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語義雲圖」將改造人類記憶思維

2020-12-17 第一財經

為了更好地理解大腦如何處理語言,來自美國的科學家近期繪製出一幅人腦的「語義雲圖」,揭示了腦區是如何被諸如「衣服」或者「外表」這樣的詞彙所激活而做出反應的。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腦神經專家表示,類似的人腦「語義雲圖」也可以翻成中文版本,只是中文詞彙映射到人腦中所對應的腦區可能不同。

人腦「語義雲圖」

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運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來繪製這幅人腦地圖。他們讓7名志願者花兩小時去聆聽美國廣播故事,並同時進行大腦掃描。結果顯示,這7名志願者大腦中反映出的詞彙儘管有細微的差別,但所對應的腦區大致相同。

這一運用的突破意味著研究人員未來可以準確地預測人腦對於語言的神經反應,並能幫助那些因為中風或者腦受損以及運動神經元疾病而導致失語的患者。這篇研究文章被作為封面故事發表於自然雜誌Nature。

它的突破性在於:過去科學家對大腦如何解釋語言的神經影像學研究僅揭示了語義信息是如何在腦區的簇群中形成語義系統的,而這項新的研究則揭示了該語義系統網絡更加細節的部分,也就是說畫出了近1000個常見的英文詞彙是分布在人腦的大腦皮層上的哪個區域的哪個具體位置。

為了繪製大腦語義表達更廣泛的地圖,伯克利大學的JackGallant教授及其研究小組通過檢測血流和含氧量指標,來觀察大腦皮層不同區域的活動反應,因為大腦皮層對語言和意識起到關鍵作用。研究人員用計算機算法對每個常見詞與它們所代表的意思的相近程度打分,然後他們使用一個回歸模型來估計這些常見的單詞在每個志願者每小部分腦組織產生的反應,並使用這種模型來預測志願者大腦中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反應。該模型能夠準確預測大腦中不同區域的大腦活動,包括顳葉皮層、頂葉皮層和前額葉皮質等部位。

下一步,研究者確定了每個皮質部分代表的語義信息類型。他們使用三維合成信息繪製了在大腦中色彩編碼的語義地圖。在不同的皮質區域相對應的如人、地方,或視覺特性等概念。最後,Gallant教授的團隊開發了一個用計算機方法來將不同的個體中的地圖整合到一起產生的一個語義圖集。

儘管有些變化,但在個體之間的地圖是令人驚訝地相似。作者指出,這可能是由於樣本比較小和平均,都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

另一個令人吃驚的發現是:所研究的人的腦半球之間功能性對稱,這和幾十年來研究發現的腦損傷患者在語言處理中顯示的左半球偏差相矛盾。地圖還顯示,很多腦區中對詞彙的理解反應為對人和社會關系所描述的語言,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但是也有一些詞彙因為其意思的不同,反映在不同的人腦地圖上。比如「top」這個詞,它有衣服和外表的意思,但是也有數字和測量的意思。AlexHuth教授作為該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也參與了志願者的聆聽實驗。他表示:「我們建立的語義模型能夠準確預測當人們聽到一個詞彙後,大腦中所反映出來的對該詞彙的理解。」基於這個人腦雲圖,科學家們能夠跟蹤有交流障礙患者的大腦活動,並與該地圖相對應,來獲取患者想要表達的信息。

重塑記憶思維

中科院腦神經研究所研究精神疾病和腦神經成像的專家王徵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這一研究可能對使用人工智慧技術進行語音語言識別有幫助,尤其是數據的處理方法值得借鑑。」針對這一語義雲圖是否能夠「翻譯」成中文,該專家表示,由於大腦對中文和英文的編碼不一樣,因此中文對應的腦區可能不同,但是方法是一樣的。

威盛電子語音交互部門研發總監張國峰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該研究對人工神經網絡的結構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對窺探人的思維很有效,也對抑鬱症、自閉症等精神類疾病的治療很有幫助。未來甚至可以通過修改神經連接改造人的記憶或者思維。」

張國峰舉了個例子。有個患者因為車禍大腦受傷,恢復後其他一切功能都正常,但是只要見到自己的親人就覺得他們是冒充的。後來腦神經學家發現,這是因為該患者大腦中負責人臉識別的部分和負責親切感的部分連接斷了。因此他能夠識別親人,卻無法產生親切感,所以才會產生陌生的感覺,認為他們是冒充的。但是閉上眼睛他就不會覺得親人是假冒的,因為語音識別和親切感的部分的連接還是存在的。「有了大腦地圖,通過介入技術修改一下神經元的連接,真的可以改變很多。」張國峰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而藉助核磁共振的技術,人類已經可以實時高精度掃描大腦區域活動情況。張國峰認為,「這對人類大腦的研究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但是Gallant教授表示,由於實驗樣本的數量較少,因此該研究結果有局限性。下一步將會對更大範圍、更多樣化的樣本進行研究,以發現不同樣本之間的細節差異。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高精度地圖的語義信息?
    因此為讓無人車在決策時能更貼近人對環境的理解方式,第三代高精地圖即語義高精地圖的需求產生了。高精度地圖語義信息是什麼?都說高精度地圖中包含有豐富的語義信息,那什麼是語義信息呢?點雲圖但是語義地圖的構建可以分辨出馬路中的車道、汽車、隔離帶、路邊樹木、指示牌、藍天等諸多不同對象及概念。
  • 從"人類起源"到"華夏文明" 微信雲圖更換的背後
    原標題:微信啟動更換雲圖 為「風雲四號」獻禮  從非洲大陸到東半球,網友評論「可看清祖國」;「風雲四號」已為極端災害及重大活動提供保障  從「人類起源」到「華夏文明」  新的微信啟動畫面,來自中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從太空拍攝的最新氣象雲圖。  這次改變由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和微信團隊合作,從1月份便開始策劃。
  • 衛星雲圖天氣預報_中央氣象臺衛星雲圖_氣象衛星雲圖滾動播放_天氣網
    衛星雲圖是由氣象衛星由宇宙從上而下觀測到的地球上的雲層覆蓋和地球表面特徵圖像。在現代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通過衛星雲圖可以識別不同的天氣系統,可以通過衛星雲圖發送的天氣數據分析出它們的位置,預計它們的發展趨勢,從而為地面天氣預報分析提供依據。在海洋、沙漠、高原等一些人類難以探索或者未探索的未知地區,可以通過衛星雲圖提供資料,以彌補常規設備的不足之處。
  • > 衛星雲圖滾動播放
    衛星雲圖是由氣象衛星由宇宙從上而下觀測到的地球上的雲層覆蓋和地球表面特徵圖像。在現代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通過衛星雲圖可以識別不同的天氣系統,可以通過衛星雲圖發送的天氣數據分析出它們的位置,預計它們的發展趨勢,從而為地面天氣預報分析提供依據。在海洋、沙漠、高原等一些人類難以探索或者未探索的未知地區,可以通過衛星雲圖提供資料,以彌補常規設備的不足之處。
  • 人類第六感首次被證實!科學家說是因為人腦有這個能力
    如今,最新研究發現,人類竟然也有這種感應能力。3月19日,加州理工學院的團隊在神經科學雜誌《eNeuro》上發表研究,證實人腦能感應到磁場,會對磁場變化作出強烈反應,這是人類「第六感」磁感首次被證實。研究表明,受試者只有在實驗磁場和環境磁場方向一致時大腦才會作出反應。
  • 人腦對磁場有強烈感應,科學家:何許,人類「第六感」真實存在
    人腦對磁場有強烈感應,也許,人類「第六感」真實存在。   加州理工學院研究團隊發現,人腦能夠感應磁場並作出反應。
  • 董元奔‖生活·理性和感性語義:語義與客觀生活的相互構建
    此文可作為作者昨日發於百家的《語境·時地性·感性意義:通過立足客觀生活澄清語義》一文的姊妹篇。語義具有模糊性特徵,其模糊性來源於語言的感性意義即語義中的非理性方面。那麼,語義為什麼會有非理性方面,語言的理性意義難道不能主宰語義的發展變化嗎?我想,這都是生活的緣故。那麼語義與客觀生活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 中文概念語義特徵資料庫A Chinese Conceptual semantic feature dataset (CCFD)
    當我們把概念通過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時,則可稱為概念的語義特徵。自2005年,科學家發現人腦中的概念細胞以來,雖然對概念細胞的形成機制還不清楚,但主流的觀點是:語言是概念細胞形成的重要條件。顯然,概念的語義特徵依賴於人腦的記憶、抽象和語言等高級認知功能,是心理學、神經科學、語言學等多學科研究者一直在努力研究的方向之一,也是近年來人工智慧,尤其是類腦智能的前沿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 詞雲圖生成器
    詞雲圖生成器是一款幫助設計師快速設計各種形狀「詞雲」圖的手機應用。海報模式:可以將詞條排列出宣傳海報的效果;強對比模式:會將首詞條的權重設置的更高,相對海報模式設計的詞雲圖,強對比模式更能突出首詞條的重要性;背景模式:該模式下的詞條沒有權重的區別,會均勻填充滿矢量模板,適合於製作背景圖或者LOGO圖。
  • 【美城動態】中科美城科普教育基地推薦項目「仿人腦技術」亮相第三屆廣東科普嘉年華
    通過「仿人腦」底層框架與模型,可以讓機器模擬人腦思考和認知,從而打破傳統人工智慧依賴大量資料庫支撐的弱人工智慧困局。在人機互動、語義識別、在線教育、智慧家居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北京大學何進教授曾在採訪中指出,仿人腦技術是AI從弱人工智慧到強人工智慧的必經之路,圍繞整個生態開放API接口,眾多人工智慧廠商以之為開發平臺,可以快速產生大批的應用。
  • 《未來簡史》:人類的傲慢和欲望,最終結果將是從智人變成神人
    這就是基因工程、納米科技和人工智慧對人類身體和頭腦的改變。基因技術可以延緩衰老,抑制疾病,讓人類更加長壽;納米技術可以改造人類自己的身體,改造世界,它可以重塑人類器官,優化人體結構;而機器人技術可以讓人工智慧超過人類智能,給加強版的人腦賦予真正的力量,達到幸福快樂的目的。
  • 深度學習用於多模態語義學習簡述
    傳統的媒體計算研究方法主要從手工構建的底層特徵出發,利用機器學習方法填補異構鴻溝和語義鴻溝。與傳統方法不同深度學習是通過將無監督逐層預訓練與有監督微調(fine-tuning)有機結合,實現端到端方式的特徵學習。其基本動機是構建多層網絡來學習隱含在數據內部的關係,從而使學習得到的特徵具有更強的表達力和泛化能力。
  • 《雲圖》首發劇照 裴鬥娜複製人造型曝光
    時光網訊 沃卓斯基姐弟導演的《雲圖》由於小說原作的獨特風格而備受矚目。最近影片中的女演員哈莉·貝瑞談到了她在片中一人飾演兩個角色的情節。      《雲圖》(Cloud Atlas)改編自英國作家大衛·米切爾(David Mitchell)的同名長篇小說。
  • 看一遍人類動作就能模仿,能理解語義的谷歌機器人登上無監督學習的...
    相比之下,人類可以通過觀察別人的做法來理解任務的目標,或者只是被告知目標是什麼,就可以完成任務。目前,谷歌期望通過教會機器人理解語義概念,以使得機器人能夠從人類的示範中學習動作,以及理解物體的語義概念,完成抓取動作。以下為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編譯的這篇谷歌博客的部分內容。
  • 用Python製作酷炫詞雲圖,原來這麼簡單!
    ,通過它可以很直觀地展現文本數據中地高頻詞:圖1 詞雲圖示例  在Python中有很多可視化框架可以用來製作詞雲圖,如pyecharts,但這些框架並不是專門用於製作詞雲圖的,因此並不支持更加個性化的製圖需求,要想創作出更加美觀個性的詞雲圖,需要用到一些專門繪製詞雲圖的第三方模塊,本文就將針對其中較為優秀易用的wordcloud以及stylecloud的用法進行介紹和舉例說明
  • 不會做詞雲圖?一分鐘教會你用手機做漂亮的詞雲圖
    那麼詞雲圖怎麼做呢?猴哥今天來告訴大家如何用手機做出各種圖案的詞雲圖。詞雲圖製作工具——詞雲圖生成器在這個詞雲圖工具首頁,我們可以看到三大功能:我的文字雲、生成詞雲圖、拼合詞雲圖,下面簡單說明下這三項的功能我的文字云:顯示已經製作好的詞雲圖
  • 人腦如何防止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
    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一直是深度學習的難點,而人腦有接近900億個神經元,可以說是一個非常規模龐大的網絡。那麼人腦是如何防止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的?極市小編在知乎上發現了這個有意思的問題,分享給大家思考。感覺這個問題跟我的科研方向有一點關係,所以就厚著臉皮強答一波了。
  • 語義分割 | context relation
    所以從本質上來說,這種語義分割框架是一種Dense prediction, 是分立的對每個像素進行預測。這顯然不符合人類對事物的認知方式,人腦中的分割類似於:把一個場景中相似的像素聚成一團,然後宏觀的判斷這一團像素是什麼,在判斷類別時,還會利用類別之間的依賴關係聯合推理。肯定不會一個點一個點的看這是什麼。
  • 人腦獨有全新神經元「玫瑰果」被發現!或將解密「人之所以為人」
    目前,該細胞僅在人腦中發現,並不存在於小鼠或其他實驗動物腦中。這一最新發現也隨之引發很多疑問,包括:在人類的行為及思維中,這種細胞是作為何種角色出現?它是否可以在靈長類動物和其他認知先進的物種中找到?「就像是制動系統,」Lein 說到,興奮性神經元可以將信息傳遞到臨近細胞,而抑制性神經元則可以像剎車一樣,減緩或阻斷興奮性神經元的放電行為。
  • 將你的三千字文章變成詞雲圖
    小夥伴們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經常看到這類圖:這類圖叫做詞雲圖,也叫文字雲。「詞雲」這個概念由美國西北大學新聞學副教授、新媒體專業主任裡奇·戈登(Rich Gordon)於近日提出。今天給大家分享的神器,不僅可以在30秒內將你的文字變成詞雲圖,還可以將文章內的關鍵字按出現頻率生成excel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