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感應指能將某些訊息透過普通感官之外的途徑傳給另一個人。
一,心靈感應者一方能否控制另一方的人體運動?
我們知道人的大腦可以控制自己身體的運動行為。
心靈感應貌似腦與腦的對接,那麼,通過心靈感應能否影響到他人的運動行為?
舉例:甲乙兩人有心靈感應,他們相互之間可以感應到對方的意識活動,那麼,他們之間能否通過心靈感應控制對方的行為?
原理探秘:心靈感應現象屬於大腦認知、感知信息交流的感應?還是大腦功能機制的糾纏?
人的大腦功能包括:視覺系統、聽覺系統、運動系統等。視覺、聽覺等形成的圖像、聲音構成人的意識認知體驗,運動系統控制人體運動。小腦通過它與大腦、腦幹和脊髓之間豐富的傳入和傳出聯繫,參與軀體平衡和肌肉張力(肌緊張)的調節,以及隨意運動的協調。總之,人的意識和運動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繫。
做夢的特點:做夢時大腦運動功能被抑制,情感、認知功能未被抑制,從而產生的夢境體驗。做夢時大腦有意識情景,但是,身體不隨之運動。
那麼,心靈感應能否影響人體運動?
現代醫學證明,大腦的生理活動會都伴有生物電的激發,俗稱腦電波。
推理1,如果心靈感應造成雙方的行為影響,即行為的控制。那麼,心靈感應屬於大腦整體功能的糾纏現象。
舉例:甲乙存在心靈感應,甲的一切思維活動在大腦中對應一個腦電波圖像,因為心靈感應,乙大腦中會發生同樣的腦電波現象。當甲用意念控制自己運動時,乙的行為應該也被控制,乙發生同甲一樣的運動行為。
2,如果心靈感應屬於認知感應,信息交流。心靈感應不影響運動行為。
如果是這樣!那麼,心靈感應屬於大腦意識、感知區域的感應現象,心靈感應不伴有腦電波的發生。
3,量子糾纏與心靈感應是否存在關聯?
相互糾纏的量子,「行為」是相互影響的,即當一個量子狀態被改變,另一個瞬間也產生擾動。
如果心靈感應也屬於量子糾纏現象,那麼,感應者雙方行為必然存在糾纏。一方可以通過意識控制另一方的行為!
二、心靈感應屬於信息的傳遞還是情感的溝通?
首先,要區分「信息」和情感的區別。
信息指人腦意識中排除「感覺」、「情感」之外的各種意識情景總和。感知指綜合情感、認知的一切意識體驗。「信息」本身是沒有感覺的。比如人工智慧機器人,它沒有情感體驗。感知包括信息及對信息的感觸。
心靈感應傳遞的是信息?還是感知的溝通?
1,如果心靈感應傳遞的是信息。
甲乙有心靈感應,甲只能感應到乙的思想意識,然而,無法體會到乙的情感。
注:信息本身是不攜帶情感的,大腦通過解讀信息自身產生情感。
比如,一則新聞故事本身是沒有情感的,當人去讀取這個新聞自己會產生某種情緒。再者,不同人讀同則新聞也會因人不同產生不同情緒。
情感是高等生命獨有的,信息普遍存在。感覺與人類意識的產生有極大關聯。
2,心靈感應屬於感知的溝通。
如果這樣,那麼,心靈感應雙方必然是共知同感。任何一方的感知體驗可以完全映射給另一個。
如果,心靈感應傳遞的是信息。那麼,這種現象的機制應該完全屬於物理。如果心靈感應屬於感知的溝通。那麼,這個現象必然與人類意識有關。
三、心靈感應能否影響雙方大腦結構功能的改變?
現實中,每個人隨著學習以及對環境的認識,我們的認知不斷的變化,同時,我們的大腦結構也在不斷的發生改變。
然而,心靈感應者雙方的認知是不同的,如果讓他們長期處於感應狀態,他們各自的認知是否會受到對方的影響而發生改變?他們的大腦結構是都也會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
舉例:甲乙存在心靈感應,讓甲每天堅持學習,而讓乙通過心靈感應去感知甲,但是,乙自己不主動學習。經過一段時間,甲學到了知識,這些知識在甲大腦中儲存記憶(大腦建立新的神經元連結)。那麼,乙是否也能學到這些知識,這些知識能否在乙的大腦中儲存記憶?(大腦結構是否發生改變)
1,假設心靈感應可以影響大腦的結構功能,那麼,心靈感應過程伴隨著大腦物質性的變化。
比如,我們的認知過程伴隨大腦結構的改變。心靈感應與這個過程類似,心靈感應獲得對方的思想也會帶來自己大腦結構的改變。
如果這樣,通過心靈感應方式,可以在不知覺狀態下,由一個人改變另一個人的大腦功能和結構。雖然,他不知覺,但是,他的大腦功能結構在隨著另一個人的認知發生著微小的改變。
2,心靈感應不影響到大腦結構功能的改變。
心靈感應就像一段情景影像,大腦只是在播放這段影像,影像對放映設備不產生任何影響。
如果是這樣,人類大腦是如何產生意識的?意識與大腦的關係就像「影像信息」與「播放設備」。那麼,意識貌似傳說中的靈魂,而身體大腦只是靈魂寄居的場所。
四、心靈感應如何建立?或者心靈感應何時才會發生?
1,心靈感應是一直存在的,不存在特殊感應和消失過程。
比如,雙胞胎甲乙,他們自從出生開始就存在心靈感應,而且一生中這種感應從未消失。
那麼,心靈感應與人的一切認知、意識、情感活動無關,它是在某種特殊情況下建立的感應。
2,心靈感應只會在某種情感狀態、某種場合,或者某個環境下才產生。當離開這種特殊情況後,它會消失。
那麼,心靈感應與人的認知、意識、情感有關。通過探索心靈感應產生和消失規律可以探尋它的產生原理和機制。
五、心靈感應與活體生命的關係?(心靈感應是否通向另一個維度)
心靈感應是都只發生的活人與活人之間?還是活人與已故親人之間?或者,通過心靈感應可以溝通另一個「世界的靈識」?
舉例:甲乙兩人有心靈感應,假設在他們活著時這種感應一直存在。如果,甲死了,乙還活著,那麼,乙是否還能感應到甲?
1,如果可以。那麼,心靈感應揭示的是「靈魂」溝通。每個人都有「靈魂」,心靈感應只是這種「靈性」的交流方式。縱使,人死了,這種感應還是存在的,感應者同樣能體會到另一個的存在。如果這樣,那麼,宇宙必然存在其它維度空間,如佛說世界、基督上帝等。人類可以通過這種「心靈感應」與之建立溝通。
2,如果不可以。那麼,心靈感應應該與人的大腦和身體存在密切不可分的關係。一旦大腦功能結構損毀,感應就會消失。心靈感應必須建立在像大腦這種「設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