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季新學期開始,全國所有中小學生的語文使用統一部編版教材。
「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曾說過一句話,「語文高考最後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
這意味著語文考試難度將不斷加大,與此同時,國家教育部最新的中考、高考改革還呈現出另外一個趨勢,數學和英語考試難度在降低。
由此可見,語文在12年義務教育中,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都將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然而現實情況是,無數學生談語文「色變」,語文學習讓學生們苦不堪言。
在語文難度不斷加大的情況下,廣大學生的處境更是雪上加霜。
此情此景,我們不禁要問:
語文真的那麼難學嗎?語文究竟該怎麼學習?
在談語文學習方法前,我們有必要先來重新理解什麼是語文,以及學習語文的規律。
語文就是語言和文章的學科,即教我們應該如何說話、如何寫文章,語文的學習呈現出以下規律:
規律一:高度涵蓋低度。
一般人都會認為,學習語文要循序漸進,先學拼音,再通過拼音認字,然後學句式,再學造句,最後學文章。
這是認知心理學的邏輯,認知心理學針對的是自然學科,自然學科用這種方法去學習沒有問題,甚至可以說必須要用這種方法去學習。
但語文是人文科學,學習規律正好相反,高度涵蓋低度,先輸入高度的內容,低度的內容不用學,也會了。例如,能讀文言文,就必定能讀白話文。
所以在語文學習裡,我們應該從最難的文言文、最有高度的經典著作、最有智慧的內容開始教起。孩子一旦連最難的、最有高度的、最有智慧的內容都已經掌握的前提下,簡單的,低度的,直白的內容不用學都會了。
規律二:不懂也要教,教了就有用。
可能很多人會說,我們要根據孩子的認知水平,理解能力教給孩子相應的內容,這樣的教育才有效。
這是兒童中心本位思想,同樣也是針對自然學科的,人文學科不適用。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父母一般是怎樣教孩子叫爸爸媽媽的。難道我們在讓孩子喊爸爸媽媽的時候,他就懂這些話嗎?孩子在不懂的情況下,呀呀學語,先學會說,然後才慢慢懂得話的含義。
孩子學語文同樣適用這種規律,不懂也要教,記住後,慢慢就能理解,然後就能活用。
規律三:語文學習,記憶是關鍵
現在很多家長都對讓孩子背誦文章非常反感,認為這是死記硬背,會把孩子背傻了,將來只會死記,不會活用。
這類家長往往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知道需要活用,但不知道活用的基礎是要有內容輸入,沒有記憶,何來內容輸入。一句話,想要活用,必先死背,沒有長期的死背,就沒有後面厚積薄發的活用。
以上三個語文的學習規律,常常被我們忽略,甚至誤解,因而導致我們的孩子在學習語文時往往是「煩惱場中錯用功」。
在了解了語文的學習規律後,我們大致知道語文的學習方法三個關鍵點:
一是學習內容。從高難度,高智慧,高度內涵的內容開始,符合這「三高」的內容就是我們的國學經典。而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四書)更是經典中的經典,中華民族文化的高峰,尤其適合作為語文的學習教材。
二是學習時機。孩子的學習、吸收能力是呈遞減的規律,所以我們要讓孩子趁早開始學習這些內容,特別是在孩子還沒有難易概念的時候就開始學習,效果更好。
三是學習方式。既然我們要讓孩子記憶,最好的記憶方法就是多聽,多看,多讀,其中,尤以多讀效率最高。
因此,把這三個關鍵點融合起來,學習語文的最佳方法就是:
在儘可能小的時候,通過多聽,多看,多讀的方式,多記憶國學經典內容。
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讀書,3A幼教組織開展了誦讀經典讀書打卡活動,與其說是一個活動,其實更像是一個平臺。
在這裡,你可以認識一群志同道合,有志於把孩子培養好的寶爸寶媽;
在這裡,你可以學習或分享優秀的育兒經驗,解決育兒困惑;
在這裡,你可以糾正一些此前不太合理的教育理念;
當然,最重要的是,
在這裡,你可以很容易帶著孩子每日堅持讀書打卡。
我們也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寶爸寶媽能夠加入我們。結伴同行,相互攙扶,可以讓我們走得更遠!
堅持讀書的孩子是很有福氣的,
堅持陪伴孩子讀書的父母是富有智慧的,
不要懷疑,不要猶豫,更不要辜負孩子大好天賦,
從知道的這一天開始,陪伴孩子讀書,為時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