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用「黃金寶地」換溼地 給綠色發展留空間——廣西北海生態保護掃描
水清岸綠灘淨灣美島麗物豐人和——這是我的家鄉北海!
嚴禁「高汙染高能耗」項目上馬、用市區「黃金寶地」打造溼地公園、嚴控「兩高」守護碧海藍天……近年來,濱海城市廣西北海堅持「生態優勢金不換」理念,守住綠色發展底線,因地制宜走「生態立市」新路,實現山更綠、海更藍、空氣更清新。
7平方公裡黃金寶地打造「城市綠肺」
萬成仁:北海市大力治水,馮家江項目計劃投資25億元(拍攝 徐陽 剪輯 梁媛媛)
5月的北海春光明媚、海天一色,成群的水鳥翱翔藍天。馮家江流域兩岸,溼地公園建設正緊鑼密鼓地展開。
鳥瞰馮家江紅樹林 記者許振國攝
馮家江流域位於北海未來的核心走廊,是名副其實的「黃金寶地」,經濟開發價值巨大。為了還生態於民,北海市委、市政府決定將其規劃為升級版的溼地公園,對這一區域進行全面環境整治,項目列入2018年北海市為民辦實事的頭號工程。
馮家江紅樹林 記者許振國攝
治理馮家江流域,包括控源截汙、內源治理、再生水廠、海綿城市等工程,通過淨化水環境帶動周邊環境發展。記者從項目規劃方案中了解到,未來流域內將建造一個涵蓋觀鳥林、休閒長廊、水面等景觀在內的約7平方公裡濱海溼地公園。
馮家江溼地公園效果圖
「從河流到海洋,從淡水到海水,景觀立體多樣,這是非常罕見的大型生態整治工程項目。」負責項目開發運營的北京排水集團北海公司董事長萬成仁說,他們會對50多個排汙口進行全部封閉,統一經再生水廠進行處理,整個工程建成後,水質將從劣五級達到三類,真正清澈見底。
北海市生態環境保護站副站長孫雄宇說,只有還生態於民,給城市留下更多綠色空間,才能增強群眾生態建設方面的獲得感。
嚴控「兩高」 守護碧海藍天
近年來,北海相繼推行多項「生態立市」行動,出臺產業準入負面清單,明確禁止開發高汙染、高能耗項目,促進綠色低碳發展。
前些年,不少石英砂加工企業、舊輪胎加工廠、粗加工型玻璃廠等外地企業看中北海的沙石、港口等資源優勢,希望進駐北海,但都被拒之門外。當地自2009年起就嚴禁「兩高」項目進入,從源頭控制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
曾有一家外資造船廠提出在北海投資設廠,當地考慮到此類企業對環境的壓力而婉拒。北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科科長鄧明富說:「對環境傷害較大的企業,稅收再高也不能落戶。」
潿洲島月亮灣景區 記者許振國 攝
進入「十二五」以來,北海經濟快速發展,增速一直位居廣西前列,產業為城市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增量,同時也帶來了能源消耗和汙染物增量。但由於在重點領域和重點企業推進紮實的節能工作,近兩年來北海累計實現全社會單位GDP能耗下降了4.07%。
潿洲島鳥瞰圖
位於北海市區50多公裡外的潿洲島,一年四季遊人如織,但海島和近岸海洋環境並沒有因此受到大的影響。潿洲島旅遊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林德光說,為了保護環境,整個島上沒有向海的排汙口和垃圾處理站,當地在島內建設了汙水處理廠,專門購置兩條垃圾清運船,每周定期將島上的垃圾運回北海市內統一處理。
北海冠頭嶺鳥瞰圖毛家平 攝
北海市委書記王乃學說,優異的生態資源稟賦,是不斷釋放「海」的潛力、打造向海經濟、譜寫海上絲路新篇章的前提和基礎,守住紅線才能守護好這片碧海藍天。
生態就是生命 也是發展機遇
紅樹林景區 記者許振國 攝
北海劃出紅線保護島嶼、溼地、紅樹林、海灣、湖泊,明確規定距海岸300米範圍內嚴禁新建非公益性永久建築,嚴禁填海、圈佔沙灘和紅樹林,堅決打好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戰役。2017年以來,北海市環境空氣品質指數AQI優良率達95.6%,穩居全國前列;地表水環境質量基本達到三類標準,城市飲用水水質達標率連續五年以上保持100%;近岸海域水質總體為優,主城區生活垃圾100%無害化處理。
垌尾紅樹林上,白鷺齊飛 記者許振國 攝
北海紅樹林面積位居廣西第一,並保持穩中有升態勢,總面積從2001年的4.1萬畝增加到目前的4.9萬畝。紅樹林裡棲息著各種各樣的海鳥,每到候鳥遷徙季節,200多種候鳥在此停歇、覓食。
在潿洲島附近海面捕食的鯨魚
今年3月底以來,漁民和遊客連續多日在潿洲島海域發現鯨魚種群,出現頻次高、數量多,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經國內多家權威機構專家近一個月的海上科考認定,該海域所發現的鯨魚是迄今中國大陸發現的首例近海岸分布的大型鯨類生活群體。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副教授陳炳耀說,鯨群的出現說明海域生態系統保護較好。用「黃金地」換溼地 給綠色發展留空間——廣西北海生態保護掃描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