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發燒--一位媽媽的中醫調理經驗

2020-12-20 騰訊網

緣起:我兒子今年快滿六歲了,從生下來母乳餵養10個月,半歲之前身體非常健康,吃了睡,睡了吃,半歲之後每個月都要感冒發燒一次,記得第一次抱他去打針,他哭我也哭,護士心虛換了一個人才把頭針打進去,那時候才知道病在兒身,痛在娘心的感覺。

那個時候,我還是信西醫的(工作實在是忙,孩子生病了直接就會抱去醫院,一去醫院,還被醫生狂罵,說送來的晚了,差點燒成肺炎了,於是驚慌失措,只能全信醫生的,叫幹嘛就幹嘛),每個月一次,還有一次醫生說會燒成肺炎,建議住院,想到醫院裡的細菌傳染源更多,沒有同意住院,只是每天到醫院報到,觀察,打針,這樣的日子過了有一兩年吧,因為身體裡被打進去太多寒涼的抗生素,兒子面黃肌瘦,一副營養不良的樣子,還有父母的身體交給西醫後也是一種病治成幾種病,看來,生病找醫生,醫生也不是很靠譜。

我痛下決心,開始研究健康,養生,把大學的課本重新撿起來看,學習針灸,同老闆請假花費巨資到各地去學各種中醫培訓班,實踐的結果是一家老少的健康終於有了保障,現在還能惠及很多病患,讓他們重新邁上健康之路。

有感於現在的醫院大樓越建越高,兒科診室人滿為患,小孩子的臉上青筋條條,我不得不說一句,不要讓西醫的「三板斧」毀了孩子的健康。西醫治療小兒發燒的三板斧(冰枕,打點滴,抗生素消炎)

發燒的原因:

西醫:

發燒是腦內控制體溫的中樞神經受病毒感染失控,造成發燒。

中醫:

鼻子在呼吸,皮膚的毛孔也在呼吸,當皮膚的毛孔呼吸被蔽塞住,皮膚無法呼吸就會發燒,汗出燒即退。

先來講講冰枕:

今日的教科書上,老師告訴學生,發燒37℃-38℃就要看醫生,39℃、40℃就要在病患的頭部、心窩放冰枕以降低體溫,因此許多家庭冰箱隨時放著冰枕,以備萬一。

常遇到在某些醫院打點滴,用冰枕貼頭部、心窩,發燒一兩星期不退的孩子,年輕的父母已是精疲力竭,孩子亦是奄奄一息。甚至咳血,或檢查白血球四、五萬,兩、三萬的病患。

經我診斷不會口渴的患者,即在其肺經與背部膀胱經以生薑去皮掐出汁液擦拭發熱後,再用大棉被將病患身上悶蓋,不到半小時,病患全身大汗,即以熱毛巾將全身汗擦乾,病患皆能實時燒退病癒,精神恢復,有的身子已虛,只有進補龜鹿二仙膠以恢復體力。

有一七十餘歲的老婆婆,見住院兩星期發燒不退的孫子,經如此治療不到半小時即燒退病癒,精神恢復,且會玩耍。

婆婆懷疑的問:如果回家再發燒,是否還要用冰枕呢?

我苦笑回答:汗出燒就退,你想想,冰枕可以使汗排得出來嗎?

婆婆回答:說得也有道理,汗出燒就退。

小兒感冒發燒,大多是皮膚毛孔被風寒暑溼之氣蔽塞,致陽氣不得逾越,故發燒時只要汗出燒就退,冰枕在降低發燒者的體溫同時,會使皮膚毛孔更難排汗。有經驗的父母可能會有這樣的感覺,在餵食了美林或泰諾林等退燒藥(主要作用是抑制大腦控制體溫的中樞神經,讓它不那麼敏感)後,孩子會出汗,汗出體溫則退。但這種退燒藥不可多用,因為它也有很多的副作用,對孩子大腦的發育不利。

再來看看打點滴和消炎藥的作用

皮膚毛孔已經被冰枕阻塞收縮無法排汗,皮膚表面的風寒之氣又被點滴(大輸液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藥性屬寒涼)引入體內,更被消炎藥(抗生素)傷害心臟,導致心臟衰弱,而風寒內侵,乃為腦炎、腦膜炎的主因,是冰枕與點滴液引狼入室所造成的結果,白血球數據的上升,乃因身體欲將此內侵的風寒與抗生素藥物排出體外而產生的,故汗出燒退白血球數據亦隨之自然下降。

大家可以感覺到發燒時,心臟劇烈跳動,其目的是在增加其壓力,促使陽氣上升,以促使毛孔張開來排汗,發燒溫度越高,心臟跳動越厲害,今日醫療不思促使毛孔張開,反用冰枕封死毛孔,更用消炎藥降低心臟的跳動之力,致病患心疲力竭,而疲憊不堪,乃致更加重病情。君不見兒科診室,時常會有小孩子因感冒發燒輸液,導致急性心力衰竭而猝死的案例,家長哭的痛不欲生,圍觀者也會覺得他們好可憐,但是誰能保證這一幕下次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呢,所謂愚蠢會死於無知,對健康的無知,生病了把自己交給那些連自己身上的病都無法治療天天還在大把吃藥的醫生手裡,結果就可想而知。

小兒發燒還有一個特點,容易反覆,體溫降了幾個小時,然後又再燒起來,其原因為體內之風寒沒有被完全排出體外,五臟調理五氣仍未能均衡,而致發燒再起。

風寒如果沒有被及時排出體外,隨著西醫進一步的治療,會把它一步步由表及裡壓向內臟,則五臟六腑皆病,然後他們再發明這種各樣的名稱來稱呼他們,比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

發燒初起時,病只在體表,或半表半裡,並未進入體內,五臟六腑皆未受到傷害,而陰症則會無汗,陰症也無發熱,即病毒、細菌真正進入內臟時,反而不會發燒,如今日的高血壓即為風寒進入體內,糖尿病為燥氣進入體內所造成。

許多發燒的病患,被冰枕、點滴液、抗生素消炎而無法退燒,許多不懂醫學的醫學權威,就玩欺騙病患的把戲-做抽取脊髓的穿刺檢查,致腰受傷害,腰為腎之腑,腎主骨,骨主髓,腦為髓海,對腎臟的傷害即對心臟產生傷害,因心、腎同為少陰經,心臟因消炎致被風寒侵入,今日許多風溼性心臟病即因消炎,致風寒溼侵入心臟所造成

風寒侵入心臟,隨著少陰經侵入被脊髓穿刺而受傷的腎臟,腎臟受傷,外用點滴、冰枕大量引進風寒,乃為腦炎、腦膜炎、燒壞腦及血癌的真正主兇。

發燒的治療

發燒的治療並不困難,只要找出發燒的原因,如感冒發燒,只要使汗流出發燒即退。

今日大眾認為西醫、西藥治療退燒比較快,事實上並非西醫、西藥快,而且西醫根本就不會治療發燒,遇到發燒退不了就叫你趕快轉院,為什麼呢?

嬰幼兒發燒以感冒的為最多,感冒發燒汗出則愈,而燒退是嬰兒被打針時,怕針刺痛而掙扎啼哭出汗,汗出燒即退也,並非藥物之效,而大家實際是只受藥物抗生素之害而已,卻不自知。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在孩子發燒時,隨便拿一根消毒過的針必須要不會斷的針,最好用中醫針灸用針,在孩子的手臂或小屁股不會傷到要害的地方刺下,使孩子啼哭到額頭汗出後,用熱不可用冷毛巾的毛巾將汗擦乾,燒即退而痊癒,根本就不需要什麼藥,大家卻不知道,而誤認為西醫、西藥快,遇到針刺痛而不出汗,或汗出而燒不退的就叫你轉院。

藥物造成的傷害,或退燒錯誤而造成的傷害稱為併發症或合併症,大家卻誤認為腦燒壞。

昔日許多小兒麻痺症,今日不見小兒麻痺症,卻看到許多小孩的腳或膝蓋酸痛。

早期的抗生素品質低劣,退燒的同時會造成腦炎、腦膜炎、小兒麻痺症:隨著醫藥的進步,將抗生素和製作工藝改良,今日的抗生素不造成腦炎、腦膜炎、小兒麻痺症……但卻造成一大群的B型肝炎、血癌、尿毒症。膝蓋酸痛的病患,可以用數據檢查卻原因不明的疾病,這就是醫療科學的進步,醫療品質的提升,還是醫療傷害的品質提升,醫療傷害的科學進步卻從來看不見報導。

小兒退燒,特別是伴隨扁桃體發炎的發燒

第一,少商穴放血、或十宣放血

我常用少商穴放血、或十宣放血的方法來退燒,即因肺主皮毛,孩子之哭及放血,都在刺激心、肺,加強血液循環,促使毛孔張開排汗,將熱排出,燒即退而痊癒。

第二,大椎可刺血拔罐,退燒也快

第三,生薑汁液擦拭肺經與膀胱經

就是我上面所講,用生薑去皮掐出汁液擦拭肺經與背部膀胱經至發熱後,再用大棉被將患兒身上悶蓋,至全身大汗,即以熱毛巾將全身汗擦乾,餵食白粥,清淡飲食即可,體虛的小兒可適當進補,以補充營養與能量,促進其生長發育。

保養|膏肓穴艾灸捏脊、揉腹

平時的保養,可在小兒背部膏肓穴艾灸,沒有條件的家長可以每晚臨睡前給小兒捏脊,揉腹,可保小兒平安,健康!

相關焦點

  • 小兒肺炎到底要不要用抗生素?先來看看中醫調理方法
    如果肺炎在初期得不到及時治療,常可導致慢性病,以致長期咳嗽、氣喘,久治不愈,嚴重影響小兒健康。所以中醫在治療肺炎時,根據病情的辨證論治,基本採用的治療原則是:祛風散寒,止咳定喘;或散風清熱,宣肺止咳;清熱化痰,降逆平喘等。
  • 引起小兒發燒的原因?小兒發燒應該怎麼護理
    其實除了我們通常所清楚地感冒發燒之後,能夠引起小兒發燒的原因還有很多,因此,我們的家長要知道小兒發燒是怎樣引起的,這樣子才能對小兒發燒做出正確的治療判斷。 1、感冒引起小兒發燒:感冒發燒,主要是因為患兒的五臟調理五氣產生體能而生體溫,若五臟調理五氣,熱不能排,為皮膚毛孔被風、暑、寒、溼、燥火之氣蔽塞,即肺金毛孔收斂,致體溫、熱氣無法從皮膚毛孔排出,即是發燒的感冒為最多。
  • 太子金顆粒教你如何判斷小兒積食發燒還是感冒發燒?
    小兒發燒是家長最棘手的事情,6歲之前的孩子一般家裡備上紅藥水,用於小孩發燒的緊急服用。但如果不找出小兒發燒的原因,對症治療,靠藥物降下去的燒很快可能再反覆。一般小孩發燒多是積食發燒或者感冒發燒,那麼如何正確分辨呢?
  • 小兒外感發熱中醫內治法經驗
    魏建平認為,小兒形體臟腑嬌嫩,衛外乏力,不能很好地適應外界環境,感邪後易從火化而發熱,以表證、熱證、實證最為常見,養護失宜、臟腑功能失調、食積化熱、熱結腸壅、溼熱痺阻、瘀血阻絡、營衛失諧等因素,均可導致小兒發熱遷延不愈。中醫對於小兒外感發熱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內治和外治兩類。外治法包括中藥洗浴、中藥灌腸、中藥滴鼻、針灸、推拿等。
  • 小兒感冒發燒?這些中醫妙招你試過沒
    當孩子感冒尤其是伴隨發燒時,採用西醫治療是常見的治療方式,當然很多家長更傾向於中醫治療,因為中醫治療感冒的藥物沒有什麼毒副作用,不會產生耐藥性,更不會對肝腎等產生什麼損害。那麼中醫如何治療小兒發燒?現在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
  • 一位中醫的憤怒控訴:陰寒、錯誤的生活方式,導致全民虛寒
    當代的80後父母身體很虛寒我接觸的兒童,大多從2歲到7歲;由於中醫不分科,我有機會給一些孩子的爸媽看病,發現原來如今70後、80後做爸媽的,身體全部是三陰證,非常寒溼,所以生下的孩子,從小就先天陽氣不足。我的一位中醫朋友也是我的老師,曾經告訴我:實熱之證,臨床十難見一。
  • 天氣多變小兒發燒試試推拿(圖)
    兩天前,一位家長抱著2周歲的孩子過來要求推拿,原來是孩子上午外出遊玩的時候著涼,回來就發燒了,體溫達到39度,聽親戚介紹說小兒推拿退燒效果非常好,還可以避免藥物退燒的副作用,下午就抱過來試試。經過2天(2次)的推拿治療後,孩子的體溫完全恢復到正常了,家長很滿意。
  • 臥底小兒推拿班:學員三天拿證 可「調理」多種病症
    「西安女嬰推拿死亡事件」後,小兒推拿成為輿論關注焦點。2019年12月,新京報記者走訪北京市多家小兒推拿店,發現大多開在小區或是寫字樓內,亦有許多成人推拿店、產後修復店也做起了小兒推拿生意。  廣渠門附近某連鎖兒推店店員李雲介紹,小兒推拿讓孩子免於打針吃藥,無任何副作用,發燒一般調理三次左右即可痊癒,「價目表上的病都能調理好,沒問題的」。
  • 寶寶經常感冒發燒,小兒推拿調理治未病
    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有的寶寶身體很好幾乎很少感冒發燒;而有的孩子則經常感冒發燒,每個月要往醫院跑好幾次。 身體免疫力弱導致寶寶經常生病影響身體正常生長發育,可以運用小兒推拿調理,提升寶寶免疫力使寶寶少生病或者不生病。 開天門 推拿兩條眉毛正中間與前髮際線形成的直線稱為開天門。
  • 小兒推拿調理感冒、發熱、嘔吐的3個案例
    1)小兒推拿調理孩子感冒發燒案例   四歲男孩牛牛,連續三個月高燒(每個月二十幾號左右),伴有扁桃體紅腫、咳嗽多、流黃鼻涕,其咳嗽痰多沒有完全根治。   發熱的這一天半中孩子沒有服用任何藥物,而且這次發燒沒有出現之前的扁桃體紅腫及咳嗽痰多等症狀,孩子沒有出現任何疼痛和不適,這就再次體現了小兒推拿的神奇所在。
  • 好孕媽媽特色課程助力價值提升 趙學鋒:小兒推拿前景廣闊
    正是看到了中醫療法在母嬰行業的廣泛應用與市場情景,畢業於中國醫科大學、在部隊醫院和地方三甲醫院從醫30多年的趙學鋒毅然選擇了加入母嬰護理專業平臺好孕媽媽,開設了小兒推拿和中醫催乳等特色課程,並逐漸成長為好孕媽媽培訓體系中的核心增值產品之一。
  • 小兒發燒不要急 搞清發燒原因很重要
  • 發燒是「正邪相爭」所致 小兒退燒要辨證分型
    又到了秋冬換季時節,氣溫忽高忽低,小孩抵抗力差,容易咳嗽、感冒、發燒。此時,很多家長尤其是新手媽媽會不知所措。清遠市人民醫院中醫科博士唐明哲介紹,孩子發燒的類型有很多種,不能一概而論。中醫治療發燒需要辨證分型,只有辨證對了,效果才會好。
  • 【民康學院在線直播】小兒推拿精英論壇即將火爆開課
    IAIM(國際嬰幼兒撫觸協會)講師,國家小兒推拿師,兒童中醫調養師、中醫特色調理師培訓講師;青島出版社《小兒推拿臨證治驗》編委;天士元小兒推拿創始人。兒童健康管理模式倡導者,天士元小兒推拿媽媽學堂複製加盟項目負責人。目前已支持二十餘家兒推機構成功開展不同主題公益講座,小兒推拿媽媽班。分享課題:中醫外治療法在兒童健康管理方面的應用。
  • 小兒推拿李波:寶寶疝氣莫煩惱,腹股溝疝氣小兒推拿調理穴位手法
    小兒推拿李波:寶寶疝氣莫煩惱,腹股溝疝氣小兒推拿調理穴位手法 小兒疝氣 小兒疝氣是指小腹疼痛牽引睪丸腫痛而言。
  • 小兒百病積食為先,聰明媽媽學會2招,趕跑積食,娃少生病!
    現在進入冬季氣溫變化很大,引起孩子發燒的原因也是各種各樣,讓家長防不勝防,由於積食引起的發燒一般很容易被忽視,積食是孩子最常見、也是最難消除的問題。由於積食產生的發燒往往更讓孩子感到非常難受並且很容易反覆,所以家長們一定要注意了,不要小看積食!
  • 小兒推拿李波:寶寶清水鼻涕變黃鼻涕了,怎麼回事?如何區分調理?
    小兒推拿李波:寶寶清水鼻涕變黃鼻涕了,怎麼回事?如何區分調理? 有個家長留言,自己孩子一起床就流清水鼻涕,止都止不住,他媽媽圖省事餵他吃了幾次風寒感冒顆粒,然而風寒感冒顆粒對這次的感冒,好像沒有起到什麼好的效果。 雖然還沒有發燒,沒有頭痛嗓子疼等症,但是鼻涕流三天都不見好,然後就開始出現咳嗽,痰黃且多。
  • 焦作市婦幼保健院中醫婦孺館 弘揚中醫國粹 服務百姓健康
    婦科調理區內開設有專家門診,主要開展中藥膏方、中醫針灸、穴位注射、穴位埋線、中藥燻蒸、督脈灸、任脈灸、雷火灸、艾盒灸、溫針灸、刮痧療法、平衡罐、耳穴壓豆、中藥美容、減肥瘦身、備孕調理及更年期調理等項目。該區域旨在利用傳統的中醫適宜技術,為廣大女性打造一個集醫療、保健、美體、塑形、養生為一體的護佑中心。
  • 孩子支氣管喘息和痰鳴音怎樣有效的調理?
    【王老師在線坐診】| 是媽媽班的一個媽媽問題答疑平臺。媽媽學習有問題可在線諮詢王老師。
  • 5歲以下小兒腹瀉在家裡如果調理好的快!
    小兒腹瀉,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瀉為主的一組疾病。主要特點為大便次數增多和性狀改變,可伴有發熱、嘔吐、腹痛等症狀及不同程度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紊亂。病原可由病毒(主要為人類輪狀病毒及其他腸道病毒)、細菌(致病性大腸桿菌、產毒性大腸桿菌、出血性大腸桿菌、侵襲性大腸桿菌以及鼠傷寒沙門氏菌、空腸彎曲菌、耶氏菌、金葡菌等)、寄生蟲、真菌等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