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各年齡均可發病,小至出生後3個月,但以5~7歲和10~13歲二組年齡多見,患病率男女無性別差異。我國兒童糖尿病發病率約為十萬分之0.6。
兒童糖尿病(juvenile diabetes)是指15歲以前發生的糖尿病,是由遺傳因素、免疫功能紊亂、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各種致病因子作用於機體導致胰島素抵抗、胰島素分泌缺陷等而引發的一系列代謝紊亂症候群。常見的有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即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多數是由於遺傳、感染、應激或飲食不當等導致。典型的臨床表現為「三多兩少」,即多尿、多飲、多食、體重下降和無精打採。特點是血糖較高,病情波動較大,易發生酮症酸中毒,需要終身胰島素治療,一旦終止胰島素治療則會威脅生命。患兒通常起病較急,將近1/3的患兒等到出現了酮症酸中毒昏迷才第一次到醫院就診。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兒童在患病初期症狀不典型而易導致被誤診誤治。如有的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嚴重者出現昏睡、神志不清,甚至昏迷,容易被誤診為「急性胃腸炎」、「重度脫水」,治療時輸入葡萄糖液而致病情惡化;還有的以發燒、咳嗽、氣促為突出表現,很容易被誤診為「上呼吸道感染」。為了避免誤診誤治,常規檢測血糖是必不可少的。
2型糖尿病:一般起病緩慢,呈隱匿性漸進, 「三多」症狀多不典型。患兒通常為小胖墩,看上去營養狀況良好,很容易被忽視而延誤診斷。多以心血管疾病、終末腎病、視力減退及肢體壞死等併發症出現之後才查出患有糖尿病。肥胖兒童一旦出現以下症狀,需警惕可能患上2型糖尿病。
(1)無明顯原因總是感覺口渴,飲水量比從前明顯增加;
(2)尿頻,夜尿多,以前不起夜的孩子現在經常起夜,多年不尿床的孩子又經常出現尿床;
(3)容易飢餓,食量增大,但體重反而下降,總是感覺沒精神;
(4)腋下、頸後、腹股溝、膕窩、肘前等皺褶部位的皮膚粗糙角化並伴有黑色素沉著,反映體內存在胰島素抵抗,此現象表明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極大;
(5)皮膚反覆起癤腫、溼疹或灰指甲,且不易痊癒,女孩感覺外陰瘙癢。當孩子出現上述情況,應及時去醫院檢測血糖水平,不僅查空腹血糖,還要查餐後2小時血糖,後者對早期發現糖尿病意義更大。
茗茗已經上幼兒園了,但是還經常出現夜間尿床的現象,茗茗的爸爸媽媽以為四歲的小孩尿床很正常,並沒有怎麼放在心上,但是一直尿床也是很令父母苦惱的,尤其是冬天,被褥被弄溼後,深更半夜,只得用吹風機吹乾;給他換內褲時,還要擔心他會感冒。近段時間,茗茗精神萎靡,還常說腹痛。父母帶他到醫院檢查,誰知茗茗最後被診斷為糖尿病……這遺尿症怎麼就成了糖尿病了呢?
糖尿病如果發生在成人身上,常有多食、多飲、多尿的症狀,其遠期併發症是微血管病變所致的眼、心、腎和神經系統損害。嬰兒患糖尿病時,多飲、多尿難以被發現,幼兒患者因夜尿多而突然出現遺尿,但是因為遺尿症在幼兒年齡段很普遍,所以也很容易被家長忽視。那麼小兒糖尿病究竟有哪些症狀呢?
小兒糖尿病往往起病較急,一般3個月左右就可以被確診。小兒糖尿病的致命危險是酮症酸中毒,而不是微血管病變所致的遠期併發症。而且患兒年齡越小,酮症酸中毒的發生率越高。酮症酸中毒常表現為多尿、嘔吐、腹痛、嚴重脫水、神情呆滯、甚至會發生昏迷。
小兒糖尿病的治療:
1、糖尿病分為1型和2型,嬰幼兒時期發病的多為1型。小兒一旦被確診為糖尿病,必須住院治療,在住院期間必須嚴格遵守醫生給孩子計算的飲食熱卡,控制孩子的飲食,並且要經常檢測孩子的血糖,在孩子出院後也要參照住院時的食譜安排飲食,並每天定時注射胰島素。
2、因為糖尿病是伴隨終身的疾病,所以父母也要多關心、鼓勵孩子,避免孩子產生自卑、悲觀等心理問題。
3、糖尿病患兒的免疫力都較弱,易發生各種感染性疾病較常見的有呼吸道、泌尿道及皮膚急性感染,所以要加強抵抗力,如進行有規律的運動。
孩子處於生長發育期,身體器官組織發育與功能不完善,對藥物敏感易中毒。兒童用藥的選擇從品種、劑型和劑量都需考慮不同年齡段人體發育的特點,不能隨意參照成人用藥。多數父母缺乏醫藥常識,對病情判斷不準,片面依賴廣告,盲目用藥,掩蓋病情,延誤治療時有發生。服藥時,請參考說明書中的體重劑量比例服藥,比如多少千克體重應該服用多少劑量,而不是參考年齡劑量比例服藥。從用藥安全角度,家長不宜當醫生把寶寶當試驗品進行治療耽誤病情。因寶寶不能自述病情或準確表達自己的病症,故被稱為啞科。
孩子太小,不適宜自我治療的,建議抓緊時間到政府辦的人民醫院兒科門診就診,醫師通過面對面的問診、查體(視、觸、扣、聽、量)後,決定必要的化驗檢查,結合病史鑑別診斷排除。關鍵是明確診斷,排除用藥等治療禁忌,再確定治療方案後,才會有明確的治療疑問需要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