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字面意思看,「衝鋒」的意思很有視死如歸的大無畏氣概,當然考慮到中國的戶外活動的危險性,也算是用詞貼切。「衝鋒衣」 「衝鋒褲」到底是誰最先發明的已經無從考證,其誕生的時間應該在1997前後,因為再早之前,網際網路在國內沒有大規模普及,即使有人提出也很難有效傳播。97年之後中國的戶外運動開始進入萌芽狀態。在北京上海可以看到背著碩大的登山包的背包客(就是後來的「驢友」,「驢友」也是咱們國人的發明創造,據說是旅遊這個詞的諧音)
雖然「衝鋒衣」是咱們自己創造的詞語,但是「衝鋒衣」這種裝備卻是正兒八經的。這種服裝來自早期北歐的海洋漁業,在早期就是一種適應航海的雨衣。從雨衣進化到現在防水透溼的現代「衝鋒衣」,大概走過了150多年。早期的雨衣在功能上和現代「衝鋒衣」區別不大,都有防水透氣(透氣功能是通過剪裁實現)的功能。款式上從早期的PARKA(大而長的風衣)到JACKET(短而貼身的夾克),有著比較清晰的進化過程。和現代「衝鋒衣」的最大區別在於「透溼」功能。這是現代裝備得益於石油提煉技術的技術進步。上個世紀60年代末GORE公司拿到了一種特別的薄膜(E-PTFE),很快就有戶外裝備公司將其應用到了帳篷,服裝上面。從此也拉開了半個多世紀的「現代衝鋒衣」的進化序幕。
「衝鋒衣」實際上是對具有特殊功能性(防雨,防風,透氣&透溼)的一大類服裝的統稱,這類服裝可能在設計剪裁,色彩搭配上區別巨大,但是他們其實都是一類。
所以「衝鋒衣」對應的裝備的規範名稱是「功能性外套」。
從現代戶外服的角度講一一什麼樣的衝鋒衣才合格
首先:結構上符合登山的要求,登山往往是在惡劣的環境下開展各種活動,包括負重行走、技術攀登等,衝鋒衣的結構要能滿足這些活動的要求。
其次:製作材料上需符合登山的要求,由於登山運動所處的特殊環境及登山運動的需要,衝鋒衣的材料必須能實現防風、防水、透氣等要求。
大致可以理解為一下幾點:
1.合格的衝鋒衣必須具有全天候應對各種戶外惡劣天氣的功能。
2.防水,專業防水,這是衝鋒衣必須做到的。
所謂專業防水,是指無論您坐在潮溼的地方,還是行走在風雨交加的環境中,都能夠有效地阻擋雨水和霜雪的入侵,令水不能滲透入衣服內讓你感到潮溼和寒冷。
3.所謂透氣,是指當你進行大運動量的戶外運動時身體自然流汗,皮膚呼出大量溼氣。
如果不能迅速排出體外,必定導致汗氣困在身體和衣服之間,令人渾身溼透,在陰雨天氣下,就會令人感到更加潮溼、寒冷。
特別是在高山、峽谷等嚴寒的條件中,身體的寒冷和失溫是非常危險的,所以服裝良好的透氣性是非常重要的。
4.防風,一定是100%的防止風冷效應。在多變的自然環境下,當冷風穿透我們的衣服時,會吹走我們身體皮膚附近的一層暖空氣,這層暖空氣大約一釐米厚,溫度在34度-35度,溼度在40%-60%之間。
即使這層暖空氣發生一點點微小的變化,也會使我們感到發冷和不舒服。
當冷風吹進衣服,破壞了這層暖空氣,導致熱量迅速流失,體溫下降,我們就會立刻感到絲絲寒意,這就是所謂的風冷效應。
5.衝鋒衣既然具有防水透氣的性能,面料自然不是一般的面料,合格的衝鋒衣面料都是幾層材料複合在一起的。
接下來的話題不是為懂得三層、兩層半、兩層壓膠衝鋒衣的戶外大咖準備的。戶外小白和新驢們歡迎入座!
作為初級驢友,大家通常會入手一件戶外四季服裝法寶--"三合一衝鋒衣",此類產品叱吒各大戶外品牌熱賣區。但略微熟悉衝鋒衣產品的朋友們都知道,靠譜的店往往還把它稱之為"衝鋒衣毛絨兩件套",數量、構成明確,才對得起天地良心吶。
但是體會到"三合一"和"三層"衝鋒衣的混淆,還有這麼一段故事……
某天,某戶外友商朋友跟小編吐槽:有位自稱資深驢友的客戶,在咱家買了件三層衝鋒衣,問怎麼沒膽,並且堅持說這類衝鋒衣就是帶內膽的,讓咱家補膽兒,沒膽說什麼"三層"啊,不補就差評。此時此刻,店家小二已歷經數個回合、解釋到無力,為了避免一絲發生差評的可能性,電商的小夥伴立刻採取補救措施,最終逢兇化吉。事後大家回想起來,對於沒膽要膽的客人,我們是真"沒膽了"……
發生這種小插曲,乍一看,是由於國內多數消費者對於戶外服裝缺乏了解;仔細想一想,戶外裝備的功能性、科技性那麼難懂,眾多戶外品牌都有義務和責任為消費者們普及專業的產品知識。為了突出性價比,只宣傳"三合一",弄得眾小白以為冬天的衝鋒衣就都是帶膽的,實在是太簡單粗暴!
事已至此,小編有義務給大家科普一下了。
三合一衝鋒衣:
請務必記住它是個兩件套,即內膽加外殼。三合一指的是三種穿著方法:脫卸外套單穿、內膽單穿,組合在一起穿,所以被稱為三合一衝鋒衣。沒寫有膽的衝鋒衣,不要臆想它有膽。內膽也有不同的面料品牌、好次、厚薄,外殼防水透氣指數根據所用的面料當然也有所不同。購買前需要仔細閱讀詳細的產品說明,不明之處應及時諮詢你所購買品牌的客服。
三層/兩層衝鋒衣:
這兩種都是單衝(單層衝鋒衣)的一種。兩層跟三層是就複合面料而言的,簡單來說吧,三層就是跟三明治一樣,兩層布料中間夾著防水膜,兩層則是指只有一層面料貼上防水膜,朝內的一面薄膜是暴露的,所以一般兩層衝鋒衣都有一個襯裡,三層的一般都沒有。
好了,朋友們,現在終於搞清楚"三合一"是什麼東東了,再來看看它的優點:不明覺厲的說法的確也反映了它的性價比之高。作為剛踏進戶外門檻的小夥伴,選購一件質優價廉的裝備是必須的,春天綿綿細雨、氣溫回暖,可在城市單穿外殼;夏天去山間徒步,天氣變化無常,夜間還可能碰到霜雪天氣,最好都帶;秋天寒流一來,大風颳起來的時候有著防風功能的外殼最合適了;冬天江南一帶的溼冷……從小在南方長大的都懂(尤其江浙滬皖)。
我們去戶外店或者商場買衝鋒衣的時候,獸姐們通常都會對我們講某件衣服是什麼面料的,如XXX-TEX,透氣多少,防水多少,有多麼牛逼...讓人眼花繚亂,不知所措,腦袋裡面都會有個疑問。這些面料到底有什麼區別,怎麼去分辨。我要告訴大家的是,沒必要聽獸姐們說的天花亂墜,那麼多面料名字我們也記不住,也不用記住,所有的衝鋒衣的核心技術就在於衣服基布下面那層薄膜,有些衝鋒衣內襯是網眼布的你可以看見裡面那層膜,這層薄膜通常是乳白色的。
現在我們只需要弄懂這層薄膜就OK了我,好在現在市面上的面料一般就ePTFE、PU、塗層三類,我們只要弄明白這三類的區別就不會被忽悠了。
第一類,ePTFE
即膨體聚四氟乙烯類,代表GORE-TEX、EVENT。那麼什麼是ePTFE呢?好像很複雜,其實很簡單。
ePTFE主要原料是聚四氟乙烯(PTFE),說聚四氟乙烯很多人不知道,說特氟龍(Teflon)很多人就知道了,譬如我們我們電飯鍋上的不沾塗層就是特氟龍,這主要是因為特氟龍的化學性質極其穩定,在±190℃不會有任何改變,耐強酸強鹼,即使放在煮沸的王水中也不會有任何化學變化。理論情況下在自然界中永遠不會降解,所以特氟龍又稱為塑料之王。所以你可以放心大膽的使用不粘鍋,特氟龍吃進肚子也沒關係,你的腸胃不會消化他,也不會對身體造成不適,只會經過正常的新陳代謝排洩出來。
那麼膨體聚四氟乙烯(ePTFE)是怎麼做到防水透氣防風的呢?其主要原理是將聚四氟乙烯拉伸,讓其出現微孔,並且要控制微孔的直徑大約是水分子的700倍,水滴的兩萬分之一,每平方釐米的面積上,大約有90億個微孔,這樣的微孔水滴是透不過的,但是汗氣卻可以以分子的形式通過微孔排除,這樣就達到防水透氣的目的。再將這樣的拉伸後的薄膜一層層疊加在一起,約有數十層,這樣疊加成的薄膜孔結構排列是無序的,薄膜內部沒有風通過所需的單一方向通道,風在薄膜表層形成散射,因而無法穿過迷宮一樣的薄膜結構,這樣就達到了防風的目的。
再將這樣的薄膜和基布貼合在一起,就形成我我們平時所看到的衝鋒衣面料。
雖然原理很簡單,但是一些核心的技術卻很難掌握,如拉伸的過程中如何控制孔徑的大小、密度、均勻度,疊加過程中薄膜的厚度,與基布貼合時的膠水、溫度、壓力等環節。所以能真正生產出合格的ePTFE衝鋒衣面料的廠家並不多。其中傑出的代表就是GORE-TEX和GE(通用電氣)旗下的EVENT。
這兩家都是美國公司,雖然GORE-TEX和EVENT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但後期處理上面有所區別,在GORE-TEX在薄膜的裡層,加了一層非常非常薄類似的於PU的塗層,用以加強防水防風性,還有最重要的是達到抗油汙的效果。而event是在薄膜上直接注入了一種化學注劑,以達到抗油汙的效果。不要問我具體物質是什麼,這個真不知道。
所以綜合的說,GORE-TEX產品防風、防水性能更好,而eVent的面料更注重於透氣。
當然國內現在也有類似的面料,如DENTIK(登天),質量嘛。。。就不贅述了,反正就是和GOTE-TEX和EVENT有很大差距。
工藝如此複雜,再加上一些獨特的核心技術和對產品渠道的控制,強大的市場推廣能力,所以GORE-TEX和EVENT的產品價格自然是非常之高。
第二類,PU
PU大家都比較熟悉了,譬如PU皮衣、包包、籃球、雨靴等。其原理是將基布與PU薄膜貼合起來就形成了衝鋒衣面料。PU的優點是的防風、防水很好。壞處嘛,有以下幾點:
罪狀一:不透氣,同學們請注意,所有的PU材質的衝鋒衣講的都是透溼而不是透氣,所以PU材質的面料製成的衣服會感覺非常的悶,而這種透溼依賴的是濃度擴散,就是高濃度比向低濃度擴散,意思是你出汗了一定會變成汗水,汗水先打溼PU,再向外面擴散。而且這種擴算是雙向的,這就意味著24小時連續暴雨的時候,衝鋒衣的防潑水效果又比較差的時候,衣服一定會溼。
罪狀二:易老化,PU的化學性質不穩定,所以你看到的很多衝鋒衣裡面的薄膜會變黃就是老化的原因。所以,PU的衝鋒衣容易皸裂,壽命不長,一半3-5年就必須淘汰。
罪狀三:環境適應性差.PU材質的衝鋒衣在低溫環境下會變得非常的硬,穿著感覺不舒適。在極低溫的時候會變脆,所以在一些遇到一些極端氣候的時候,就抓瞎了。
市面上絕大多數的衝鋒衣都是這類材質,價格也相對比較便宜,也是銷量最大的衝鋒衣。
第三類,塗層
典型的代表是TPU塗層,就是在基布上刷一層TPU的膠,達到防水的效果,這種刷上去的膠不均勻,這種塗層的化學性質極其不穩定,容易皸裂、剝落。防水性也較差,也就失去了衝鋒衣的原本意義。
這類產品最常見的就是淘寶上面那些299三件套還包郵的衝鋒衣,價格確實便宜。但是性能也就聊勝於無了。北面的低端超薄的衝鋒衣也是用的這種材料,外觀很漂亮,也很輕、很薄,但是基本不能用來登山的。這樣的產品也可以賣一千多,小編忍不住爆一句,我去年買了個表。
通過對以上三類產品的比較,大家就知道為什麼GORE-TEX和EVENT的產品賣的貴了。當然市面上還有新保適之類的材料,因為面太少,就不做討論了。
總之,對於衝鋒衣來說,面料是一件好衣服的基本標準,就像買手機一樣,NVIDIA和高通就是一個好的基本標準,NPQ、MTK的CPU,外觀做的再好看,它也不能玩大型遊戲。
衝鋒衣的配件
衝鋒衣僅僅有面料是不夠的,一些拉鏈,卡扣,尼龍粘扣等都是構成一件衝鋒衣的必要零件。有時侯這些小配件的好壞也直接關係著一件衝鋒衣的整體質量及使用過程中的可靠性及耐用度。
看衝鋒衣的好壞,建議從配件上著手,先看看這件衝鋒衣採用了什麼配件,基本就可以定位一件衝鋒衣的質量了。拉鏈還是YKK的地道,世界第一拉鏈品牌,基本上也是戶外產品的拉鏈標配。這裡要特別注意尼龍粘扣,比較好的尼龍粘扣是美國3M出品的,這種粘扣的最大特點就是粘面用手摸上去平整,一點都不扎手,而毛面看上去比較像毛巾的樣子,所有纖維都平整整齊。另外用毛衣做測試也很方便,好的尼龍粘扣是不會粘毛衣的。一件衝鋒衣必須在每一個小配件上都講究,這樣才能在野外提供最佳的可靠性。
衝鋒衣的剪裁和縫合
衝鋒衣的剪裁和縫合也是很有講究的。買衝鋒衣應考慮是什麼季節穿著的,裡面是否需要添加保暖衣服,如果添加大約會添加多厚,建議冬季和夏季分別置辦兩套衝鋒衣。現在很多衝鋒衣都講究立體剪裁,最大限度地貼合人體各個關節的自然狀態及活動範圍,使得穿著之後在活動時沒有綑紮束縛感。
由於冬季要添加保暖層,衝鋒衣尺碼需要比平時大上那麼一兩號,如果只有一套衝鋒衣則很難做到冬季、夏季都便於活動,衝鋒衣的縫合標準也比較嚴格,針腳的整齊緻密,按照行業標準每釐米應該在3~5針之間,而且針腳勻稱。在一些經常拉扯或者需要強度的部分應該具有加強處理。另外在每道縫合線背面都需要有壓膠條。壓膠條用手反覆揉搓不能脫膠,如果是三層壓膠的服裝能夠直接接觸到壓膠條,用指甲摳摳,如果壓膠條輕易起邊了,則這件衝鋒衣的壓膠不實,不能選擇它,因為在幾次洗滌之後壓膠條就會徹底脫落。
今天關於衝鋒衣第一輯就到這裡吧,還有第二輯,敬請期待!!!
【精彩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