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園林規劃設計院|方案設計
山石空間設計 |樹樁雕塑
肖牧東 劉慶龍|項目拍攝
故事的起源
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積累,深圳湧現出一批批具有區域特色的花卉大道、花漾街區、社區公園作品,也呈現出一場場具有高水準的花展花事活動。綠色格局已基本形成,但剩餘的空地依然無法滿足打造「世界著名花城」的要求。
如何解決問題?
當下,能找到的答案,即是優化現有空間格局,用園林景觀的方式來講述各區自己的故事。這樣具有故事性的景觀,能賦予觀者情感記憶、場所體驗、文化脈絡等信息,用設計來講述,觀者成為了故事的接收者。
今天,我們講講關於深圳,關於颱風「山竹」的故事。
「山竹」肆虐
2018年9月16日,颱風「山竹」來勢洶洶,這場35年來破壞力最強的颱風,讓深圳變成了亞馬遜原始森林,滿城殘枝敗葉,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42.49億元。
那一刻,我們深刻感知災難來過的痕跡,以及「山竹」給這座城市留下的種種難題;但幸好,颱風也留給了我們肉眼可見的深圳力量。
颱風肆虐的是我們的城市,它可能毀掉這座城市暫時的美麗,但卻無法毀掉深圳精神。重創過後,全城加入清障潔城隊伍,展示出一座城齊心協力、不畏艱險的抗災精神。
2019年,羅湖區決定建設颱風紀念園,銘記這段歷史,銘記深圳人的溫暖力量......
過去 記憶 新生
颱風「山竹」紀念園位於文錦北路與田貝三路交叉路口,人流量大,交通便利,但植物品種單調,景觀效果較差,與紀念雕塑之間缺少互動。
設計團隊以「颱風眼」為設計靈感,將場地重新劃分為過去、記憶、新生三部分,通過木屑小道進行串聯,打造具有互動性的遊賞空間。
颱風紀念雕塑選用「山竹」過後保留下來的斷木,代表著過去。印刻「18 年 9 月16 日登陸廣東」「最大風力 14 級」等一系列數據的木凳,代表著颱風留下的記憶,這些都成為了紀念園中的特色小品,完整的被保留在紀念園內。
沿著場地和園路邊界放置的長短不一的竹片構築,表現出颱風的律動感。道路盡頭的小花,象徵著風雨過後的新生。
羅湖區颱風紀念園
颱風紀念園作為羅湖區「城畔山水·花漾羅湖」故事的一個章節,向我們描繪「一環三廊四網」的綠色格局,也將「颱風記」故事向我們娓娓道來,讓我們銘記這段歷史。
我們一直很愛深圳,災難過後,才懂得為什麼這麼愛。
每個普通人、每個瞬間組成的愛的故事,才是這個城市生長的力量;每個平凡者對深圳的愛,才能推動它一路向前,讓它繼續溫暖而有力的前行......
以此園,致敬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深圳。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