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文化訊 10月24日,10月24日上午9點,在湖南衡山共和酒店的三層會議廳,以「尊道貴德,和諧共生」為主題的2011國際道教論壇第一場主論壇在各界道教、文化界、政府領導的參與關懷下展開。香港圓玄學院董事局副主席陳國超出席並演講,如下為演講實錄:
由太上道祖《道德經》成書作為一個開端,道教已然發展了超過二千五百多年。道教的種種信仰精神、教義與實踐,亦在中華民族的發展之中傳承至今,其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令道教本身累積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滲透於中國社會各個文化領域之中。道教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遇到種種不同的挑戰,並作出不同的響應,這正是所謂研究道教的學者所描述的道教歷史中一種「變革與傳承、 容納與自淨」的現象。在道教的近代發展中,因為社會的現代化發展和多元文化的衝擊之下,道教已往在中國傳統中的文化位置受到嚴重動搖,在漫長的歷史中確立於民間的信仰精神、存在於社會的宗教倫理教化、由道教信仰構成的文化心理和歷史記憶,在社會中的影響漸漸淡化,道教更失去原來穩定於社會文化中的獨特位置;這些出現於現下時代的種種挑戰,正是我輩現代道教的信仰者有必要作出響應的重點。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傳統道教在這些年間在國內開始恢復,在中國道教協會及各地各位同道、先進的積極努力之下,尤其是於近年,得到長足的發展:各地道教宮觀因為各方面的支持得到修復,更在國內的不同地區,開展切合傳統道教文化主題的宗教服務和文化推廣活動,務求將道教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的文化位置再度確立起來,並且將道教的信仰主題,提倡和諧共融、濟世度人的教義教化,再度滲透於民間社會的意識型態之中,重構有利於建立和諧社會、關懷族群的宗教精神。2011年由中國道教協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的「國際道教論壇」中的論壇議題:「道法自然與可持續發展」、「貴生樂生與幸福人生」、「齊同慈愛與合作共贏」、「抱撲守真與心靈環保」,儼然切合現代道教的發展中,重視信仰精神與社會生活的融會,建立和諧社會、和諧人生、和諧生活。
在道教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其信仰精神和宗教實踐納百川而形成,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中形容道教的宗教實踐「雜而多端」,就是因為道教的宗教主題、其信仰與教義,在各種不同的實踐中具體的反映出來,甚至進一步滲透在中國傳統文化各個領域不同層面之中,如道教的教義與哲學思想、道教的醫學與養生實踐,節慶的慶賀與道教科儀、道教的善業與社會關懷等,構成道教傳統在中國文化中不同的吸引之處。
就本人近年以來的觀察,各地的道教團體都積極投入於道教的現代發展之中,就著道教的獨特信仰主題,並以此為基礎進行各式各樣的宣道弘教及文化推廣工作。縱使各地宮觀於不同地域發展,然而就本人的理解,其中有很大部分的道教宮觀,都不約而同集中以道教的養生實踐作為其弘道宣教的主題,例如設立基礎養生班,以道教醫學中的食療和基礎煉養功夫教導善信注意身體和生活習慣的平衡;有部分則進一步設立氣功及打坐活動,讓善信學習道教基本的修煉實踐,從而提升身體的機能、促進健康生命的發展;有部分更以道教的氣功為基礎,提供針對病患醫療及心理的治療,為善信提供宗教有關的服務。道教宮觀不約而同地集中以養生為題,開班授課,提供治療和輔導的服務,當中的原因顯而易見:人類重視個人的生命與健康,希望通過不同的方法,將身體的健康、壽命盡方法提升,而道教養生主題的宗教實踐,完全切合現代人的生命追求,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道教宮觀開辦有關養生的各類活動,絕對能夠吸引社會上不同類型、不同層面的人士參與,並將焦點放在道教的實踐方法之中,從而達到各地道教的宣道目的。其次,當中也有世俗上的原因:各地道教宮觀,開展以道教養生為主題的各類活動,其中大部分都是一些付費的活動,營辦有關活動的單位,若然能夠凝聚一群長時間參與的人士,可以帶來可觀的收入。道教宮觀的收入主要來自善信的香火供奉,又或是透過提供功德科儀的宗教服務而來,善信之所以奉獻香油、付費要求道觀提供宗教服務,絕大部分都因應其個人或家庭的需要而來,而這些收入都不一定是所謂持續性的收入,相反,以養生主題吸引善信長時間付費參與活動,更可能為道觀帶來額外及穩定的收入。以上原因極可能是近年各地道觀流行以養生主題舉辦各類型活動的主要原因。
養生固然是傳統道教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切合現今社會所流行重視健康身體,提升生命壽元的情況。單以這個主題,作為道教的宣教弘道重心,可能為營辦活動的道教宮觀帶來更多收入,吸引更多的善信參與道教的活動,這些都是針對善信個人範圍的主題;然而有關道教教義的傳播、信仰精神的弘揚,乃至以往能夠融入民間社會意識型態,作為社會倫理教化、構成民族、社會和諧的重點,卻似乎有所忽略。近年國家領導人提倡促進民族、社會及家庭和諧是建構現代文明中國的一大重點,本人認為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文化,作為民間信仰精神的基礎,更應該以這個重點作為發展路向的中心。
綜觀世界各大宗教,其所宣揚的教理教化,都會標榜其簡單易明的重點,教導信仰者以此為日常生活的基本,從而提升個人的素質,甚至影響身邊的每一個人,進行宗教倫理上的教化:例如中國佛教所標榜的慈悲喜舍、基督宗教所重視的慈愛精神等,往往能夠深入每一個信徒的心底,構成其反映於生活的宗教教義。
事實上,傳統道教的教義雖然博大精深,然而若我們加以整理,卻也不難構成一種能夠簡單直接讓善信接受的信仰精神,試以香港道教的活動為例:香港道教節由香港道教聯合會主辦,由當地各個道教壇堂宮觀合作開展各類型的慶賀活動,多年以來都以「和諧人生」為題提倡將道教的教化融入生活,建構和諧社會、和諧家庭,乃至和諧的日常生活。香港道教節各項活動的舉辦,旨在倡導世人在現代社會這種紛亂繁囂的環境中,以道家思想的教導、以道教教化反映的人生觀,追求生活上和諧與平衡,從而達到社會和諧寧靜的境界。也例如今次論壇議題所涉及的幾個主題:「道法自然」、「貴生樂生」、「齊同慈愛」及「抱樸守真」等,都是從傳統道教博大教義中整理出來,以切合國家進步、社會發展所需的重點,推廣道教教義中最能夠促進達致和諧的中心思想。
道教重視和諧,通過道教教義的現代詮釋,道教教化提倡我們不僅要達致身體中的和諧,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也固然重要,我們更要推動社會中不同層面、不同範疇的和諧並存,而隨著全球化和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們也要重視國與國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都需要一種和諧合作精神,例如國家領導人多次在公開場合中表示,國家需要我們上下一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使社會更加和諧,期望達致全國人民以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這種局面可以鞏固和發展國家的民主團結、建立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推動社會各個範疇和諧並存,保持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穩定,由此可見,建構和諧是國家現時發展的重點。
道教的教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文化中這些可說是先賢針對社會生活的經驗歸納,是道教漫長歷史發展中的重要累積。先賢在很早以前已然知悉維持各方面的平衡,達致和諧狀態是提升與進步的重要原素,而道教的教義中,追求和諧是當中最重要的信仰精神,當中更有很多內容和實踐建議,直接指涉達致和諧的方法。現代道教的各位先進,都具有推動和諧社會的胸懷,若然將先賢確立的教義和信仰精神整理過來,以現代的方法進行宣傳和推廣,響應國家與社會的需要,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契機,將現代道教的發展推向新的發展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