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各地疫情形勢向好,人們都在以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復工復產、迎接美好生活的到來。在城市復甦、生活有序運轉的背後,是很多人的默默付出,特別是近階段嚴防國外疫情輸入的形勢下,許多年輕人挺身而出、踴躍報名,積極投身到防疫相關工作當中。這其中,就有許多「85後」「90後」和「00後」的身影,他們利用專業所長,當起了雙語「翻譯官」,不僅將政策、疫情相關知識傳遞給外籍人士,架起溝通交流的橋梁,而且傳遞了志願服務、堅定信心的精神。
「在國家需要我們的時候,做力所能及的事」
「最近這段時間在集中隔離點增援,看到社區醫院、疾控中心、衛健委的工作人員都在忙碌著,我深受感動。」3月30日,在集中隔離點協助工作的靜安區外事辦工作人員樓文博說道。今年2月開始,「85後」的樓文博支援到天目西路街道的社區疫情防控工作中,從年後入滬人員的疫情防控和社區的疫情防控,到近期的防輸入,和很多一線人員一樣,樓文博的工作任務也在不斷變化。
眼下,他在集中隔離點的一線提供翻譯服務。「除了我主要與使用英語的人士進行交流、宣傳疫情知識外,這裡還有衛生系統翻譯幹部。」樓文博說,前段時間,一旦有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人群入住,能用英語交流的,他都會及時向他們宣傳疫情的政策和相關知識。「他們來的時候往往都容易焦慮,我儘可能地用對講機與他們交流,疏導他們的情緒。」
作為區外事辦工作人員,樓文博往常的工作中也經常要用英語與外籍人士打交道。這次防控疫情的工作中,他也積極學習專業詞彙,以準確地與外籍人士交流,維護隔離點的穩定。
除了一線從事翻譯服務的樓文博,區外事辦的「90後」金徐紫桑和張雪琦則在後方從事著翻譯服務。從最新的政策到告知書、登記表等,她們都發揮西班牙語、英語等專業特長,進行最及時的翻譯服務。「只要有任務,就會立即響應,將翻譯材料以最快的速度提供到機場等場所。」作為市外事辦借調到區外事辦的工作人員,金徐紫桑第一時間投身到翻譯服務的工作中,「我們24小時待命,包括筆譯、口譯,只要前方有需要,我們的電話、微信都隨時暢通,第一時間與外籍人士連線,傳遞政策、疫情相關知識。」
金徐紫桑告訴記者,因為每個國家的防疫手段和措施不同,因此在服務的過程中,她感到取得外籍人士對國內政策的理解有一定難度。「要徵得外籍人士的理解是需要做工作的,要向他們解釋我們的政策,一開始他們可能會覺得我們太嚴格了,但所有人都一視同仁。」金徐紫桑說,當時有一位外籍人士不願意去集中隔離點,她通過解釋政策以及說明疫情情況後,讓這位外籍人士同意前往集中隔離點。一個星期後,這位外籍人士又向她發來求助,說自己有恐慌情緒。「我們聯繫了心理醫生,對其進行心理疏導,目前,他已經解除隔離。」
有英語專業特長的張雪琦說,連日來,各項翻譯工作都做到了及時響應,「每次根據新的政策進行翻譯,再根據政策改變進行調整,都是為了更好地宣傳防疫知識,為守護國門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們是守護者,也是迎接入境旅客的最初印象」
「居家隔離」「冠狀病毒」「及時就診」……面對來自各國的外籍人士,如何把「高頻」詞彙轉換成英語、法語、義大利語等語種,積極解答對方的各種疑難提問?成為擺在守護國門一線工作人員、志願者面前的問題。為減少防疫工作中的「散裝英語」,靜安公安分局將有外語特長的青年民警迅速組建起來,成立了上海首支公安防疫外語應急小分隊,這支小分隊有37名公安青年,平均年齡30歲,涵蓋了英語、俄語、義大利語、韓語等11個語種,隊裡不乏有人參加過中意聯合巡邏、聯合國維和任務等上海公安重要涉外警務工作。連日來,他們在機場、在社區,承擔著翻「疫」官的任務。
作為增援浦東機場疫情防控的一線民警,同時也作為應急小分隊成員,英語專業出身的民警趙雅韻認真比對每一位入境並居住在靜安的旅客信息,即使通宵達旦,也要確保「不漏一人」,守好防範的「第一關」。她還參與製作了防疫外語的卡片,用標準的英語錄製了音頻,做成二維碼印在學習卡上,以便英語底子薄弱的同志學習。
趙雅韻說,有次凌晨4點多,一位外籍人士靦腆地走到靜安區工作點,怯生生地打了招呼。「我按照流程與其核對信息和確認隔離條件的整個過程中,他都十分配合,還連連感謝中國政府如此周到。」趙雅韻說,讓她印象深刻的是,臨上大巴時,他望著志願者的身影支支吾吾了半天,說想要合個影,回去告訴他留在美國的朋友「Youreallydidagreatjob.」
趙雅韻說,語言交流只是一種方式,更多的是信息的傳遞和暢通:「我們是守護者,也是這個城市迎接入境旅客的最初印象。」
「雖不曾見面,但語言交流把我們聯繫在了一起」
「我們後來還加了微信,他有什麼問題,可以隨時聯繫我。」「85後」的尤昱哲最近報名參加了江寧路社區志願服務中心的志願者工作。前幾天,他接到志願服務中心任務,要向一名泰國籍隔離對象用英語宣傳疫情相關知識,由於這名外籍人士對於隔離的政策不太了解,為此,尤昱哲電話通過英文交流的方式,將疫情相關知識傳遞給這位泰國國籍的人士。
「雖然不曾見面,但通過網絡、電話,可以把最新的政策告訴他,我覺得也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尤昱哲說。
為了做好翻譯志願服務,社會服務組織暘升招募了1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有外語特長的學生參加。其中「95後」「00後」學生佔到大多數。通過在微信群「搶單」的形式,志願者們進行著相關的翻譯任務。「00後」的上海紐約大學大一學生範嘉茵,報名以來一共搶到了2次翻譯任務,將有關疫情防控知識和科普文章翻譯成德語手冊,由暘升提供給社區、發布在微信平臺。
範嘉茵告訴記者,初高中時她學習的第一外語就是德語。這次參與志願服務讓她收穫很大。「大家根據所學的語種,都很積極地搶單,真的就是秒搶的那種。」由於很多都是專業詞彙,第一次翻譯時,範嘉茵還專門登陸了德國衛生部門的網站,了解德國方面對於「病毒」「肺炎」等詞彙的表述,再進行更好地翻譯。
郝馨瑞是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一年級的學生,到目前為止,她在暘升群中一共搶單4次任務。在郝馨瑞看來,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翻譯了一首由上海戲劇學院學生原創的抗疫歌曲《同樣的心》。「這首歌是我和其他兩位志願者共同翻譯的,裡面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歌詞是我們身在同樣的天地,從不曾分離,這是我們擁有的權利。」
郝馨瑞說,雖然他們無法像醫護人員一樣奔赴一線,但是可以利用外語特長,以實際行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