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3月17日訊記者從山東省國資委官網了解到,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背景下,構建更加安全、清潔的能源供給體系,是山東省的「必答題」。位於黃河中下遊的陝、晉、蒙、魯等省區是煤炭資源集中分布區。
承擔著「保障山東省能源安全」使命的山東能源集團,堅持全國一盤棋,以科技創新促煤炭清潔化、低碳化利用,啟動域外煤炭就地轉化,推進「蒙電、隴電入魯」,有效緩解了能源供應和環境保護的矛盾。如今,山東能源集團已成為全國第二大優質煉焦煤供應商和華東地區最大的清潔煤炭供應商。
打造項目建設供給側新質態
近期,瞄準海上風電、煤礦智能化改造升級等方向,山東能源集團適時推出超500億元的一攬子轉動能、促提升戰略支撐項目建設。重大項目對社會經濟發展起著「壓艙石」作用,其背後支撐力量則是山東能源集團圍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項目建設質態、保障山東能源安全的堅定決心。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地方能源安全備受考驗。2月初,全球最大棉紡企業和鋁生產商——魏橋創業集團有限公司的一份告急函送到山東能源集團手中。告急函顯示,魏橋創業「現燃煤供應緊張,隨時面臨限電限暖危險」。面對高速公路限制通行的困難,山東能源集團煤炭營銷公司與濟南鐵路局通力合作,制定鐵路運輸計劃,協調安排發出專列,使企業分散在幾處的煤炭資源可以分批上車,按時按需將煤炭資源送達,緩解了企業資源緊張的局面。
為保障煤炭資源順利送達用煤企業手中,山東能源集團積極與交通部門溝通,開闢鐵路和水路運輸通道。例如對湖北等重點地區,他們通過京杭運河以及長江水道進行發運,緩解了當地能源供應緊張形勢。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山東能源集團還面臨著去產能、抓安全、保發展的壓力。根據相關意見,山東省計劃2019-2020年壓減煤炭消費3600萬噸。對此分析機構認為,山東此舉再次超出市場預期,對煤炭行業尤其是焦炭市場產生較大衝擊。
山東能源集團堅持主動壓減產能與政策關停去產並舉。近年來,山東能源集團共計關閉退出礦井42對,其中,省內關閉礦井16對,省外關閉礦井26對。有60多年建礦歷史的埠村煤礦主動「斷臂求生」,徹底關井閉坑,實現年銷售收入10億元,成為國家發改委去產能先進典型。
發展中的「難」與「危」不容迴避,「利」與「機」不容錯失。「特殊時期應有特殊擔當。作為山東省最大的國有企業,山東能源集團堅定不移地落實煤炭保供任務,安全供應、足額保供,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一份力量,在穩中求進中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山東能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位民說。
堅持清潔低碳、安全高效改革方向
汙染防治攻堅戰是三大攻堅戰之一,必須打好打贏。山東省有濟南、淄博、濟寧等7個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城市,實現大氣質量好轉,沒有旁觀者。要迎來更多的藍天白雲、綠水青山,讓能源更清潔低碳,是重要路徑。
目前來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期內難以改變。這對煤炭資源科學開發、清潔生產、潔淨利用和礦區生態環境治理提出更高要求。煤炭低碳化利用、綠色發展的過程要貫穿於煤炭開採、加工、利用、轉化、綜合循環等整個產業鏈,才能將黑色煤炭變成「綠色能源」。
「井上餐巾紙,井下白手套」,在山東能源棗礦集團高莊煤礦,檢驗衛生的標準就是分別用餐巾紙和白手套擦拭辦公區和生產區的設施、設備,不允許留下黑印。工作人員說,「礦上從生產區、辦公區到生活區、工業園區都在進行無塵化清潔生產管理,時時處處動態保潔,即使進出礦的車輛,也要先在自動衝車站洗個澡。」
面對礦老、井深、重大災害並存疊加的現狀,與煤炭產業安全、高效、綠色、高質量發展新要求之間的矛盾,山東能源集團以智能礦山為引領,將礦井智能化建設與生產系統和勞動組織優化深度融合,開展提高裝備水平、優化生產系統、優化勞動組織的「一提雙優」建設,打造清潔煤炭生產基地。
目前,山東能源集團加大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力度,裝備投入48.6億元,建成自動化開採工作面19個、智能化工作面51個,36對礦井取消夜班生產,6對礦井實現生產班次「單班百人」目標,減少採掘一線用工6967人,原煤全員勞動效率提高9.6%。
現代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裝備,顛覆了人們對煤炭開採企業「漆黑的礦井、沾滿煤粉的礦工」的理解。據了解,山東能源集團已形成了「出煤不見煤、矸石不升井、煤炭不落地、汙水不外排」綠色清潔高效利用體系,每年可提供清潔煤炭1.4億噸,成為華東地區最大清潔煤炭供應商和全國第二大優質煉焦煤供應商。
除此以外,山東能源集團還與浙江能源集團合作,在新疆伊犁建設了世界最大單體煤制氣項目,主要將煤炭轉化成天然氣,通過西氣東輸管道輸送到浙江等地,保障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所需。去年該項目年產天然氣突破16億立方米,今年1月份完成產氣量1.91億立方。
省外儲煤與推進「蒙電、隴電入魯」齊頭並進
我國煤炭資源北多南少、西多東少,這樣的產需逆向結構分布,形成了「北煤南運、西煤東調」格局。十年前,由於省外電煤無法保障,山東曾遭遇嚴重的電力供應緊張形勢,供電缺口一度佔全省需求的三分之一。作為能源消費大省和經濟大省,如何保障能源安全是山東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到省外去尋找資源,為山東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安全、優質、清潔的「多品種」能源,是山東能源集團給出的「答案」。
目前,山東能源集團在省外人員已超2萬人,省外煤炭資源儲量達285億噸,是省內煤炭資源儲量的兩倍多,礦井遍布陝西、內蒙古、新疆等16個省區,這一堅實保障,使山東在謀劃能源布局方面有了充足底氣,也在關鍵時期攻克了「調煤難」問題。
同時,另一項將改寫山東能源業歷史的工程正在緊鑼密鼓進行。2019年10月,山東能源集團繼取得內蒙古阿拉善盟400MW風電項目指標後,再獲內蒙古上海廟至山東直流特高壓輸電通道配套可再生能源基地100MW風電項目指標,為「蒙電入魯」再添新保障。
「盛魯電廠一期2×100萬千瓦機組投產後,每年可往山東送電105億度。」山東能源集團戰略規劃部部長彭業廷說,「我們與華能北方電力合作的內蒙長城電廠2×100萬千瓦發電項目已獲核准,即將破土動工。」
據了解,上海廟煤電基地建成發電後,通過上海廟——山東特高壓輸電通道,每年可為山東輸送約400億度電,形成「煤從空中走、電往家鄉送」的空中走廊,為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綠色能源保障。
外電入魯戰略通道繼續擴展。按照煤電一體化模式,山東能源集團在甘肅省平涼市與相關單位參股開發靈臺4×100萬千瓦電廠、靈臺礦區唐家河煤礦500萬噸/年、南川河煤礦400萬噸/年項目,控股五舉煤礦、建設邵寨煤礦,加快「隴電入魯」工作落地實施,既可助力甘肅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又能為推動山東能源結構優化調整作出積極貢獻。
「到2020年底,確保實現營業收入3700億元,利潤總額120億元,以打硬仗、闖難關的奮鬥姿態踐行國企使命擔當,實現由規模速度型向高質量發展型、由傳統能源型向傳統與新能源並舉發展型、由單一煤炭生產供應型向綜合服務型轉變。」李位民說。(本網記者)
來源: 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