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無糖飲料已經成為新寵,不少喜歡喝飲料又怕胖的人開始選擇喝無糖飲料。但無糖飲料真的無糖和健康嗎?
9月11日,據央視新聞報導,大部分的無糖飲料是用「代糖」(甜味劑)替代的蔗糖、白砂糖等傳統糖類。所謂的甜味劑指的是只提供甜味,不提供或只提供少量熱量的食品添加劑。
無糖飲料火了
不管在微博、微信、豆瓣、還是小紅書,經常能看見無糖飲料的身影,各大社交平臺都颳起了一陣「無糖風」,各大飲料品牌也紛紛推出了無糖飲料:元氣森林氣泡水、無糖纖維雪碧、無糖零度可樂、喜小茶無糖茶風味汽水、芬達零卡系列等,可謂是新老玩家雲集。
在無糖飲料刷屏全網的情況下,出現了不少無糖飲料的測評,而從這些測評中可以發現,甚至連酒都能做成零卡路裡了。這是萬物皆可無糖的節奏?
據智研諮詢《2020—2024年中國無糖飲料行業市場供需現狀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顯示,隨著無糖飲料市場滲透率不斷提升,已有近6成消費者購買過無糖飲料,其2019年銷售額同比增長超10%,遠高於飲料總體增長率。
走進便利店也不難發現,冰櫃裡擺放著越來越多標註著「無糖」二字的飲料了。為何無糖飲料會如此火爆?無糖化會成為趨勢嗎?
根據世衛組織在2016年發布的第一份《全球糖尿病報告》,2014年全球估計有4.22億成人患有糖尿病,2012年糖尿病導致了150萬人死亡。這是一種嚴重的慢性病,已成為一項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過去幾十年中,糖尿病的病例數和患病率都在穩步上升。
這與高糖高熱量食品的過量攝入有所關聯。對兒童來說,糖分攝入量過多不但會造成蛀牙和超重,還會對成年和老年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而肥胖會增加患癌、糖尿病、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為此,一些國家為了減少民眾對糖的攝入量以及減少肥胖現象,對含糖飲料徵收糖稅,包括愛爾蘭、法國、挪威、智利、美國等國家。
增設糖稅後,一些飲料品牌也開始主動進行減糖了,甚至增加了減糖新品之後,銷售額反而增加了。未來,飲料無糖化或成為一個健康新趨勢。
從糖到代糖
隨著人類的技術進步,糖的獲取變得越來越容易。上世紀50年代,人們開始用發酵法生產高果糖玉米糖漿,這是一種葡萄糖和果糖的濃縮物,被一些人批判為「危害超過了其他任何一種糖類」。
從1970年到1990年,美國的高果糖玉米糖漿消耗量增加了10倍,增幅超過了其他一切食品,這也是美國肥胖人群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
當人體攝入超過日常消耗所需的糖時,就會被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此前,世衛組織已經在2015年發布了《成人和兒童糖攝入量指南》,無論成人還是兒童,都建議把游離糖的攝入量控制在每天總能量攝入的10%以下,大概對應50克砂糖,並建議最好能進一步限制在5%以下——這還不到一罐330毫升可樂的含糖量。
世衛組織規定的「游離糖」,實則包括了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單糖,蔗糖一類的雙糖,還有天然存在於蜂蜜、糖漿、果汁和濃縮果汁中的所有糖。
既想吃糖又想避免掉入熱量的陷阱,人們需要一種只提供甜味、幾乎不提供能量的糖的替代品,也就是代糖。1974年,美國總統福特將進口糖的進口稅率提高了兩倍,這一因素促使各大廠家加速尋找成本比糖要便宜的代糖。為迎合當時興起的健康風尚、並與對手百事可樂相對抗,可口可樂於1982年推出了健怡可樂,軟飲廣告也從「含糖」改變為「無糖」。
「雖然代糖飲料在國內市場份額還比較小,但最近三年市場增長率很高,頭部知名品牌每年增幅可能超過50%。」中國食品添加劑和配料協會功能糖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第二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委員朱路甲介紹說。
專家:攝入無糖產品仍需有度
無糖類產品銷售火爆,但仍有人擔心,長期使用代糖產品是否對身體健康有好處?
元氣森林有關負責人解釋了選用「赤蘚糖醇」作為代糖的理由:赤蘚糖醇是通過玉米澱粉原料酵母發酵而產生的天然甜味物質,進入人體後不參與人體血糖代謝,不產生熱量。該負責人介紹,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與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編寫發布了《《食品安全風險解析》彙編(2014-2018年)》,按照標準規定合理使用甜味劑是安全的。
「沒有任何欲望的滿足是不需要付出代價的。」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範志紅表示。過去不少人對甜產生了依賴和喜好,如今年輕人的健康意識提高了,他們處在理性和本能抗爭的矛盾狀態,所以代糖類產品非常火。
但長期食用代糖對健康的影響需要提醒人們注意。比如,阿斯巴甜屬於二肽型甜味劑,一些研究提示,它可能會干擾胺基酸代謝,影響到神經遞質平衡,例如影響大腦中兒茶酚胺類物質的水平,使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從而不利於人體的抗焦慮抗抑鬱功能。她在其公眾號的文章中表示,從機理上來說,甜味劑讓人感覺到甜味,卻不能引起血糖的相應增加,屬於對人體代謝系統的「欺騙」,這種長期多次的欺騙,容易造成代謝調控機制的紊亂。
「不要因為裡面『沒有真正的糖』,就縱容自己對甜味食物和飲料的喜好。」範志紅建議,過度嗜好甜味本身,就是一種不健康的飲食行為,接受天然食物的口味,主要從水果、水果乾等天然食物中獲得甜味,才是合理的方式。
財經下午茶綜合自每日經濟新聞、中國新聞周刊、21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