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族的生活方式雖然的確成為超穩定社會之基石,但同時也使得人治政治成為兩千年不變之定式。
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破了清朝的閉關鎖國,為東方老牌強國帶來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史。在這場衝突中,西方國家的高新科技令清政府難以招架,傳統農耕文明第一次感受到了現代文明降維打擊之恐怖。
上圖——鴉片戰爭
成者王敗者寇,如果要點評清朝的失利原因,恐怕會有無數條,即使有些原因有待商榷,然而作為失敗方,清朝的任何行為都可以被看成是錯誤的。
其實,除了官場腐敗、地方不服從中央調配、外戚幹政等原因,從漢武帝時期遺留下來的一個巨大隱患在此時爆發,那就是獨尊儒術的負面影響,這種影響堪稱清朝無力回天的最大伏筆。
一、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的好與壞
西漢時期,漢武帝廣泛召集諸子百家的優秀學者問策,尋找治國的合理建議,在這個過程中,儒生董仲舒脫穎而出,協助漢武帝確立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立國思想:
及仲舒對冊,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之。
上圖——漢武帝像
然而,當時的社會是什麼情況,非要變革不可嗎?其實答案未必是肯定的。在武帝登基之前,文景之治為漢朝帶來了四十餘年難得的修養空間,農耕文明強大的生產力在沒有天災的好時機令社會迅速發展,這都是道家黃老之術的恩澤。
縱觀整個華夏文明史,接手政治遺產超過武帝者不超一手之數,所以這種情況下不一定需要大破大立進行革新,武帝改變的真正目的是鞏固自己的統治基礎。
而儒家重等級、重君主的核心思想非常符合漢武帝的需求,這才是董仲舒及其身後儒家被重用,最終取代道家的根本的原因。
上圖——董仲舒雕像
這種變化雖然有其合理之處,但是仍然存在著巨大的缺點。
獨尊儒術的好處是為漢朝打開了難得的平民上升渠道,極大鼓勵了百姓學習和從政的熱情,幫助朝堂挖掘了許多優秀的人才。
而壞處是選才範圍被嚴重局限,除了儒家外,其他學派的優秀人才基本失去了登堂入室的機會,只能轉入民間發展。
二、科舉制的局限性打壓了先進事物的產生
隨著儒家地位的鞏固,儒生們又繼續霸佔著國家資源為本門學派服務,先是董仲舒提議設立太學,而後公孫弘提議為博士選拔弟子,這兩個舉動也奠定了科舉制的基礎。
科舉制影響了我國千餘年,後代的科舉方式或者有差異,不過本質卻都是一樣的,皆是通過對儒生的學術考察實現擇優錄取。
上圖——科舉場景復原
而儒家經典五經則成為了儒生們登堂入室的敲門磚,他們不需要掌握除此之外的任何知識,便可以超越絕大多數人獲得實現位極人臣的機會,後市宋真宗的總結把這種關係表達得淋漓盡致: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車馬多如簇。
然而,在儒家子弟全世界狂歡的背後,是其他學派的發展遭到了巨大的阻礙,被儒家傷害最大者,其實是和自然科學有關的學派,比如道家、墨家、農家、雜家。
這類學派的最大特點是不拘泥於政治鬥爭,而是將絕大多數精力投入到對自然現象和宇宙奧秘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中,他們善於觀察並從事物中尋找規律,最終將其轉化為生產力,繼而反哺社會發展。
不過在他們的研究過程中,失敗必然頻繁出現,而失敗帶來的後果就是資源(財富)的浪費,這種時候,來自朝堂的支持事關重要,很可能幫助他們突破瓶頸。然而由於儒家佔據了幾乎全部國家資源,這些有可能創造先進事物的學派只能自生自滅,發展得較為緩慢。
三、儒家思想的負面影響在清朝達到巔峰
漢朝之後又過了一千餘年,白山黑水上走出了一支強大的遊牧民族,在首領努爾哈赤的帶領下,最終建立了清朝。
清朝是華夏民族之外的少數民族建立的主體政權,其民眾習性和華夏百姓截然不同,然而為了更好的促進融合,清朝統治者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明朝的社會習俗,比如科舉制等產物,但是在對儒家思想的解讀上,卻有巨大的區別。
出於對本族同胞的信任和軍功制度的支撐,清朝早期的軍政大事都被滿族貴族把持,到了清朝中期,這種情況稍有好轉,只有到了清朝晚期,著名的漢臣們才真正成為了頂梁柱。儒生的存在意義不大,即使存在,也只能變成了維護統治者的工具。相反閉關鎖國將儒家的負面影響發揮到極致,
上圖——清朝前期的重臣皆是滿人
換句話說,等級制度在清朝時期體現得尤其明顯,這是不同族群主體差異導致的,所謂的平等其實只是統治者吸引民意的口號。
當一個文明被一種思想長期統治的時候,腐化與僵化也就成為了必然。,本來清朝建立後,和原住民的接觸是新鮮血液融合進來的好機會,可是清朝的統治者卻不敢革新,反而繼承了儒家思想的糟粕,當全世界快速邁進工業革命的潮流時,他們卻繼續守著落後的制度,閉關鎖國做著萬世千秋大夢,最終面對新的時代挑戰時毫無還手之力。
上圖——孔子像
四、結語
儒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證明了自己本身並不是一種優秀的治國方式,而是更類似於一種理想主義,要知道這段歷史時期是對思想解放最寬容的時期,由於諸侯數量太多而生存空間有限,很多諸侯願意嘗試新鮮事物去尋求強國之道,然而即使如此,儒家也沒有脫穎而出,這也側面反映出了一些問題。
而漢武帝獨尊的儒術,其實和儒家創始人孔子提出的儒術是有區別的,這種思想可以看作是閹割版的正統思想,只不過漢武帝時期漢朝的強大掩蓋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在後來的朝代中有了新的體現形式,但是卻仍然因為社會主體未發生改變而共存(元朝因為重心不在華夏,不願融合而沒有遇到這個問題)
但是當清朝建立後,統治者致力於融合,並且只是單純地繼承了這種思想且不肯革新,使得隱患越來越大,最終當清朝國力衰敗時,隱患變成了真正存在的問題,那就是皇權倒是被鞏固到極致牢靠,然而世人的思維被限制而僵化,全社會缺乏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所以才會在鴉片戰爭開始後一敗塗地。
參考文獻:
【1】《漢代學術思想之三變》
【2】《漢書·傳·董仲舒傳》
【3】《勸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