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常常會與各類博物館不期而遇。想要了解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的文化歷史精髓,博物館是一個重要窗口,因為這裡是人類收藏歷史記憶憑證和熔鑄新文化的殿堂。1949年前,中國人自建的博物館在上海僅有3家。如今,上海的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已有近150家,許多小眾的博物館、紀念館也值得一遊。
圖說:黃道婆紀念館 新民晚報記者 蔡瑾 攝
豎新抗日戰爭博物館
位於崇明區豎新鎮前豎公路2773號的上海崇明豎新抗日戰爭博物館,展廳面積500平方米,匯集了400餘件從民間徵集來的珍貴文物,涉及抗日民眾和日偽方的武器、旗幟、證章、地圖、報刊、書籍、信件等,集中展現了抗日戰爭時期崇明人民可歌可泣的抗戰故事。
顧維鈞陳列室
顧維鈞,字少川,上海嘉定人,是一位中國近代史上蜚聲中外的外交家。最為世人讚頌的事跡,是他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拒絕籤字,這一事件被稱為近代中國外交史上劃時代的裡程碑。1999年,嘉定博物館在顧維鈞晚年念念不忘的法華塔下,增設了「中國近代外交家顧維鈞生平陳列」常設展覽。2018年逢嘉定建縣800年,又是顧維鈞誕辰130周年,嘉定博物館對顧維鈞陳列室進行了擴建改陳,增加了顧維鈞家屬最新的捐贈文物,共展出了130幅珍貴歷史照片、139件文獻資料以及顧維鈞先生的生前遺物。
黃道婆紀念館
為了弘揚宋末元初棉紡織技術革新家黃道婆的功績和精神,黃道婆紀念館2003年在她的故鄉徐匯區華涇鎮東灣村開館,與清幽古樸的黃道婆墓相鄰相伴。紀念館2019年閉館修葺,2020年10月15日重新開館。
改造後的黃道婆紀念館融入了更多棉紡織元素,使整座紀念館除了具有觀賞功能,更具紡織科普功能。紀念館通過絲路女兒、技術革新、先棉鼻祖三大板塊宣揚黃道婆精神的現實意義和當代價值。展廳內的實物展品不少,古舊的紡車、棉線、棉花等讓觀眾走近這位棉紡織技術革新家。捍、彈、紡、織、染等技藝的展示,背景板都由實物展示,十分形象。為了讓科普和傳播更有趣味,現場還不乏各種多媒體遊戲設備,讓孩子們能在體驗中獲取知識。
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
董其昌為明代晚期著名的書畫家、書畫鑑藏家、書畫理論家,是當時的藝壇領袖,對同時代和此後的書畫藝術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成為明清以來幾百年中國文人書畫以及及書畫理論的主流。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在松江醉白池公園內,這裡曾是董其昌觴詠處。博物館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其中新建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利用老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共展出各類展品90餘件套,其中含有董其昌和松江書派、畫派作品真跡30件套。
上海相機攝影博物館
上海相機攝影博物館位於北蔡鎮五星路676弄,是目前上海唯一的攝影主題博物館,也是浦東圖書館的影像主題分館。
博物館一樓是原藝術展廳、咖啡吧和攝影藏書閱覽區。二樓是攝影器材與工藝技術發展史展區,梳理了自1826年全世界第一張照片問世到膠片時代進入全盛期,百餘年間出現過的主要成像和轉印工藝以及相機種類。在三樓展區中,觀眾可一睹中國相機製造工業歷史上的裡程碑式相機型號,其中包括一條完整的海鷗雙反相機傳統裝配作業線,這是目前唯一存世的海鷗相機生產線,也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新民晚報記者 沈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