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需要方法嗎?讀書難道不是憑興趣和需要嗎?讀書當然需要方法,從應試教育的讀書,到自我提高或者是工作需要的閱讀都是有方法的,只是以前我們用了自己的方法而不自知,或者我們已經運用了方法兒沒有講這種方法上升到理論的高度。
前兩天,我們跟著《如果閱讀一本書》的作者艾德勒學習了閱讀的四個層次,現在,我們將看到作者用了整整一篇共12章的篇幅,教會我們如何進行分析閱讀。分析閱讀是閱讀的第三個層次。
要想讀好一本書,首先要對書籍進行一個簡單的分類。作者給出了一個區分科學類書籍和哲學類書籍的最簡單的判斷方法。
「如果一本理論的書,所強調的內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經驗,那就是科學的書。否則就是一本哲學的書。」
當然,這個方法只適用於社科類書籍。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裡作者例舉的大量書籍,大多也是社科類和歷史類書籍。
給自己要閱讀的書籍進行了簡單分類之後,就可以對書進行透視,抓去書籍的骨架,然後閱讀以後從一本書的血肉裡提煉出與作者共同的詞義,判斷出作者的主旨,對這本書進行公平的評判,表達自己的觀點,贊同還是反對?可以只是部分贊同或者反對。
最後,我們可以進行一點輔助的閱讀。
這一篇的結尾,作者總結了一下,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讀者需要做的事情:
1依照書籍的種類與主題分類。2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麼?3按照順序與關係。獵出全書的重要部分,也就是綱要。(這裡的關係,可以理解為邏輯。)4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者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好吧,今天我又把讀書筆記寫成了拆書稿,不過,這也是艾德勒教我們的「透視一本書」,只是我透視的是其中一個章節而已。
這個總結,對於著書評大有益處。一篇書評出不出彩,並不在於引用了多少名人名言,而在於:你知不知道作者在說什麼?你有沒有理出這本書的順序和關係,也就是有沒有把這本書變薄?你理不理解作者真正想說的話?也就是作者想問或者想解決的問題。
我試著用幾句話來把《從白大褂到病號服》變薄:穿白大褂時我們忽略了病人了感受,穿病號服時我們忘記去理解醫生。作者拉娜奧迪什想解決的問題就是「縮小醫生群體和患者群體之間的認知和感受的差距」,然後,她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創建了一整套培訓體系,用以培訓醫生和患者,來架起醫生和患者之間的理解和溝通橋梁。
此刻的我太有理由以這本書為例了。
(讀書筆記D59,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第二篇「閱讀的第三和層次:分析閱讀」。)
我是@青衣的書影世界 說書影,聊情感,與你洞見人生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