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敏記錄紙發展歷程
上世紀30年代,採用熱敏記錄方式的蠟型熱敏記錄紙首先在心電圖中得到應用。
40年代,美國發展了以紅外線作熱源,將原始圖象變成熱圖象的熱敏複寫法。
50年代,美國3M公司發明金屬化合物系的熱敏記錄紙。
60年代,NCR公司發明採用無色染料和酚化合物反應的熱敏記錄紙,也是目前應用最廣的熱敏記錄方式。
70~80年代,熱敏記錄紙在通訊傳真方面的應用飛速發展,年產量迅速增長,技術也得到長足進步,記錄速度從適用於G1機到目前的G4機。
90年代以後,熱敏傳真紙受到普通紙傳真機逐漸普及的影響,熱敏傳真紙的產量出現下降。但熱敏記錄紙在其他領域的應用發展依然迅速。
熱敏記錄紙的特點
使用方便,適用於各種熱敏記錄裝置;熱敏記錄儀本身價格便宜,簡單小巧,幾乎無需維護,且記錄噪音低;記錄迅速,文字圖案清晰;記錄圖案文字保存期較短,通常只有一年;價格較普通紙高。
熱敏紙的基本結構:
熱敏記錄紙原紙的特點和要求
質量穩定,少外觀紙病;平滑度高;勻度好,厚度適中;孔隙度小,無針孔,透氣度適中;幹強度高,有一定的溼強度;施膠度高;白度高等。
預塗層的組成和作用
由顏料、膠粘劑和助劑組成;其作用主要有:提高紙面平滑度;使發熱件與紙面熱敏塗層接觸更緊密;有利於顯色反應;提高清晰度;起到一定的隔熱作用;使熱敏塗層受熱集中,顯色更充分。
熱敏塗層的組成和顯色機理
由發色劑(無色染料)、顯色劑(固體有機酸)、增感劑、潤滑劑、顏料、膠粘劑及其他相關助劑組成。當發熱件施加一定的熱能於熱敏塗層上,塗層的組分將熔融並發生化學反應,從而顯示出顏色。
熱敏無色染料、顯色劑、增感劑
熱敏無色染料本身為無色或淺色的有機化合物,遇熱後與顯色劑反應而顯色。目前以具有內酯環結構的熒烷類化合物應用最為廣泛,當其接觸酸性物質(顯色劑)時,其內酯環開裂而生產具有相應顏色的化合物;
顯色劑一般為固體有機酸性物質,通常為酚類化合物。顯色劑作為質子給與體與無色染料作用而顯色。目前使用較多的顯色劑有雙酚A(BPA)、羧基苯甲酸酯(POB)、雙酚S(BPS)等;
增感劑通常為中性有機化合物,其作用是促進無色染料與顯色劑的反應,提高顯色的感度、深度和耐久性等性能。增感劑通常本身熔點較低,無升華;熔點範圍內粘度較低,與無色染料和顯色劑有較好的相容性。
熱敏記錄紙的主要塗布方式
熱敏記錄紙的質量控制點
顯色深度和清晰度、顯色靈敏度(感度)、顯色耐久性(保存性)、白度、平滑度、熱敏記錄的運行適性、厚度、表面強度(印刷型)、外觀紙病。
熱敏記錄紙的靜態、動態發色特性
影響熱敏紙顯色效果的主要因素
預塗層塗料原材料、塗料配方;熱敏塗層塗料原材料、塗料配方;塗料粒徑;塗布量;平滑度;列印速度和輸出的能量;列印壓力等。
熱敏紙使用注意事項
熱敏紙理想的保存環境為溫度25℃以下和溼度65%RH以下,應避免在高溫、高溼和陽光直射處保存,否則會影響熱敏發色性能。
熱敏發色後應在溫度25℃以下和溼度65%RH以下避光保存。
應避免接觸下列等物品時,溼式重氮複寫紙、軟質聚氯乙烯產品、橡皮、萬能筆類、粘膠帶、塗改液、背塗碳及無碳複寫紙等,否則熱敏紙白紙部分和發色部分會出現變色或褪色等情況。
使用膠水時,應使用澱粉類、聚乙烯醇類或CMC等水性膠水。
避免用溼手、汗手觸摸熱敏紙,否則會留下指紋,汙染髮色部分。
避免熱敏紙摩擦發熱而導致出現變色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