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社評:穩增長列首位提振社會信心

2020-12-22 人民網

原標題:社評:穩增長列首位提振社會信心

  昨天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作為明年經濟工作五大任務之首,並把穩中求進作為經濟工作總基調,這對提振中國社會的信心將有重大作用。

  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在今年全面展現,引來一些擔心。中央對明年的經濟工作是什麼態度,是全社會預期明年的核心依據。每每面臨困難,中國社會對中央的信任和倚賴都是最高的時候。

  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描述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九大方面,以往不少人把新常態簡單理解為經濟增速放緩,但中央的解讀要豐富得多。九大方面既有問題,也充滿了機會,中國經濟「調速不減勢」的面貌變得更加可信。

  官方昨天沒有宣布明年GDP的增長目標,但分析人士預期它將是7%至7.5%之間。這個數據低於2014年的增長目標。中國社會顯然正在接受、適應經濟增速放緩的現實,中國人宏觀經濟觀念接近於完成關鍵性的過渡。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全球大經濟體中宏觀指導性最強的年度會議,這是中國的一大特色,也是優勢。這些年市場經濟在中國全面發展,新的風險不斷出現、積累,這對政府的領導力和調控力形成考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成為總結、部署經濟工作行之有效的平臺。

  中國發展和改革頭緒萬千,但全黨同時也在挽著褲腿同全社會一起拼經濟,而不是凌駕於經濟成就和困難之上的利益集團,這也是中國宏觀經濟面貌有別於其他社會的地方。從這三十幾年的實際效果看,這一體制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的動力與自下而上的民間經濟熱情高度呼應,中國經濟因此具有了特殊韌性。

  討論經濟面臨的問題,是中國輿論最開放也最活躍的領域之一。這種情況下,社會尤其需要主心骨、定心丸,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成功扮演了這個角色。

  中央能實現它向社會承諾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這已大體成為中國人的集體潛意識。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很高的權威性,這是困惑和糾結普遍流行時代的中國社會之幸。

  中國經濟的問題層出不窮,但一些大的條件十分清楚。第一,中國的城鎮化還遠沒有完成,即使中國大城市裡,全面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空間也很大。這一切匯成了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綿延不絕的動力。

  第二,中國奉行改革路線,改革紅利不斷釋出,這使得經濟運行在長時間裡不斷優化成為可能。

  第三,中國最高執政團隊有著豐富的實際經濟工作經驗,國家經濟政策的延續性強,很多政策能夠善始善終。

  中國經濟不能指望一口氣吃個胖子,持久力對它來說更為可貴。我們需要通過改革逐步建立能調動社會方方面面積極性的機制,同時要促成社會的一顆平常心,避免或減少公眾的忽悲忽喜,增加人們對一時具體困難的承受力。不難看出,這當中有一些是純經濟工作,有一些則不是,經濟工作的當代涵義一直在擴充。

  明年GDP增長百分之幾並非不重要,事實上它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不應是一匹黑馬,或者突兀的斷崖。它應是客觀現實與我們主觀努力的平穩對接。輿論今年以來不斷談論7%左右這個數字,如果它又是可以較寬裕實現的,那麼這樣的增長率就有了充分的合理性。

相關焦點

  • 廣州日報:金融改革新趨勢 提振發展新信心
    原標題:金融改革新趨勢 提振發展新信心 存款利率上限有望今年放開、存款保險制度或將於上半年出臺、網際網路金融發展有望獲得新政策支持……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中心記者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透露了金融改革與發展的多重新趨勢。
  • 數字看「六穩」:信心增強預期穩
    1月開門,中國經濟交出穩中有進的新答卷,為全球經濟注入更多確定性,更提振了人們對中國發展的信心。  這份信心在雄安新區的工地上。瑞雪兆豐年,大雪擋不住施工團隊的熱情。「我們早早開工了,190個辦公居住用箱式房馬上就能立起來。」廊坊中建機械有限公司箱式房事業部總經理耿貴軍說。  這份信心在北京亦莊的實驗室裡。
  • 兩會新華時評:金融改革新趨勢提振發展新信心
    經濟新常態下,這些新趨勢釋放了我國多措並舉促改革發展的明確信號,提振了各界對於發展的新信心。    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我國經濟已步入新常態。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之下,客觀上為經濟發展帶來新挑戰,但也同樣帶來新機遇。    主動適應新常態,要在認識層面正視發展中面臨的各類問題及挑戰。
  • 信陽市副市長楊淑萍:增強信心 提振消費
    在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餐飲企業如何在穩就業、保民生中提振消費經濟?6月5日,副市長楊淑萍帶領信陽菜推廣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信陽市餐飲與飯店行業協會的相關負責同志,到部分信陽菜品牌示範店進行調研。
  • 指明亞太合作方向路徑 提振全球經濟復甦信心
    海外人士認為,習近平主席的講話為新形勢下亞太合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徑,展示了中國同各國攜手合作、共克時艱的堅定決心,為亞太和全球經濟復甦提振信心。泰國正大管理學院中國-東協研究中心主任湯之敏說,習近平主席強調要共同構建開放包容、創新增長、互聯互通、合作共贏的亞太命運共同體,為亞太經合組織開啟2020年後的合作願景指明了方向。
  • 全國政協委員吳以環談聽取政府工作報告感受:提振信心、鼓舞士氣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23日訊(記者 佟明彪)「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期盼和心聲,是一個提振信心、鼓舞士氣的好報告。」5月22日,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副市長吳以環在聽取政府工作報告後這樣談到。
  • 惠州市商務局多措並舉穩外貿 攜手環球資源促增長
    惠州市商務局多措並舉穩外貿 攜手環球資源促增長 2020-06-07 04:27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德媒:中國PMI指數提振歐洲信心 三季度GDP或增長7%
    8月份新出口訂單指數從48.4%增長到了49.1%。 「中國製造業PMI指數雖然略有降低,但人們對此無須過分驚訝,因為這意味著中國工業的增長已經回到了疫情前的水平。」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表示,「中國政府未來幾個月還將繼續刺激經濟發展,因此我們認為,中國工業將繼續獲得向前推進的動力。」
  • 環球時報社評鋒利:中國這次就讓他付出代價
    此外,近日《環球時報》還刊登了一篇嚴厲駁斥漢森此番言論的社評。》的這篇社評是在12月2日發表的,且題目為「『澳大利亞抵制中國貨』?《環球時報》在文章中稱,澳方的一些政客此前種種針對中國的言行,純屬是不自量力,完全是過高估算了澳大利亞對中國的重要性。此外,文章中還有理有據地指出,中澳兩國的關係之所以會發展到如今的地步,都是澳方的錯,因此,希望澳方能夠進行自我反省,糾正錯誤,不要再給中澳關係的發展增設障礙。
  • 穩增長決不放鬆——一論做好當前經濟工作
    浙江日報訊 今年上半年,浙江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升、穩中有進、穩中有好,實現了速度、質量、效益的統一。看主要指標,GDP增長8.3%,戰略性新興產業、裝備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分別增長9%、9.2%和11%,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8.8%和9.9%,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1.5%。這些成績來之不易,值得珍惜。
  • 5月一財首席調研:6月信心指數落至年內低點,穩增長成重要政策考量
    在應對外部貿易狀況變化方面,所有參與專項調研的經濟學家都認為未來穩增長應成為我國重要的政策考量,其中三分之一表示應特別關注減稅降費,以緩衝美國關稅上調對國內企業的影響。信心指數:回落至年內低點2019年6月「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信心指數」為49.27,為年內低點,結束連續四個月的上升趨勢。
  • 萍鄉市1.4301不鏽鋼市場信心短期難以提振
    萍鄉市1.4301不鏽鋼市場信心短期難以提振 ,「12fis4」   無錫新同巨鋼業有限公司專業生產304不鏽鋼板、316l、310s、321、904l等材料為主的公司,資源充足,品種齊全,庫存量大。    萍鄉市1.4301不鏽鋼家公司有足夠的資金。實際略有下降。
  • 提振市場信心 多家公司發布增持回購計劃
    摘要 【提振市場信心 多家公司發布增持回購計劃】近日,多家A股上市公司發布重要股東增持計劃,其中不乏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有些上市公司大股東完成前期增持計劃後,隨即發布新的增持預案。增持原因為看好上市公司未來發展、鞏固控制權等。
  • 朝陽區2018財政收入533億元,居北京首位
    新京報快訊(記者 沙雪良)2018年,北京市朝陽區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533.68億元,同比增加25.51億元,增長5%,收入總量居北京市十六區首位。日前,朝陽區2018年度零點決算會議在區稅務局召開,朝陽區代區長文獻表示,在北京市減量發展的總體要求下,各部門充分挖掘存量、引入優質稅源,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走訪企業,送去定製「服務包」,大力提升營商環境,確保了2018年經濟任務指標順利完成。
  • 環球時報社評:莫張狂應是蔡英文和民進黨的座右銘
    環球時報社評:莫張狂應是蔡英文和民進黨的座右銘臺灣地區領導人和民意代表選舉已經拉開帷幕,蔡英文連任,民進黨在"立法院"席位也超過半數,而中國國民黨黨主席吳敦義卻宣布辭職。事實上,臺灣社會已經意形成"不能獨"的集體意識,縱使蔡英文製造的"亡國感"和煽動"恨中"暫時騙到了一些選票,卻無法將臺灣社會真正地綁到"臺獨"的戰車之上。蔡英文連任可能會進一步讓民政黨激進的路線受到鼓舞,從而在政治上更加有恃無恐地加劇兩岸的尖銳問題,從而讓臺海局勢更加不確定。
  • 王俊秀:用信息、信任、信心建設積極的社會心態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社會心態建設、制度優勢、經濟發展穩預期管理、黃河流域發展、阻擊突發公共事件謠言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王俊秀:用信息、信任、信心建設積極的社會心態】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王俊秀認為,近期,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民眾的個人心理普遍處於應激的憂慮和恐懼狀態,相應地,社會心態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 「穩增長」不能掉進凱恩斯主義陷阱
    「穩增長」不能掉進凱恩斯主義陷阱今年第二季度開始出現的經濟數據下滑,向中國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敲響了警鐘。在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把「穩增長」放在更重要位置目標的決策後,各地迅速出現了擴大投資的部署。每逢全球經濟有低迷苗頭就會有些機構熱衷於推測中國到底會有多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出臺。顯然,中國已陷入凱恩斯主義的陷阱而難以自拔。
  • 環球時報社評:「臺灣『奧運正名』讓臺中市失去主辦權」
    (本文系《環球時報》24日社評,原標題「臺灣『奧運正名』讓臺中市失去主辦權」) 東亞奧委會星期二決定取消臺中市主辦東亞青年運動會,臺灣當局通過多個管道發聲以示抗議,宣稱這是「公然且手段粗暴地以政治幹預體育」。
  • 求真務實接地氣 提振信心抓落實
    比如政府報告中不再提GDP增長的具體目標了,這與國內外形勢太多不確定的因素有關。「留得青山,贏得未來,是報告中給我印象較深的一句話,儘管目前困難重重,我們大家共渡難關,一定會有美好的明天。」 報告還是一份催人奮進的報告。我們在直面困難和挑戰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凝民心,鼓士氣,報告中比較暖心給力的語句令人振奮。
  • 大報社評!!!是否能喚起國人的驚醒?
    》的一個社評,題目:《挑戰剛開個頭,前方或有更大風浪》!  該社評除了作出「新冠病毒很可能會對人類社會反覆衝擊,短時間裡無法消滅」的判斷外,更是「露骨」地指出,歐美國家不像中國這樣保護每一個公民的生命,他們進行的是「群體防疫」,「如果疫情長期流行,這一輪感染比例和死亡人數高的歐美社會就可能形成一定的適應性,那時的抗疫格局亦可能出現新變化」。  這一新變化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