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拋開現有政治格局來回答這個問題,顯然是毫無意義的,我們不要忘了,如今德國的國家防務,依賴的並不是本國的國防力量,而是存在了70年的北約。
曾經橫掃歐洲,藍星最強的德國戰車,目前已經退化成了一隻沒有了爪牙的死老虎,伊拉克戰爭之後,美軍嘲笑駐紮於伊拉克的德軍:「他們只會幹兩件事:吃牛肉,喝啤酒」。俄羅斯總統普京曾經嘲笑德國不能自主防務,但默克爾只是禮貌性的付之一笑。因為,自從2014年,俄羅斯通過槍桿子加公投「收回」克裡米亞,同時在烏克蘭邊境集結4萬士兵的那一刻起,歐洲諸國陷入一片恐慌,《明靜》周刊認為,北約從來沒有現在這麼團結。2016年川普上任之後,一直以軍費要挾德國,甚至表示要退出北約,儘管幾方在G7峰會上吵得不可開交,法國總統甚至在2019年喊出「美國與歐洲缺乏戰略合作,加上土耳其單方面出兵敘利亞,北約形同腦死亡」。但理智而清醒的默克爾馬上駁斥了這位年輕政客的魯莽和無知,批評 他「經常進行破壞式政治」。默克爾的潛臺詞也許是:法國當年也離開過北約,後來不是又回來了嗎?對於歐盟來說,「獨立完成歐洲防務」實際上就是和平環境下的政治狂想。
70多年來,德國通過科技與經濟的迅猛發展,在歐洲乃至世界範圍內的競爭體系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牢固和無可替代的話語權。但二戰後一紙《波茨坦協定》和一大堆國際公約,決定了現在的德國仍然是一個不能正常發展軍力的「非正常國家」。德國目前只有20萬常備軍,加上預備役部隊,總兵力不超過30萬,但目前正常服役的不超過10萬,德軍國防軍有2個裝甲師,一個特種作戰師,7個戰鬥旅,5個坦克營,空中力量只有一些老舊的「颱風」,由於年久失修,大部分戰機都不能夠正常起飛。如果用這樣的東西去對付俄羅斯的蘇_35S以及蘇_57隱身機,無疑於「送人頭」。
德國國防軍目前比較有優勢的武器裝備是220輛豹11A7坦克,450輛輪式步戰車,72門PZH2000自行榴彈炮和MARS火箭炮,120架直升機,和幾艘216型常規潛艇等。但由於《條約》的限制,德國不能擁有航母,核武器,核潛艇,戰略轟炸機,彈道飛彈等戰略武器,更重要的是,德軍早已經沒有帝國時期的鋒芒和銳氣,以及完整,嚴密,強悍的作戰指揮體系。
儘管俄羅斯由於對敘利亞的軍事投入,西方各種制裁以及能源經濟的單一發展,國家經濟長期停滯不前,GDP不進倒退,很多新武器的研發遲遲不能推進。但俄羅斯在軍事上仍然遙遙領先於德國,甚至目前仍能排在世界第二或者第三。多年來與西方的軍事對抗,以及不間斷的對外用兵,讓俄羅斯的軍事指揮體系,後勤保障水平和戰爭動員能力,足以應付一場中等規模的戰爭,如果將德國單獨摘出來和俄羅斯打一仗,雙方顯然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德國必敗無疑。
俄羅斯最大的優勢仍然是核武器,儘管其核彈頭數量略少於美國,但其毀滅性的打擊仍然讓美國和西方國家無比忌憚。俄羅斯目前裝備的「S系列」反導系統,「亞爾斯」,「白楊_M」飛彈系統,伊斯坎德爾彈道飛彈,以及正在研發的小型RS_26,重型RS_28「薩爾馬特」洲際彈道飛彈系統,「匕首」,「先鋒」等高超聲速打擊武器,突破德國的防空網絡易如反掌。
儘管俄空軍主力戰機數量逐漸萎縮,但大部分戰機都是重型戰機,作戰體系和打擊能力也非常完善,俄空天軍還擁有龐大的戰略轟炸機以及「基洛級」潛艇。從兵力上來看,俄羅斯各兵種加起來超過了120萬,疫情肆虐期間,普京總統仍然沒有推遲募兵。
總之,從戰爭意識,軍事素養,武器裝備等條件來考察,如今的德國顯然不是俄羅斯的對手。
但目前德國根本不可能將防務安全剝離出北約,早在2014年北約威爾斯峰會上,默克爾儘管對美國的「軍費脅迫」強烈不滿,但仍然響應在10年內實現軍費預算佔GDP2%的總體目標。在2019年11月27號倫敦舉行的「北約成立70周年特別峰會」上,默克爾再次為北約站臺,她首先強調了北約組織的重要價值,並為「拖欠」軍費的國家找到了一條充足的理由:美國已經不再自覺為歐洲周邊的事態負責。但話風一轉,又承認歐洲不能獨立完成防衛,維持北約防務同盟非常重要,德國也應承擔更多責任。因為她知道,北約在過去70年中,為歐洲帶來的自由和平與發展空間,符合德國的根本利益。
美國總統此前威脅德國要撤走9500名駐德美軍,理由是德國「拖欠軍費」。默克爾之所以敢於「拖欠」北約的軍費,是因為美國在歐洲最大的軍事基地就在德國,德國是北約的司令部,是北約機制運行的中央機構。如果說沒有美國的北約不能稱其為北約,那麼北約如果沒有德國,其在歐洲的存在就會被質疑。如果是這樣,歐洲諸國對北約的基本信任將被動搖,這一點是美國不願看到的。
目前雙方都在為了一點軍費撬勁,但美國不想失去德國,德國也不願離開北約,即使俄羅斯和歐洲終有一戰,對手也絕不是德國,而是強大的北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