疏遠對方?

2021-02-19 簡快心理考研

作為一家心理學考研在線教育機構,我們幾乎所有的工作都是專注於心理學考研考試。

同時,作為心理學從業者的我們也有那麼一些屬於我們自己的浪漫——

「我們想為心理學的科普和心理學愛好者們奉獻出我們的力量。」

今天,小萌想告訴大家的,是以下3個問題的答案:

我們有必要成為一個莫得感情的機器人嗎?

明明喜歡,卻又故意疏遠對方怎麼辦?

有必要花8小時排隊買奶茶嗎?

我們有必要成為一個莫得感情的機器人嗎?

「真想成為一個沒有感情的複習機器啊~」

對於考研的同學來說,這句調侃,某種程度上也是真心話。畢竟在考研複習的過程中,總是出現各種糟心事,而它們在影響我們的考研複習效率的同時,還會導致各種負面情緒產生。

對於這些負面情緒,大多數人採取的手段,都是去刻意地壓制它們,一邊複習,一邊流淚。而這,可能與我們受到的教育有關。

從小到大,我們經常能聽到長輩在耳邊念叨:

「做人要理性一點」

「一天到晚有情緒是軟弱的表現。」

「正常人不會被情緒所困擾,因為正常人都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

仿佛你帶著情緒做事就是不對的,你就可能會傷害到身邊的人,你將不被任何人接納,只有完全拋棄情緒,你才能成為「正常人」

但實際上,無論我們願不願意徹底拋棄情緒,由於我們的大腦結構,情緒將始終存在。

位於大腦表面的大腦皮層,擁有認知、決策等高級認知功能,是我們的理性來源。而位於大腦內側最深處邊緣的邊緣系統,通過情緒來傳遞外界及我們自身是否安全的判斷,為我們接下來的行為提供信息依據,則是我們的情緒所在。

受制於我們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傳向大腦皮層的信息總會比傳向邊緣系統的信息慢一些,因此,我們只有接收了情緒信息後,才會在情緒的底色上,做出更完整、更現實、更理性的判斷。

所以,不要去壓制情緒,試著去接納它。承認它的必要性,並利用它傳遞給你的信息,做出更理性、更完整、更現實的判斷,會讓我們事半功倍。

明明喜歡卻又故意疏遠對方怎麼辦?

明明喜歡對方,甚至渴望每天都能黏在一起,卻故意和TA保持距離,表現出毫不在意的樣子。

這樣的人,在動漫中我們叫做「傲嬌」,而在心理學上,我們將其稱為「假性疏離者」

想了解何謂假性疏離,我們就必須先了解下成人的4種依戀類型。

1990年,Bartholomew從嬰兒的三種依戀類型出發,提出了成人的四種依戀類型:

安全型:TA們容易與人親密,並安心地依賴和被依賴,不擔心會被拋棄;

痴迷型:TA們渴望與人親密,但總是發現、懷疑和恐懼另一半並不想達到同樣的親密;

疏離-迴避型:TA們感到與人親密是不舒服的,難以信任和依賴他人;

恐懼-迴避型:TA們期待親密但又恐懼親密,因此還是拒絕與他人親近。

假性疏離者的內核是絕對的痴迷型,但外在表現卻是疏離型。究其原因,在於TA們的養育者態度總是不可預測,在對TA們進行過很深的辱罵時,也會有誇張的褒獎與溺愛。

一切取決於養育者自己的心情,和孩子有沒有達到TA們的標準。

因此長大後的假性疏離者的不安全感很深,對於喜歡的對象,始終覺得對方有突然不愛自己的可能性,即便自己沒有做錯什麼。因此,TA們會時時刻刻的確認對方是不是還愛自己。

如何確認呢?

通過不斷地給對方發起一系列「測試」,比如猜一猜我為什麼生氣,猜一猜我到底想吃什麼等等。

一旦對方沒有通過測試,TA們就會產生極大的憤怒,並解讀為想要拋棄自己、不愛自己,因此做出一系列看似疏離的情緒與行動。

比如,立刻變得很冷淡,竭力表現出對對方沒有興趣的樣子,甚至在內心也不斷地說服自己「與其我被放棄,不如我先放棄你」

但是,由於TA們的測試過於微妙且大量,所以很少有人能夠通過全部測試。

你以為自己是在挑選理想的戀愛對象,從而避免受到傷害?

實際上,你是在「折磨」對方,讓那些真正愛你的人漸行漸遠。

但好在心理學家發現,成人的依戀類型是有改變的空間的(Ruvolo, 2001)。我們已有的依戀模式,會不斷被新的經驗一點點地改寫,有時甚至會被完全「重寫」。

因此,如果你是假性疏離者,如果你想收穫真正的愛情,那就請從相信自己開始。

相信自己能停止假裝疏離對方的行為,相信自己能坦誠的將真實的自己展現在對方面前,相信對方能接受真實的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改變,通往更美好未來的鑰匙一直就握在你手中,只是你從未正視過它。

有必要花8小時排隊買奶茶嗎?

前段時間,一直只在長沙才能買到的茶顏悅色,在武漢新天地也能買到了!

開業當天,為了買到一杯茶顏悅色,排在隊尾的人們需要在寒風中排8小時,跑腿費100元也有人買,插隊一杯更是賣到500元!

是什麼原因讓人們願意付出高昂的代價來買一杯奶茶呢?

原因看似有很多,比如身為武漢人,從未喝過茶顏,想買一杯看看網友們的對其的鼓吹是否屬實;比如茶顏悅色作為一家網紅店,不少人來此打卡等等,但其實,大部分看似不同的原因背後,反映的都是同一個心理現象,即人們的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指個人的行為由群體直接或隱含的引導或壓力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

簡單點說,即「別人都這麼做,所以我覺得我也該這麼做。」

心理學家們曾做過一項從眾實驗,TA們邀請被試進入一個房間填寫問卷。在被試填寫問卷的時候,實驗人員會製造一些煙霧,以模擬著火現象。

當被試是一個人在房間裡的時候,75%的被試在發現煙霧後就立刻報告給了實驗人員。平均反應時間為2分鐘。

然而,當房間裡除了被試外,還有兩名實驗人員同樣在填寫問卷,且對房內的濃煙表現得不以為意時,結果只有1/10的被試會選擇離開房間,大多數被試都選擇繼續完成問卷,哪怕煙霧已經大到幹擾到他們的視線了。

看到這裡,是不是有些同學覺得,從眾現象的危害很大,它不僅會讓人沒理由地跟著其他人做一些「傻傻」的事,甚至可能會危及到我們的生命安全。

因此,一定要隨時保持清醒的頭腦,避免從眾。

但實際上,大家不用把從眾這個事情看得太嚴重,就像你和朋友一起排隊買奶茶,與其去探究「我們為什麼要這麼長時間來買一杯十幾塊的奶茶」,還不如就加入TA們,買完後再一起吐吐槽也挺好的。

試著確認什麼是你絕對不想從眾的事情,什麼是「從一下眾也挺好」的事情。

如果你覺得有些大家都做的事情你實在接受不了,不如把這個事情攤開來和大家說一說,徵詢下他人的意見;

如果你覺得目前做的事很蠢,但和朋友家人一起做也挺好的話,那麼放空大腦,享受這種大家一起做某件事的氛圍,不也挺好的嗎?

小萌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內容就到這裡了,如果有同學想了解更多關於情緒、關於依戀、關於從眾的心理學知識,以及心理學家們為了研究以上3個主題,TA們進行了哪些有趣的實驗,那麼歡迎在12月12日(周六)-12月26日(周六),持續鎖定眾學簡快騰訊課堂!

在課程上,簡快專業老師將為大家帶來如下內容:

關於情緒這個主題,我們的課程中會涉及情緒的具體產生過程,以及在情緒瀕臨失控時,我們又該如何控制

關於依戀這個主題,我們將告訴大家,如何通過對自身依戀關係的了解,來談一場甜甜的戀愛

關於從眾這個主題,我們會分享揭秘一些身邊的社會現象,告訴大家,其實這些現象後面都是從眾在「作祟」。

時間:12月12日(周六)

主題:情緒,真的能被管理嗎?

時間:12月19日(周六)

主題:甜甜的戀愛,從安全型依戀開始

本次課程形式為直播+錄播,掃描預約,即可同時免費預約觀看直播+錄播課程哦~

心動的小夥伴,就快來掃碼加入我們吧~

相關焦點

  • 《分手心理學》:明明在感情裡那麼努力,為什麼還是不幸福?
    她不明白,她對他那麼好,對方怎麼就能這麼狠心?同居一年多,她一有時間就想著做什麼好吃的給他,洗衣做飯洗碗,幾乎所有家務她都包了。她對他掏心掏肺,實在想不明白對方為什麼會對他沒心沒肺?感情關係越深刻,傷害越難以避免對於大部分情侶來說,在分手前肯定都是愛過對方的,曾經那麼相愛的兩個人,為什麼如今卻以分手收場,成為陌生人,甚至是仇人呢?
  • 你明明真誠待人,為什麼別人還是疏遠你?你可能常說這5種話
    經常聽到有人說:「我明明真誠待人,可是為什麼他們都疏遠我?」在我們生活中,如果一個人這樣做,可能是對方的問題,如果一群人都疏遠你,那就是你的問題了。但是在別人的耳中就變味了,聽起來不舒服,這就是導致別人疏遠你的主要原因。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疏遠別人的話有哪些呢?
  • 為什麼男生突然疏遠你?男生突然冷淡心理學
    曾經和你無話不談、何時都想黏在一起的他突然就變得冷淡,並且開始疏遠你,到底為什麼男生突然疏遠你?下面小編就要給大家分析下男生突然冷淡心理學,一起來看看吧。
  • 越長大,越要習慣人與人之間的,慢慢疏遠
    【明一悅讀原創,感謝喜歡,謝絕抄襲】長大,其實是一個特別疼痛的詞。因為你必須在跌跌撞撞之間,才能學會如何長大。讓她不快樂的原因,是好朋友的「突然疏遠」,從高中到大學,一直是閨蜜式相處,吃住在一起,有事一定會分享,甚至大學都在一起,可是很突然地,她發現閨蜜不再理會自已,甚至故意避開自已,有時候明明在寢室,卻讓室友回復她不在。
  • 女人明明喜歡你,但卻一直疏遠你,可能是這個原因
    在異性相處的過程中,如果一個女人真的喜歡你,其實是有所痕跡的,而且你應該也能感受的到。不過有時候愛情最弔詭的地方,就在於這個地方,就是女人是喜歡你的,但她的態度卻很曖昧。甚至一直都在在疏遠你,這時候你就會很猶豫,因為你不知道她心裡到底在想什麼,你不知道她是否真的喜歡你。你擔心是自作多情,或者是你感覺錯了,所以你內心也很矛盾,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其實完全不糾結。因為你不太了解女人的心思,其實女人很多時候,只是在考驗你。一般來說,女人明明喜歡你,但卻一直疏遠你,可能是這個原因!
  • 怕別人對自己好,故意疏遠是什麼心理?什麼是表現?
    在心理學中,這個結果的原因是安全感的過度缺乏,事實上他們想得到別人的關心,但他們不知道如何處理,這種心理行為現在很普遍,這三種表現在生活中更為常見。儘快明白,對症下藥,不要讓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因為安全感而越來越疏遠。
  • 為什麼你和戀人總是「相愛相殺」?這項心理學研究,說得很清楚!
    浪漫關係攻擊戀人之間,通過操縱或損害關係以達到傷害伴侶的行為, 心理學上稱為 「 浪漫關係攻擊 」。浪漫關係中常見的攻擊形式,有以下三種:身體攻擊:故意使用武力以傷害對方的攻擊行為, 如:推搡、劃傷對方, 令其窒息、用拳擊打、使用武器攻擊等。
  • 心理學:夫妻緣盡的徵兆,是從這兩種「疏遠」開始的
    在婚姻生活中,很多時候夫妻緣盡,是從「心理」疏遠和「行為」疏遠開始的,細心地你一定會發現端倪。心理上疏遠指,行為人忽略或者漠視對方的內心需求。總的來說,當夫妻一方的心理需求被漠視的時候,會產生沮喪、落寞、寂寥的心理「創面」。久而久之,心理狀態影響行為,夫妻關係越來越淡漠。
  • 為什麼要學心理學?這些也許是最接近現實的答案。
    我也是一個從心理學中獲益良多的人,從最初的心理學小白到現在的心理學愛好者,我個人的狀態和生活也因為學習心理學而得到了改善。今天我想通過自身的實例和感受來聊一聊學習心理學的好處,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加入到心理學的隊伍中來,助人助己。
  • 實用戀愛心理學,快速看出對方是否喜歡你!
    你恨一個人是因為你愛他;你喜歡一個人,是因為他身上有你沒有的東西;你討厭一個人,是因為他身上有你有的東西;你經常在別人面前批評某人,其實潛意識中是想接近他。9、心理學上說,人們大多數隻對有安全度的人發脾氣。因為在那個安全度之內,你潛意識知道對方 不會離開你。胡鬧,是一種依賴。10、心理科普:越是擁有,越 是不滿足。
  • 在這些時候故意疏遠你的男人,不是真的愛你,你要趁早放手
    我們之所以願意和一個人白頭到老,是因為我們能夠從對方身上感受到久違的快樂與甜蜜,我們能夠相互溫暖和安慰。一個男人若是經常疏遠你,他從來不肯對你溫柔相待,那麼表明他其實並不是真心深愛你,他隨時都有可能拋棄你。
  • 心理學:關係中的親疏遠近,取決於內心的自卑感與優越感
    人際相處的好惡邏輯,自卑感對疏遠行為,優越感對親近行為。在與他人打交道時不免在想,為什麼有些人喜歡我,有些人卻如此排斥我呢?哪怕是初次見面,也會產生這種十分明顯的好惡態度,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心理學研究發現,在初次見面時如果有人討厭你,是因為你某方面的富足引起了對方在某方面匱乏的自卑。通俗講就是你有別人沒有,別人就會討厭你。按照這個邏輯來講,別人喜歡你是因為你在某方面沒有而別人在某方面恰好有。
  • 從心理學分析:為什麼越愛一個人,對方越不愛你?
    你不明白為什麼,就開始從自身找原因,你覺得自己可能顏值不夠高,身材不夠好,性格太過沉悶不夠幽默,或者是工作不好收入不夠多……於是,你想努力變好,你為了得到他的青睞努力變成更好地自己。可那又如何呢?即便你變得再好,他不愛你還是不愛你。為什麼我們越是愛一個人,對方就越是不珍惜,為什麼越是愛一個人,對方就越不愛你?從心理學上來分析,這是因為違背了互惠定律。
  • 戀愛心理學:使用心理學技巧,讓對方喜歡上自己的6大方法
    每日更新專業有趣的心理學知識,喜歡可以點擊關注、轉發、收藏、評論。這是為什麼?答案全在愛情地圖裡。根據這些標準,符合的程度越高,那麼人們就越容易喜歡上對方。如果不符合這些標準,那麼是很難被對方喜歡上的。比如,要喜歡狗,要喜歡社交,等等。
  • 為何越喜歡一個人越想疏遠他?心理學:你是恐懼型依戀人格嗎?
    在感情生活裡,你本是一個渴望得到愛的人,但真正遇到喜歡之人時,你卻發現自己不敢靠近。 這種越喜歡一個人越想疏遠他的情況,就是四種依戀型人格的其中一種——恐懼型依戀人格。
  • 告訴你喜歡一個人為什麼在她面前卻故意表現的很冷漠!
    明明喜歡一個人,為什麼面對他的時候表現卻很冷漠?這是一種什麼心理呢?首先,這是一個人的防禦機制在起作用。內心害怕,害怕被傷害,害怕被拒絕,害怕真正地面對面交往。和對方的一切互動,都在腦海裡完成了。所以,明明喜歡一個人,卻偏偏以冷漠來對待,是正好與實際情感相反的狀態,不是真實的自己。非常喜歡一個女孩子,卻表面上對人家非常的冷漠。如果了解你的內心還可以,如果不能的話,估計等你對人家熱情的時候,人家已經找著對象了。以前是不明白的很多人有的時候是故意裝著很深沉,很冷漠。後來和這樣的人接觸的多了,慢慢的我發現他們其實是缺乏自信。
  • 喜歡心理學和哲學的人在生活中為什麼顯得幼稚?
    喜歡心理學和哲學的人在境界上顯得深邃,但在生活中為什麼顯得幼稚?這是網友的一個熱門提問,也成功勾起了我的興趣,我會想:我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題主想表達的疑問是:對於喜歡心理學、哲學的人來說,當談論到比較深的問題時,他們會展示出淵博的學識與獨到的見解,但哲學與心理學並沒有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幫助,甚至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方面,他們顯得比較幼稚。這是為什麼?這裡的「幼稚」不帶貶義。
  • 對方明明喜歡你,卻對你「忽冷忽熱」,多半逃不過這「3因素」
    對方明明喜歡你,卻對你「忽冷忽熱」,多半逃不過這「3因素」 在一段感情中,當我們愛上一個人的時候,自然就會想要靠近這個人,並且還會恨不得把自己變成一個大掛件一樣黏在對方的身上。「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用這句話來形容兩個在戀愛的人,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 男女相處心理學,教你如何 「不動聲色」的吸引喜歡的人
    面對自己的愛情,人和人的表現是不一樣的,有的人一旦遇到自己喜歡的人,不會藏著掖著,會選擇主動的出擊,勇敢的表白和追求!就算失敗,也不後悔。可是有的老實型男生就比較拘謹,明明心裡喜歡得要命,還是不敢表白,對於內向敏感型女孩,更是如此,在心裡默默喜歡人家幾年了,可能連句話都沒敢和人家說過。對於這種性格的女生,如果是被人追求還好,而如果是想追求別人,還真的有些吃虧。畢竟,你不說不做,對方是不大可能知道你的心意的。怎樣能「不動聲色」的吸引喜歡的人呢?從心理學的角度,還是有辦的。
  • 明明知道對方不喜歡你,卻捨不得放手
    明知道對方不喜歡你,卻又捨不得放棄,這像不像可愛的小孩明明不喜歡手裡的玩具,卻也不願意給別的小朋友玩呢?雖然ta不喜歡你,而你在一段時間的相處中,已經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在內心已經把ta當做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明知對方不喜歡你,卻依然不願放棄。其實吧,你應該讓自己放鬆,不要那麼緊張ta,這段時間給自己找點事做做,讓自己忙碌起來,或出去旅遊,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美麗的風景,讓心情愉悅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