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無人技術」早已從概念變為現實,例如無人便利店、無人食堂、無人書店等等,「無人經濟」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走進社區、商業體及校園。2018年5月,上海交通大學校園內出現了一輛外形小巧的「雙頭」白色小巴,與傳統小巴不同的是,這輛小巴便是由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楊明教授團隊與青飛智能聯合研製的無人駕駛小巴。
在當天體驗中,記者發現,無人小巴的車內沒有方向盤、油門剎車踏板,無人小巴會自動觀測環境,進行轉向和加減速控制。目前小巴最多能搭載8位乘客,乘客只需通過微信掃碼呼叫,無人小巴接到指令後就會自動到達車站並接送乘客到達目的地。
上車後,乘客還可以通過車上的車載觸控螢幕或人工智慧語音交互系統隨時調整目的地,去往其他車站。由於車上的自動駕駛系統採用了感知地圖匹配的方法,通過雷射點雲對無人車進行定位和導航,無人小巴不僅能自主駕駛,還會主動躲避行人。
此次負責主要研發技術的楊明及其團隊已有十多年的無人駕駛車輛的研發經驗,早在2007年,其團隊就已研發製作了無人駕駛電動車,並在上海東方綠洲演示;2015年,團隊研發的無人車也已在萬科投入使用,這次在上海交通大學試運行的無人小巴便是其「升級版」。
▍楊明在接受採訪時介紹道:「此次試運行的無人小巴充電5-6小時,可續航一天。我們採用了16線雷射雷達,通過感知地圖匹配的方式,使小巴擁有高清定位的功能。除此以外,我們還與青飛合作開發了更為可靠的核心傳感器,保證無人小巴安全性的同時,擁有全天候運行的能力,即便是面對惡劣天氣,無人小巴依然能夠正常工作。」
值得一提是,無人駕駛汽車的高成本曾讓許多人望而卻步,為此楊明及其團隊在研發成本上做了諸多嘗試與研究,最終使得這款無人車的硬體成本價格比其他數百萬元的同類型無人車降低了5至10倍,以利於其在社會上有更大範圍的推廣及應用。
「低速環境雖然同樣複雜,但相對安全。」楊明坦言,目前團隊更專注於低速園區無人小巴和無人物流系統的開發,暫時不會考慮將無人小巴投放到園區之外的道路上。無人小巴現仍處於試運行中,行駛區域限定在校園內,最高時速限制在15公裡。「但只需要一份電子地圖,1至2天的車輛部署時間,無人小巴就可以投放到其他環境中。」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