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錢學森老師,與華羅庚創辦數學競賽,臨終前的舉動讓國人淚目

2020-12-17 鳶飛九天

近些年,中國現代數學雖然算不上世界一流,但是,人們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中國數學的崛起,中國正在朝著數學大國和強國邁進,一大批頂級數學科研人才,正在世界數學界閃耀星光。中國現代數學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當然與那些默默無聞的數學教育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例如,率先將數學邏輯、數學基礎引入中國,為中國的數學教育和普及奉獻一生才智與心血的偉大數學教育家傅孫先生。

傅種孫

孫出生於光緒二十四年,江西高安人。他的父親傅元弼是清朝末年的一名秀才,曾教兒子讀古書。在傅種孫12歲那年,父親作為家中唯一的經濟支柱突然病逝,讓這個清貧的家庭生活愈發艱難。在父親臨終之前,他留下這樣的遺囑:「不要使種孫輟學,他大可造就」。為了達成父親彌留之際的這個心願,傅種孫的母親陳氏,以養蠶、紡織、刺繡為生,無論家中多麼貧困,從來都沒有過讓兒子輟學的念頭。從小聰慧刻苦,思維敏捷的傅種孫,自然也不敢辜負父母的一片心血。

傅種孫教育文選

他上中學時,數學成績最為突出,尤其是喜歡做幾何題,老師出的題目,課外書上的題目竟然都難以滿足他的數學習題練習量。至今,在傅種孫所就讀過的南昌二中,仍然保留著他寫過的數學論文。1916年,從高中畢業本應該繼續入高校深造的傅種孫,家中實在拿不出學費供他繼續念書。就在此時,恰逢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在南昌免費招生,就讀這所高校的學生僅不收學費,還能為他們提供免費的衣食。傅種孫倉促之中報考了北京師範的數理部,憑著優異成績被錄取以後,母親為他借了一筆路費,這才讓他能夠前往北京念書。

錢學森

在北師範讀書的日子裡,傅種孫擔任該的數理學會會長,並主持由數理會所主編的《數理雜誌》。這本數學雜誌,可是中國最早的數學專刊,傅種孫也是這本數學雜誌的創始人之一。每期出版的《數理雜誌》上,都能夠看到付正松所發表的論文或者是國外譯文。1920年,傅種孫以優異的成績從北京高畢業,在母校附中擔任教師。

第2年,傅種孫被北高師範數理部聘請為講師,在職期間,他又考取了自己母的數學研究科。抗日戰爭爆發前夕,他還兼任過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北京大學、輔仁大學等多所學院的數學教授。自傅種孫先生從母校畢業以來,直到他1962年病逝,熱愛數學教育事業的他,用自己40多年的人生嘔心瀝血地培養數學人才,他的學生之中,有不少人是全國知名的優秀學者。

北師大

這其中,就包括1923年至1929年就讀於師大附中的錢學森。錢學森曾多次談起傅種孫先生上課時的情景,還有帶給自己的收穫。他說,傅老師在教授幾何的時候,所使用的課本是自己編寫的幾何講義,由於他自幼跟隨父親學習過古文,所以,他在上課的時候還會用古文腔調給他們念講義,這讓先生的課堂十分活躍有趣。

除此之外,傅種孫先生在講課的時候一直秉持「少而精」的授課方法與做題方法。他告訴學生做數學題時,哪怕只做一道題,卻用了高超的解題方法,在他這裡就能夠拿到100分;如果同類型的數學題做了三道,雖然答案都是對的,但是解題方法單一,毫無新意,那麼他給這樣的學生只給90分。錢學森說,正是由於聽了傅老師上幾何課,他才懂得了嚴謹科學和數學獨立思考的意義,這讓他在接下來的科學研究中受用終身。

傅種孫故居

桃李滿天下的傅種孫,在幫助學生建立數學獨立思考思維的同時,他上課時的教學方法也讓學生終身難忘。其他的學生回憶傅種孫先生備課、授課時的情景,至今都記憶猶新。傅種孫經常會備課至深夜,甚至通宵達旦。即便是已經上過多次的熟課,在下一次上課之前,先生仍然會一絲不苟地重新備課。很多人不理解傅種孫先生的做法,但是,凡是上過他課的人,都知道傅種孫準備課的時候並不只是按照教材內容去寫教案,他會融入自己的教學方法,研究上課所使用的語言,以及板書的書寫方式等。

在北京師範大學,曾經旁聽過傅種孫課的人,都認為傅種孫的板書可以作為教師教學的楷模;有些人會在下次前來聽課的時候帶來照相機,拍下傅種孫先生的板書,帶回去細細揣摩先生的教學方法。與傅種孫有關的學校趣聞非常多,他曾經給因病住院醫藥費無著落的學生募捐資金,為經濟困難的貧困生尋找筆墨工作,幫助他們賺取學費、補助生活。傅種孫對學生的關心不僅僅是教學上的關心,他還為學生帶去了心靈上的慰藉。

《初級混合數學》課本

傅種孫為國家培養數學人才以外,他對於中國數學教育事業的推進,也有著功不可沒的成績。為了完善高校的數學教育歷程,傅種孫和他的同事一起進行了數學課程的改革實驗,他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將算術、代數、幾何、三角等諸多數學內容混合編寫,又根據上課的經驗進行反覆修改,最終共6冊的《初級混合數學》這套教材被多所學校選用,對於當時的初級數學課本而言,這是一次質的飛躍。

熱愛數學教育的傅種孫先生,與華羅庚教授一起舉辦過中國第一屆數學競賽,他還參加過中學生數學小組座談會,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啟發孩子們對於數學的興趣。1962年,傅種孫突發疾病逝世,他逝世以後,家屬根據他的遺願,將先生的畢生藏書全部捐給了北京師大的圖書館,這位將一生都獻身給中國數學的偉大數學教育家,值得後人永遠緬懷。

北師大

其實,想到傅種孫先生,也與由中小學生數學教育所致。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更加傾向於外語、文藝類課程的學習,作為所有理工科基礎的數學,被大多數孩子視為無趣且煩躁的一門課程。在孩子們眼中,枯燥無味的數學題不會為他們帶來快樂,反而會浪費他們享受動畫片、音樂、美術的時間。對此,許多家長也頗感無奈,但是,想必各位成年人都知道,數學對於一個國家,對於一個民族的重要性,往大了說,數學是一切科學之母,往小了說,作為最為重要的主課之一,數學成績也幾乎可以決定了一個學生今後學習生涯。

數學三書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這一套《給孩子的數學三書》,就是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最佳課外書籍。與傅種孫同為中國教育大師劉薰宇先生,作為橫跨民國與新中國兩個時期的教育家,他將數學與文學相結合起來,利用風趣幽默的數學題目,帶領孩子體驗一個完全不同的數學世界。

數學三書

為了便於孩子觀察和思索數學問題,這三冊書籍中的數學題都來自於日常生活,還有有中國著名的趣味故事。充滿趣味又不失嚴肅的數學解題方法,將會帶領孩子進入一個全新的數學世界。學習數學需要新思路,這樣才能愛數學,並且取得數學好成績。希望這一套《給孩子的數學三書》,可以幫助家長解決孩子不愛數學的煩惱,讓孩子真正的喜歡上數學。

相關焦點

  • 李尚志回憶文章:華羅庚怎樣建設師資隊伍
    中科大為什麼在1958年創辦之始就有頂尖水平?重要優勢是一開始就有華羅庚錢學森郭永懷這樣一批頂尖的科學泰鬥親自給學生上課。         我1965年高中畢業考大學之所以報中科大,就是因為看見科大招生廣告上華羅庚給一年級本科生上課的照片。我在念高中的時候讀過華羅庚吳文俊等人為中學生數學競賽寫的小冊子。
  • 錢學森、華羅庚、李四光的入黨經歷
    大家在會上都發了言,既肯定錢學森的進步,又坦率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見。錢學森認真聽取大家的意見並作了詳細記錄。4月19日,他又向黨組織寫了長達8頁紙的思想匯報材料,進一步談了他對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的認識和自己的不足。鑑於他真誠的態度和對黨的深厚感情,組織上決定吸收他入黨。9月24日,錢學森正式填寫《入黨申請書》。10月16日,力學所支部大會討論錢學森入黨的問題,所有黨員一致同意錢學森的入黨請求。
  • 全國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親臨考場
    1978年5月21日,教育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舉辦的全國中學數學競賽在北京、上海、天津、安徽、廣東、遼寧、四川、陝西八省市同時舉行。高明義 攝參加競賽的,年齡最大的十九歲,最小的十四歲,多數是高中生,也有少數初中學生。
  • 華羅庚與中國計算數學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前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是顧毓琇在上海交通大學教微積分時的學生(1946 年),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是他在清華大學時的學生。不僅很多國人這樣認為,甚至不少外國人也對此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在訪問蘇聯的路上,曾有同行的印度人向華羅庚表示祝賀23 。但華羅庚深知,這只是一個表象。果然,在結束訪問蘇聯後不久,國民黨軍隊即向中原解放區發動了進攻,內戰全面爆發了。可以想見,華羅庚是帶著複雜的心情赴美訪問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應用數學取得了空前發展。
  • 華羅庚的數學成就,離不開老師的讚美與鼓勵
    華羅庚在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成功被列為了,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可是,如此成功的數學家在兒時卻並不熱愛數學。只因小學老師的一句話,華羅庚才走上了數學之路。
  • 他是北大的數學天才,競賽獲獎無數,如今是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作為數學系的知名人物,他被北大學子稱為「惲神」。出生於1982年的他,簡直是是個數學天才。惲之瑋開始對數學產生興趣是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在數學老師的引導下,他仿佛找到了數學的神奇之處。當別的小朋友都在玩耍的時候,惲之瑋就沉浸在數學神奇的海洋中,據說他在小學就已經自學了中學的數學知識。
  • 一代數學大師華羅庚去世21年後魂歸故裡(圖)
    11月12日,在華羅庚紀念館新館,華羅庚長子華俊東安放父親的骨灰。當日,華羅庚夫婦骨灰遷葬儀式在華羅庚的家鄉江蘇金壇舉行。  1985年6月12日,華羅庚教授應邀在日本東京大學作題為《理論數學及其應用》的學術報告。
  • 「中國現代數學之父」、「數學之神」、「中國愛因斯坦」—華羅庚
    華羅庚先生的成就廣為人知,其斐然成績早為世人所推崇。他是中國數學領域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他為中國數學的發展作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被譽為「中國現代數學之父」、「中國數學之神」。這位數學天才成長路上,有幾個伯樂起到了重要作用,初中時期王維克老師發現其數學才能,並盡力予以培養;1930年年僅20歲的華羅庚因一篇論文轟動數學界,引起了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中國近代數學的先驅熊慶來先生的賞識青睞,打破常規,讓華羅庚進入清華大學,並連續破格提升直至教授;1935年,美國數學家、控制論的創始人諾伯特·維納訪問中國,他注意到華羅庚的潛質,向當時英國聲名顯赫的著名數學家哈代極力推薦
  • 華羅庚功成名就,公開場合總要提起一個人:沒有他,就沒有華羅庚
    1921年2月,28歲學成歸來的熊慶來回到了中國,先到家鄉,並寫了一首詩: 人群迎我集村邊, 喜溯歡聲趨向前。 兩弟身高不復識, 親兒初見緊相牽!此後,熊慶來把一生獻給了中國數學的教育和研究事業。他先後創辦了南京東南大學數學系、西北大學數學系、北京大學數學系、清華大學數學系等,在抗戰時是雲南大學校長。發現和培養了數學家許寶騄、陳省身,物理學家嚴濟慈、錢三強,力學家錢偉長等著名的學者,而他最得意的弟子當屬華羅庚。
  • 如何才能夠成為數學大家?從華羅庚到谷超豪,數學才子的逆襲之路
    華羅庚出生於1910年的江蘇金壇,少年時代的他,由於平日裡行徑怪異,木訥寡言,因此鄉裡人送他一個「羅呆子」的稱號,當時所有人都覺得這個孩子將來絕對不會有出息。1922年,華羅庚小學畢業以後,進入了初中讀書,在他數學老師的引導下,這個動作遲緩、沉默怪異的少年,對數學產生極大的興趣,並表現出超乎於常人的天賦。
  • 華羅庚:他只有初中文憑,23歲成清華老師,最後成為現代數學之父
    進入初中後,華羅庚在數學上的天賦開始顯露出來,幸運的是,華羅庚遇到了自己的"伯樂"——他的班主任王維克。王維克也是他的數學老師,發現了他在數學上的初露頭角,便不遺餘力的培養他,這對華羅庚以後的數學研究影響非常大。時光如梭,初中三年很快就過去了,畢業後,華羅庚本就讀於上海中華職業學校,但是家庭實在負擔不起學費,沒多久就退學了,回到家幫父親打理雜貨鋪。
  • 數學泰鬥華羅庚:僅初中文憑卻勤勉半生,去世前6小時仍在演講
    華羅庚的成長經歷華羅庚就是這樣的奇葩人才,他的文憑不過是初中,但是他的成就卻是很多教授們都望塵莫及的。華羅庚在數學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他致力於數學研究工作,一直到了去世的當天,還活躍在數學的講臺上。慧眼識珠的還有華羅庚的數學老師,他發現華羅庚數學成績不好,但是算術能力驚人,這位老師名字叫王維克,他精心培養著這個天才,成為華羅庚人生第一位伯樂。隨著家境的日漸困難,華羅庚的教育成為了問題。因為上不起高中,華羅庚就去了職業學校,後來連職業學校也讀不起,就輟學回家看店了。
  • 華羅庚傳
    華羅庚深懷感激之情地談到自己的數學老師:「月波老師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是他引導和培養了我對數學的興趣,是他為我在初中三年打好了數學基礎,使我以後得以自學數學,並成為我一生為之追求和奮鬥的目標。」    在金壇初中,真正賞識華羅庚的是王維克。
  • 華羅庚:善於利用零星時間的人,才會做出更大的成績來
    許多老師對他印象不好。人們常常在背後議論:"華勞翔家族的"羅頓"長大後就沒有前途了。俗話說人生要有貴人相助就有可能發生改變,初中二年級的他就遇到了改變他人生的人——他的初中數學老師王偉。華羅庚上初二的時候,看到自己的書被塗改,王偉非常生氣。然而,當他仔細看的時候,他知道這個學生總是善於解決問題。
  • 數學之父華羅庚:僅初中文憑成數學巨匠,去世前仍在講臺激情演講
    他開創了中國數學學派,推動了中國數學的發展,培養了大批的優秀數學人才。此人就是中國現代數學之父——華羅庚。此時的他儘管數學成績很差,卻又十分喜歡算術,在家幫父母看點的時候,他還會因為算術的問題常常忘了給人做生意,以至於華父常常氣得想打他。華羅庚的數學成績雖然不好,卻並沒有掩蓋他擅長算術的亮點。出神入化的算術能力最終被他的數學老師王維克發現了。
  • 華羅庚:中國現代數學之父,人民數學家
    1925年,華羅庚初中畢業後,因家境貧寒,無力進入高中學習,只好到黃炎培在上海創辦的中華職業學校學習會計,為的是能謀個會計之類的職業養家餬口。不到一年,由於生活費用昂貴,華羅庚被迫中途輟學,回到金壇幫助父親料理雜貨鋪。
  • 華羅庚:數學巨匠,僅初中文憑卻勤勉半生,去世前6小時仍在演講
    我國一直都被稱為是世界上數學最好的國家,這其實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我國近代以來就出過不少著名的數學家,其中的華羅庚堪稱是中國的愛因斯坦,他也被稱為是"中國現代數學之父",其理論成果大大推動了中國數學水平的發展,而且還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數學人才,可以說是成就斐然。
  • 華羅庚:僅初中文憑,勤勉半生終成數學巨匠,去世前6小時仍演講
    他想要學習日本在運用數學解決經濟問題的優秀經驗,想要讓我國的應用數學和經濟的發展更上一層樓,為了這個目標,即使身體不適,他也願意前去。而在演講的前一天晚上,華羅庚一個勁地翻閱數學著作,興奮的難以入睡。而在那天晚上,他還做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舉動——他竟然把自己在回國以後的的工作總結了一遍。
  • 華羅庚先生的數學教育思想
    作者 | 張奠宙來源 | 《數學教學》2010年11期我雖然從學生時代起就多次見過華羅庚先生,但並無機會當面聆聽他的談話。這裡提到的華先生的數學教育思想,都已經公開發表。這些耳熟能詳的名言,已經深刻刻印在中國數學教育的歷史上。我只是千千萬萬受益者中的普通一員。20世紀中國數學教育深受兩位數學大家的影響。一位是蘇步青先生,他親臨中小學第一線,主編教材,為中學數學教師授課,設立蘇步青數學教育獎,嘉惠後人。
  • 華羅庚先生的數學教育思想
    我雖然從學生時代起就多次見過華羅庚先生,但並無機會當面聆聽他的談話。這裡提到的華先生的數學教育思想,都已經公開發表。這些耳熟能詳的名言,已經深刻刻印在中國數學教育的歷史上。我只是千千萬萬受益者中的普通一員。20世紀中國數學教育深受兩位數學大家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