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財經:中國人的飯碗,在自己手裡端得很牢!

2020-12-14 人民網

「聽說一些國家限制糧食出口了,那咱要不要囤點糧食?」

中國的大媽們不僅關心國家大事,還關心國際大事。這幾天,在大媽們的微信群裡,談的最多的是糧食。有的大媽更是雷厲風行,直接奔超市「搬糧」。

國際糧食市場有點風吹草動,難怪大媽們緊張。因為年過半百的人,都曾體會過餓肚子滋味;不像現在的小姐姐們,把多吃當成痛苦,減肥才是王道。

民以食為天,不管哪個年齡段的人,都得吃飯。那麼,中國的糧食有保障嗎,如果進口糧食受限,咱們還能夠自給自足嗎?

帶著大家關心的問題,麻辣哥採訪了有關部門和專家,請他們給大家算算帳,您心裡就有底了。

我國糧食生產「十六連豐」,飯碗裡裝的主要是中國糧

「千層石樹通行路,一帶山田放水聲。」眼下正是春耕生產大忙季節,全國各地紮實推進春耕備耕和田間管理。

麻辣哥從農業農村部獲悉,今年夏糧豐收的基礎較好,當前,越冬小麥3.32億畝,苗情穩定,一二類苗居多。土壤墒情較好,作物生育進程明顯加快。

重農抓糧,始終是「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從2004年開始,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到2019年已經實現了糧食產量「十六連豐」。201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3277億斤,比2018年增加119億斤,增長0.9%,創歷史最高水平。

去年我國糧食產量1.33萬億斤,是個什麼概念?就是我國有14億人口,人均糧食佔有量為474公斤。這樣一個佔有量,超過了國際公認的400公斤安全線。

一年有365天,中國自己生產的糧食,平均到每個人的飯碗裡,平均每個人一天大約有2.6斤糧食。 「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這一點不容置疑。」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說。

有人說,每人一天2斤半糧食,根本吃不了啊!還用得著囤糧嗎?

當然,如果光是人吃,這些糧食肯定是夠了。但是,咱們百姓「菜籃子」裡的肉蛋奶,實際上都是靠糧食撐起來的。豬也要吃,雞也要吃,牛也要吃,還要釀酒……算上這些消耗,咱們國家的糧食能夠自給自足,但也需要小部分進口。

既然糧食夠吃的,那為啥還要進口?專家的給出的說法是:目前我國糧食對外依存度處於較低水平,進口糧食既是用來調劑品種餘缺、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也是我國積極履行入世承諾的具體體現。

麻辣哥翻譯一下,糧食對外依存度低,換一個說法就是自給率高。咱先看看我國糧食對外依存度。

「糧食依存度有兩個統計口徑,一個是廣義依存度,一個狹義依存度。因為,糧食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國際通用的是狹義的概念,就是單指穀物;我國採用的是廣義的概念,糧食不僅指穀物,還包括豆類、薯類。」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說。

據海關統計,2019年,我國糧食進口量2122億斤,其中穀物進口352億斤,大豆進口1770億斤。從廣義的概念看,2019年我國糧食總消費量約為16110億斤,目前我國糧食對進口的依存度(進口量/消費量)為13.2%。從狹義的概念看,也就是國際通用的概念,我國糧食對進口的依存度為2.2%(穀物進口量/消費量)。「我國穀物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實現了口糧完全自給。」 魏後凱說。

這麼說吧,稻穀、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中國完全可以自給;肉、蛋、菜、果、魚等產量,中國穩居世界第一。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了近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對全球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要知道,中國人口佔全球的19%,但耕地只佔全球面積的9.5%。吃飯問題,是幾千年來一直困擾我國人民的大問題。中國有個成語叫「青黃不接」,意思是指莊稼還沒有成熟,陳糧已經吃完。對現在的中國人來說,這只是一個「詞」而已,這麼多年中國的糧食的供應,「青黃不接」早已不存在,倒是農民「賣糧難」問題還時有發生。

小麥稻穀等口糧品種,庫存處於歷史最高水平

近年來,我國糧食儲備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糧食儲備充足,小麥稻穀等口糧品種庫存處於歷史最高水平。從2014年開始,國家按照「產區保持3個月,銷區保持6個月,產銷平衡區保持4個半月」的市場供應量要求,重新核定並增加了地方糧食儲備規模,以滿足城鄉居民的口糧需要。

2019年,我國稻穀和小麥的口糧產量接近3.5億噸,如果平均到每個人,大約是一年250公斤,也就是500斤。咱先不說婦女、兒童和老人,就算是壯勞力,估計也吃不完啊!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穀、小麥和玉米生產國。目前我國稻米、小麥和玉米三大主糧,完全可以滿足居民的消費需要。」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稻穀、小麥和玉米三大主糧,目前僅稻穀的社會總庫存就超過2億噸。我國稻穀面臨的不是生產量夠不夠吃的問題,而是如何去庫存的問題。

專家介紹,前些年,我國對泰國香米等國外口感好的優質大米,有一定的需求,每年都有適量水稻進口。但到2019年,進出口形勢就發生了逆轉。

2019年,我國進口稻米約250萬噸,同時出口了270多萬噸稻米,淨出口20多萬噸。這是近5年來,我國首次成為稻穀淨出口國。

小麥,對愛吃麵食的人來說,同樣是餐餐不可少。「2019年,我國進口小麥接近500萬噸,這主要是我國積極履行入世承諾,完成小麥進口配額量。當然,也調劑進口了國內需求的一些品種。」 李國祥說。

玉米,是目前庫存量最大的糧食品種。

「國家持續多年對稻穀、小麥等進行託市收購,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到2008年前後,三大主糧中玉米庫存量最大。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玉米一直是『去庫存』的主要品種,也是適度調減種植面積的主要品種。」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說,2019年,我國進口玉米接近500萬噸,這也是我國積極履行入世承諾,完成玉米進口配額量,當然也有為了滿足國內品種調劑的需要的原因。

不斷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我國農業對外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目前,我國農業貿易體量巨大,已成為全球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和第二大農產品貿易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市場銷售目的地國家。大豆、食糖、棉花等農產品,我國都是全球最大買家。

「千萬不要以為進口一些國內需要調劑的糧食品種,就是我們的糧食不夠吃了,國內糧食安全沒有保障了,這是不符合實際的錯誤認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強調

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進一步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從上面的數據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國糧食供求總體寬鬆,能滿足人民群眾日常消費需求,也能夠有效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考驗。

當然,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裡,糧食生產任何時候都不能鬆勁。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安全戰略,提出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國家採取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策舉措,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

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必須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穩政策,就是穩定完善扶持糧食生產政策舉措,發揮糧食主產區優勢,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健全產糧大縣獎補政策。穩面積,就是要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確保永久基本農田保持在15.46億畝以上,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穩產量,就是要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

「今年,全國穀物面積要穩定在14.2億畝以上,口糧面積穩定在8億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張紅宇說,今年,國家提高了早秈稻和中晚秈稻的最低收購價,釋放了重農抓糧的信號。接下來,要進一步落實好這些政策,保障農民種糧收益,保護和調度農民種糧積極性。

「雖然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但這就是一個緊平衡。我國耕地就那麼多,潛力就那麼多,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糧食生產和對農業的支持。」葉興慶認為,穩住糧食基本盤,就是穩定了經濟社會大局,穩定了民生保障。我們要儘量減少疫情對春耕生產的影響,把關鍵措施落實到位、確保夏糧豐收,為全年糧食豐收夯實基礎。(作者: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麻辣財經工作室 高雲才)

(責編:楊光宇、曹昆)

相關焦點

  • 【每日一習話】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
    習近平: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 這段話出自2018年9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考察時的講話。 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高度重視我國的糧食安全,多次強調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同時,我們也非常清楚,現代農業技術等還需不斷原始創新,使核心技術最終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以確保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 (本期特約專家:王光輝 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教授)
  • 德州慶雲縣貧困戶:勞動致富 飯碗才能端得牢
    得知這一情況後,鄉鎮幫扶幹部趕到了龐達家,經過悉心交流,龐達說出了心聲,「我想去幹活,自己掙錢養家。」原來小夥子有闖勁兒,有幹勁兒,不想靠救助過日子,心裡一直想做點事,但因自身缺陷,想找到適合工作太難了,因此犯了愁。群眾有需求,政府有回應。幫扶幹部抓緊聯繫了相關企業,尋找合適崗位。通過努力,最終,在距龐達家2公裡的產業園找到了摺疊紙箱的工作。
  • 文華財經被「封殺」 公司總經理回應:命運不在自己手裡
    公司總經理獨家回應:命運不在自己手裡作為期貨市場最大的技術服務商,竟遭到期貨公司的集體封殺,並且幾乎是「致命一擊」,這是文華財經此前始料不及的。目前,距離期貨公司停用文華財經以及1月20日的穿透式監管執行日期不足一周,文華事件是否有變局或者轉機,備受市場關注。
  • 《中國人的飯碗——讀懂中國糧食安全》正式出版
    《中國人的飯碗——讀懂中國糧食安全》正式出版 2020-12-08 20: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端好「中國飯碗」,習近平這樣強調
    端好「中國飯碗」,習近平這樣強調) 「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在剛剛閉幕的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有關糧食工作的內容被多次提及。
  • 中國人最愛的夜宵,麻辣小龍蝦走下神壇,麻辣蝦尾才是國人的新寵
    而麻辣小龍蝦無疑是每個城市美食街的明星產品,中國廚師出神入化的廚藝,把這些在外國人看來不能吃的物種,硬是被中國小龍蝦愛好者們吃到需要人工飼養才能勉強供得上。要知道吃龍蝦的鼻祖可是美國人,養龍蝦的鼻祖是日本人,他們本來養龍蝦是為了作為牛蛙的飼料。
  • 端好「中國飯碗」,習近平這樣強調_新聞中心_中國網
    大國糧倉根基牢,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我國糧食生產喜獲「十七連豐」,糧食產量連續6年站上1.3萬億斤臺階。
  • 食品價格指數6個月連漲,14億中國人會影響嗎?
    根據財經頻道的報導,由於新冠狀病毒的爆發對全球各國造成的影響,導致許多「衍生災難」出現,全球糧食價格上漲就是其中之一。據報導,2020全球食品價格指數連續6個月上漲,甚至達到6年來的最高點,這是許多專家意想不到的。
  • 麻辣財經:投資過了山海關,也是豔陽天!
    天寒地凍時分,麻辣財經的兩位麻辣小哥北上東三省,走訪了近30家民營企業,為的就是聽企業家們親自嘮嘮東北的民營經濟發展,以及營商環境的改善。 採訪了一周回到北京,這稿子剛開了個頭,就被身邊的朋友質疑了:你們去東北採訪民營企業?東北有民營企業嗎,不都是國有企業嗎? 有的時候,信息就是這樣不對稱,「老印象」很難被改變。
  • 李老師(上海財經大學博士):只有握在手裡的,才是自己的
    李老師中共黨員上海財經大學博士座右銘:只有握在手裡的,才是自己的。而這筆財富,只有握在手裡的,才是自己的。在未來幾十年的人生中,會有說工作的痛苦使人麻木,而學習的痛苦使人清醒。但正是這種「清醒」,才為你留下了生命的意義,不是嗎?
  • 2021年開始,5類公務員將飯碗不保!沒有例外
    最近幾年,國家對於公務員隊伍的管理,總體上是越來越嚴,這不,金飯碗也要慢慢端得顫顫巍巍了,從今年開始,以下這幾類公務員,很可能飯碗不保,大家一定得注意,紮實幹好崗位工作哦!在此,還是建議你接受安排調崗任職一段時間,拿工作成績來證明自己。三、拒絕合理安排的那麼,對於一年試用期過後,如果所工作的委辦局進行了機構調整,則也可能給你進行適當的工作調整安排,這個時候如果拒絕組織安排,同樣的也會被辭退。
  • 2021年開始,5類公務員將飯碗不保!沒有例外
    最近幾年,國家對於公務員隊伍的管理,總體上是越來越嚴,這不,金飯碗也要慢慢端得顫顫巍巍了,從今年開始,以下這幾類公務員,很可能飯碗不保,大家一定得注意,紮實幹好崗位工作哦!
  • 外國大姐實地探尋「中國飯碗」的底座
    他斷言,21世紀中國人不但無法養活自己,還會引發全球範圍的糧食危機。如今,中國人不但將飯碗端得穩穩的,還向外輸出雜交水稻技術,幫助更多國家的人們擺脫飢餓。  近日,北京周報社外籍專家蘇德什娜·薩卡(Sudeshna Sarkar)走進「中國飯碗」最堅實的底座——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體驗秋收,採訪雜交水稻專家,了解「中國飯碗」的故事。
  • 麻辣爽口的正宗味道,酸辣粉調料選對自己也是大廚
    好些時候不想自己煮麵條了,就會在外面的小吃攤上吃一碗麻爽的酸辣粉再回家。我經常去的那家店還是和幾年前一樣,鹹鮮麻辣,酸香夠味。在酸辣粉上桌以後等待三五分鐘,再將粉下面的調料翻攪均勻,入味後更加美味,如果不是有飽腹感,真的是可以一直吃下去。
  • 即將打響的飯碗保衛戰!
    中國人講究現實,把吃飯當做頭等大事,所以工作就是飯碗,找工作就是謀飯碗。如今,就業形勢嚴峻,一場關於飯碗的保衛戰勢必打響。都說民以食為天,如果飯碗丟了,那無異於天塌了!別說還在找工作的畢業生,就算已經謀得飯碗的白領也膽戰心驚。白領,表面收入不菲,但除去房租房貸、日常開銷,一個月的工資基本白領;中產,看似有房有車,但要供房養娃,還得照顧二老,一旦失業立馬就被打回原形。正如當年李自成,原來也是拿著鐵飯碗的公務員,在國營的快遞公司(驛站)養馬,有著令人豔羨的工作。
  • 寫好糧安文章 端牢中國飯碗
    在糧安問題成全球性挑戰背景下,中國如何端穩自己的飯碗?  4月1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六保」,「保糧食能源安全」位列其中。  近日,就糧食安全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部分專家。專家們認為,我們糧庫滿滿,不必要搶糧、囤糧,我們有足量的生產能力和儲備能力確保糧食安全。  糧食進口受限引發搶購,專家怎麼看?
  • 重磅消息傳出,袁隆平激動得飆英文,外媒:中國人飯碗越來越堅固
    中國人民的飯碗越來越堅固》。 資料圖 中國人民的飯碗越來越壯! 這次,畝產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這也意味著14億中國人的飯碗變得更強大了。 今年,受新的新冠疫情流行,南部洪水,東北颱風和草蛾的影響,許多人擔心糧食庫存和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