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日本處方藥成毒販新寵!上海海關查獲13起郵寄走私毒品案)
人民日報客戶端 圖
人民日報客戶端6月22日消息,記者在今天舉行的上海海關2019年「6·26國際禁毒日」主題活動上獲悉,今年以來,上海海關在寄自日本的國際郵包中,連續查獲13起走私進口毒品案,繳獲氟硝西泮共計275.49克。
近年來,日本的藥品受到越來越多人追捧,甚至成為「海淘族」和赴日遊玩旅客的採購首選。如今,一些不法分子也盯上了日本的一種處方藥——氟硝西泮,但他們看中的並不是藥品的療效,而是濫用後的副作用,類似於吸食毒品的致幻性。
氟硝西泮,俗稱藍精靈,是一種新型精神類藥品,主要用於手術前鎮靜和各種失眠。因其具有極強的催眠、遺忘作用和成癮性等副作用,在我國屬於受到嚴格管制的處方藥。然而,有些不法分子卻利用該藥物的副作用幹起了違法的事,他們發現該藥物在兌酒服用時,會產生與吸食傳統毒品相似或更強的興奮、致幻效果,並會導致服用者出現徹底失去知覺「斷片」的情況。目前,在酒吧等一些娛樂場所內,年輕人自願或被誘騙兌酒服用氟硝西泮的情況,屢有發生。
目前,我國已將氟硝西泮正式列入第二類精神藥品目錄,屬於新型第三代毒品,大量獲取的難度較大。為此,不法分子又將目光轉向了「海淘」。
今年2月15日,上海海關隸屬郵局海關關員在對特快進境郵件進行監管時,發現一件日本寄往上海的可疑包裹。進境包裹申報名稱為維生素,經查驗發現包裹內裝的實際上是氟硝西泮藥片,共計100片。
為查清郵包背後隱藏的走私毒販,上海海關聯合收件人所在地的公安局,決定將該包裹依原樣重新包裝,並按照正常派件程序,採取控制下交付的方式,在正常投遞時限內將郵包派送給收件人,並最終在派件時將犯罪嫌疑人成功抓捕。
到案後,該犯罪嫌疑人對走私毒品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並交代了其系團夥作案的事實。該團夥在日本有專人負責僱傭中國留學生或打工人員等,前往醫院開取氟硝西泮等精神類藥物。待藥物積攢到一定數量後,國內收貨人便親自前往日本購買、取貨。取貨後,收貨人便將藥物偽報成鈣片、維生素等名稱,寄回國內自己的收件地址,並隨意編造一個收件人名稱。之後,收貨人再乘飛機回國、取件。
走私分子既然已經去了日本,為何不親自把藥片帶回來?據海關關員介紹,這正是走私分子的狡猾之處。他們故意選擇人貨分離的郵寄渠道,就是為了避免人贓俱貨,試圖逃避法律制裁。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針對走私分子這一特點,上海海關加強了與地方公安的聯動執法,對走私、販賣毒品的團夥實施全鏈條的打擊,不讓一名犯罪嫌疑人逃脫法網。經深挖擴案,該案現已抓獲犯罪團夥成員13人,查獲氟硝西泮367片。
為更好地應對郵遞渠道毒品走私的高發態勢,上海海關重點加強了郵寄渠道的查驗力度,對來自和發往毒品高風險國家(地區)的寄遞物品,尤其是新精神類藥品,採取嚴密監管,極大提高了監管現場的查獲率。自2017年以來,上海海關在郵寄渠道已累計查獲各類毒品走私案件共計57起。
警方提醒,氟硝西泮等新精神類藥品正逐漸成為國內毒品的主要類型之一。因該類藥品種類繁多,包裝和構造與常規藥品無明顯區別,且往往是外文標註,極具迷惑性。如果是在酒吧等娛樂場所,尤其要警惕來自陌生人的「好意」,無論是看似正常的飲料,還是有處方的「安眠藥」或「止痛藥」等。此外,也不要通過代購等非法途逕自行購買和使用精神藥品和麻醉藥品,如有疾病需要治療應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