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焦慮雞出來的娃都送到北大精神科了,我們到底該培養怎樣的孩子?

2021-02-25 爸爸真棒

歲末年初,兩篇文章在朋友圈刷屏,一篇《一位中產爸爸的怒吼:沒人告訴家長,教育是用來社會分層的!》,一篇《北大精神科醫生:你們用焦慮雞出來的娃,最後都送到我這裡了》。兩篇文章所指,都是當下的教育。

之所以被瘋轉,也恰好表明文章說到了家長們的痛點。我們究竟想要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現在孩子們所接受到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距離我們的期望到底是更近了還是更遠了?

有人說當下的教育被「劇場效應」綁架,秩序被打破後,誰都不會坐下看戲,相反會有人站到椅子上看。其實看到的內容和坐著時一樣,只是大家都更累了。學習本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倘若努力的方向錯了,那種累與辛苦的意義也便所剩無幾。

回歸教育的本質,什麼樣才是正確的方向?

是成績,還是孩子福祉?

怎樣的教育可以激發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成為自己,成就自己?

如何不被「別人家的孩子」挾持,父母淡定地走出自己的育兒之路?

Kevin在三年級的時候從公立學校轉到朝陽凱文,現在已是六年級。在學校新近錄製的一段寄語新生的視頻中,Kevin侃侃而談,配合著手勢,毫不怯場。若不是Kevin媽媽講起三年前的事,誰都不會相信,眼前這個男孩曾經連課堂舉手發言都不敢。

改變,就發生在Kevin走進朝陽凱文之後。

為什麼決定轉學?Kevin媽媽說,感覺孩子可能不適應公立學校的氛圍。轉學前,Kevin在學校的表現並不突出,討厭體育課,甚至會因為要上體育課想逃學。課堂上也很少主動發言,因為害怕說錯,回到家也不願意和家長分享學校裡發生的事。與老師溝通後,得到的反饋是,孩子太爭強好勝,不能接受失敗。

對於孩子的這些情緒和心理變化,Kevin媽媽覺得必須要有所調整,在她看來,孩子的身心健康永遠排在第一位,在此基礎上,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善良、溫暖、有擔當、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為什麼選擇朝陽凱文?Kevin媽媽說,在一次學校的宣講課上,她聽到校長說了這樣一句話:「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激發每個孩子的內驅力是教育的使命。培養孩子的幸福力,是孩子在遇到挫折、困惑、是非曲折時的光源和羅盤。」這句話與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完全一致。

事實證明,Kevin父母的選擇是有積極成效的。不到一學期,Kevin會回家主動分享學校發生的事情,對體育課從厭煩變成了喜歡。加入了校足球隊,短跑、遊泳等多種體育比賽項目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課堂上,積極發言,課下,即使在眾多家長、學生面前演講也自信滿滿。

什麼樣的教育可以讓一個孩子發生如此大的改變?

Kevin的好勝心在朝陽凱文很快也被老師發現了,家長會後,Kevin媽媽聽到了和在公立校時一樣的描述:害怕失敗,失敗了會哭、發脾氣……不一樣的是,老師和Kevin媽媽一起分析孩子這種性格形成的原因,詢問Kevin在家與父母的相處模式。

老師告訴Kevin媽媽在孩子遇到挫折時,大人若是總以高高在上的姿態來教育孩子,孩子內心便會多一些懼怕感,更加難以敞開心扉。

家長們可以和孩子一起玩遊戲,嘗試和孩子成為朋友,獲得信任,站在他們的立場想問題,平等溝通。

當孩子遇到挫折、失敗,他感受到老師、父母都依然接納他、鼓勵他時,孩子也會逐漸勇於接受失敗。

一年後,Kevin幾乎完全脫離了此前的敏感狀態。媽媽問他為什麼現在敢發言,不怕說錯了?他的回答是:「沒有什麼對錯,只是我的想法和別人不一樣而已。」

和Kevin類似,四年級時轉入朝陽凱文的George,入學時成績一般,也不太自信,但是他特別熱心,老師選他當了數學課代表,他自己製作班級名單,每天早上不僅幫老師收作業,還提醒老師和同學們誰沒交作業。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習積極主動,作業經常是正確率最高的,經過一年的學習,變得特別自信。

事實上,在朝陽凱文,從緊張膽小變得自信大膽的學生還有很多。這既與學校有一支專業的心理方向教師團隊有關,更重要的是與學校對學生的培養體系和評價體系密不可分。學校通過各種教與學平臺的搭建、或學術或素質競賽機會的提供,讓擁有不同長項與優勢的孩子都能夠站在屬於自己的舞臺上。

例如:

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志願者,可以通過自薦的方式申請成為午餐志願者。在午餐時間,他們穿著老師值日時穿的服裝,提醒低年級的同學,「請低聲講話,請不要浪費食物」等,提醒的同時也是約束自己給低年級同學做榜樣。參與管理的過程中逐漸鍛鍊了學生的自信心。

在中學部,6年級學術成績優異的孩子依然可以馳騁於冰場上;

高年級藝術班的孩子仍然可以獲得IGCSE數學幾乎滿分的成績。

在語言課上或顯靦腆的學生會在戲劇舞臺上大放異彩,用流利標準的英語、專業的肢體表現完成大段的英文獨白……

為了激發每個個體的潛能,朝陽凱文學校倡導個性化的差異應對教學。這些個性化的教學體現在學生的分組活動中,體現在教師給與的不同的任務中,體現在學校各種各樣的認可的獎狀中,體現在針對學生需求的各種支持課程中。

與傳統的教室桌椅排列方式不同,在朝陽凱文,教室的桌椅大都是3-5張拼在一起,視為一個小組,課堂上多以小組為單位,老師拋出問題,大家進行討論、發言。例如,在小學階段,除了課上討論,可能還會有課後討論,小組組員輪流擔任組長,組織大家討論,孩子的領導力便在這輪值當組長的過程中得到提升。

在中學部,老師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與探索精神,通過日常的溝通與互動,積極鼓勵學生主動發問與老師探討問題。在測評上則採用「形成性評估」策略,充分圍繞課程主題與教學目標設置不同的「項目」讓學生或獨立、或以小組合作形式完成。在此過程中,教師將針對學生表現進行形成性評價,綜合評估學生的在校及學術表現。

學校還通過創新德育,教育生活課程和優良的學院制文化,在日常潛移默化之中,為學生打造另一項重要的軟實力——幸福力。

學校每周按學部舉行晨會,除了由學部領導介紹本周的學習活動重要事項外,還會根據校歷的主題活動周設立各種學術、品德教育、藝術的分享,如:「心理健康周」、「防霸凌周」、「節約一粒米」、「安全知識我知道」、由學生主導的閱讀之星分享,表揚每周之星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通過推崇學院文化打造學生團隊協調能力,學校分為6個學院,虎鯨學院、蝴蝶學院、熊貓學院,獅子學院、海豚學院,老虎學院,每個學院的成員都包括來自各個年齡段和年級的學生。學校會組織學院的活動,如運動會、學院合唱比賽、數學口算大賽等等,學生平時在課堂上、班車上、戶外活動等的表現也都會給自己的學院積分。

這些個性化的支持使得每個孩子都在自己的節奏中獲得最棒的成長,更重要的是由此獲得的成就感帶來學習的內驅力。

什麼樣的教育奠定孩子一生的幸福和成長?答案是:品格教育。

穩定的優秀品格將會指引孩子們去勇敢面對不確定性和生活中的挑戰。

在朝陽凱文,除了數學、語文、英文等傳統的核心科目外,所有小學生每周還將參加19節的特色課程,包括:舞蹈、戲劇、運動、視覺藝術、體育和科學/科創課程等。創造力、自信心和領導力都會在這些課程中得到鍛鍊和提升。

學生既要學會贏,也要學會輸;

學會去領導,也學會被領導;

學會超越自己的極限,也學會做團隊的一員;

學會什麼時候去奮爭,也學會什麼時候去承認失敗;

現如今,「雞娃」幾乎成為教育焦慮的代名詞,如何化解焦慮成為擺在家長面前的一道難題。在朝陽凱文學校校長徐濤看來,教育是全社會需要擔負的責任,家長的焦慮並不是家長單獨創設和集體投入的,需要政府、社會、輿論,乃至每個家庭都去審視「雞娃」現象背後的教育問題,做出積極的改變。

「連貫一致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配合是支持孩子成長的最佳路徑。」 朝陽凱文徐濤校長認為,面對家長的焦慮,如何化解,如何使得家校教育的方向達成一致,需要家庭、學校和孩子的共同參與和努力。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朝陽凱文還為家長提供系列以幸福課為主題的家庭教育系列分享,為家長陪伴孩子提供實用、有效、基於孩子發展需要的教育策略,鼓勵每個家長成為成長型家長。「當家長的帶娃焦慮轉為科學帶娃時,焦慮也將慢慢消失。」徐校長說。

朝陽凱文的教學樓內,蓑羽鶴圖騰尤為醒目。蓑羽鶴是世界上體型最小的鶴,卻能飛躍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徐校長說,我們希望凱文學子可以像蓑羽鶴一樣具備自由、勇氣與高度的精神,成為有韌性的、獨立的人。

免責聲明:本文為商家特約發布,產品及售後服務為商家提供

相關焦點

  • 北大精神科醫生: 你們用焦慮「雞」出來的娃, 最後都送到我這裡了
    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院的話,一定會被診療抑鬱症,但是問題是所有的藥物都無效。來看下「空心病」的主要表現,它不能算是一個非常嚴格的診斷標準,但卻是我過去三四年間通過接觸這樣一些同學,不斷總結出來的共同特點,他們往往是非常優秀的孩子,或者說是人們眼中的「好孩子」。
  • 北大精神科醫生: 你們用焦慮雞出來的娃, 最後都送到我這裡了
    我們經常會說這樣一句話,如果孩子出了問題,大概家庭和老師都有問題,孩子本身是不會有問題的。「空心病」是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也許我可以把它姑且稱為「價值觀缺陷所致心理障礙。」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院的話,一定會被診療抑鬱症,但是問題是所有的藥物都無效。
  • 學習角|北大精神科醫生: 你們用焦慮雞出來的娃,最後都送到我這裡了
    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院的話,一定會被診療抑鬱症,但是問題是所有的藥物都無效。來看下「空心病」的主要表現,它不能算是一個非常嚴格的診斷標準,但卻是我過去三四年間通過接觸這樣一些同學,不斷總結出來的共同特點,他們往往是非常優秀的孩子,或者說是人們眼中的「好孩子」。它會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
  • 北大精神科醫生:你們用焦慮養出來的娃,最後都送到我這裡了
    他是一個有自殺傾向的學生,所以我趕緊回復。我問他這是什麼水,他告訴我是氰化鉀,十秒鐘致命。這是我開展過的最長距離的危機幹預,當然這個孩子救回來了,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學生。今年5月,有一天我正在上晚課,一個校外的心理諮詢師打來電話,說有個來訪者是學生,現在好像在宿舍服毒自殺。
  • 北大精神科醫生:你們用焦慮雞出來的娃,最後都送到我這裡了
    有的孩子,甚至用極端殘忍的手段,傷害自己的生命,親手毀掉自己的父母的幸福。 都說「孩子的成長大於成功」,養育孩子,我們不光要注重孩子的成績、分數、個人發展,更要多多關注孩子的內心。今天這篇文章,是北京大學副教授徐凱文寫的。我覺得很有啟發,希望也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 家長孩子都喊累,大家是否應該反思,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教育不焦慮,能做到嗎?本周,我們連續寫的三篇文章:《為什麼大家都在批判職場996,卻對孩子們6117熟視無睹?》《北大教授:如果教育陷入全面競爭,孩子會過早「夭折」》《北大精神科醫生:家長用焦慮「雞」出來的娃,最後都送到我這裡了》主題都基本類似,就是現在的孩子們學習太累了,家長們不要過度焦慮,要給孩子留有成長的時間和空間。
  • 父母用焦慮養出來的孩子,最後都送到我這裡了
    最後,在我們的幫助下爸爸終於出來了。爸爸臉紅了,笑著說:「我……我真該去減減肥了。」  接著我們又看到一個不像滑梯那樣光滑的窄小上坡,它非常陡峭,上面有一些凸出來大小不一的`石頭,便於人們攀巖,媽媽告訴我那就是磨練石。我和另外兩個小朋友決定上去探險,可爸爸嚇唬我們說:「這裡很危險,如果摔下去會變成肉餅的,我們還是繞著走吧」。可是我們覺得沒有那麼可怕,非要往上爬。
  • 一位精神科醫生在北大分析:厭學、抑鬱是什麼毀掉我們的孩子
    文/老K寫這篇文章是之前看了北大徐凱文的一則演講有感而發,相信很多心理諮詢師應該都知道徐凱文這個人,他年紀不大就已經成為北大的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同時也是一位精神科醫生。30.4%北大新生厭惡學習引發的思考徐凱文老師在高校工作,是一位精神科醫生同時高校做心理諮詢服務(自殺危機幹預與常規心理諮詢)。
  • 一位精神科醫生在北大分析:厭學、抑鬱是什麼毀掉我們的孩子
    徐凱文的一則演講有感而發,相信很多心理諮詢師應該都知道徐凱文這個人,他年紀不大就已經成為北大的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同時也是一位精神科醫生。根據統計大概有超過30%的北大新生出現厭學情況,要說能考上北大的學生應該都是全國各地十分優秀的孩子了,可為何如此多孩子出現厭學的情況呢?
  • 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厭學、自殺、抑鬱是什麼毀了我們的孩子?
    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院的話,一定會被診療抑鬱症,但是問題是所有的藥物都無效。來看下「空心病」的主要表現,它不能算是一個非常嚴格的診斷標準,但卻是我過去三四年間通過接觸這樣一些同學,不斷總結出來的共同特點,他們往往是非常優秀的孩子,或者說是人們眼中的「好孩子」。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厭學自殺抑鬱是什麼毀掉了我們的孩子?
    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院的話,一定會被診療抑鬱症,但是問題是所有的藥物都無效。來看下「空心病」的主要表現,它不能算是一個非常嚴格的診斷標準,但卻是我過去三四年間通過接觸這樣一些同學,不斷總結出來的共同特點,他們往往是非常優秀的孩子,或者說是人們眼中的「好孩子」。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厭學、自殺、抑鬱…是什麼毀掉了我們的孩子?
    作為精神科醫生,我們有個拿手的殺手鐧,就是任何抑鬱症患者如果用電抽搐治療,他都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但是電抽搐治療對空心病都沒用。我們來看看現在中國的情況。我用了一個焦慮經濟學的詞。我確實覺得能夠讓人去花錢,去盲目花錢的方式會把人搞焦慮,搞崩潰,搞恐懼,這大概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特徵。我們看一下中國人精神障礙的患病率。
  • 那些 沒被「雞」過的娃,如今怎樣了?
    三四線城市中學「雞」,二線小學「雞」 ,北上廣深幼兒園「雞」。全名「雞」娃下,搞得每個家長都無比焦慮,也搞得孩子們壓力山大。 原本是一小戳城市中產父母「雞」娃,但網際網路和新媒體將這種焦慮感無限放大,「傳染」和「下沉」到更多家長群體。 全民「雞」娃時代,讓人產生一種錯覺,仿佛每一個家長都在「雞」娃。你不「雞」,就是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
    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院的話,一定會被診療抑鬱症,但問題是所有的藥物都無效。來看下「空心病」的主要表現,它不能算是一個非常嚴格的診斷標準,但卻是我過去三四年間通過接觸這樣一些同學,不斷總結出來的共同特點,他們往往是非常優秀的孩子,或者說是人們眼中的「好孩子」。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厭學、自殺、抑鬱…是什麼毀掉了我們的...
    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院的話,一定會被診療抑鬱症,但是問題是所有的藥物都無效。 來看下「空心病」的主要表現,它不能算是一個非常嚴格的診斷標準,但卻是我過去三四年間通過接觸這樣一些同學,不斷總結出來的共同特點。
  • 你雞娃,我雞娃,我們一起考清華
    ,但理解雞娃的處境,也無力改變雞娃的現狀。你說,要讓孩子的快樂,他說,「你們都去快樂教育吧,我只想讓娃上北大」。這種情況下,真正的擔憂不在於考試系統變成一個篩選淘汰機制,而在於它的愈發膨脹,堅固,唯一。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厭學、自殺、抑鬱…
    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院的話,一定會被診療抑鬱症,但是問題是所有的藥物都無效。來看下「空心病」的主要表現,它不能算是一個非常嚴格的診斷標準,但卻是我過去三四年間通過接觸這樣一些同學,不斷總結出來的共同特點,他們往往是非常優秀的孩子,或者說是人們眼中的「好孩子」。
  • 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從小優秀的孩子,卻在這點上栽了跟頭
    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院的話,一定會被診療抑鬱症,但是問題是所有的藥物都無效。來看下「空心病」的主要表現,它不能算是一個非常嚴格的診斷標準,但卻是我過去三四年間通過接觸這樣一些同學,不斷總結出來的共同特點,他們往往是非常優秀的孩子,或者說是人們眼中的「好孩子」。
  • 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卻在這點上栽了跟頭
    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院的話,一定會被診療抑鬱症,但是問題是所有的藥物都無效。來看下「空心病」的主要表現,它不能算是一個非常嚴格的診斷標準,但卻是我過去三四年間通過接觸這樣一些同學,不斷總結出來的共同特點,他們往往是非常優秀的孩子,或者說是人們眼中的「好孩子」。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觀察:厭學、自殺、抑鬱…什麼毀了我們的孩子?
    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院的話,一定會被診療抑鬱症,但是問題是所有的藥物都無效。來看下「空心病」的主要表現,它不能算是一個非常嚴格的診斷標準,但卻是我過去三四年間通過接觸這樣一些同學,不斷總結出來的共同特點,他們往往是非常優秀的孩子,或者說是人們眼中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