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修行佛法之人,每每以自己能背誦、記憶多少佛法的經典為榮,認為自己所背誦、記憶的經典越多,便更能證明自己的修行進步越快、境界越高,每逢有人誇獎其佛典博聞廣記之時,便沾沾自喜,以為天下修行之人雖多,但能做到如己般通曉多部經典之人卻是甚少,因而覺得自己的修行之力要超出同儕許多。
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背誦、記憶的經典越多,博聞強記的能力越強,修行的境界便越高嗎?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因為佛祖在《佛說四十二章經》中明確的給我們作出了解答,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佛法修證,而博聞強記之人又為什麼離道甚遠,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佛祖所說的內容,看他是如何認識這種博聞強記的現像的。
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佛祖的智慧很簡單,只有短短的二句話,但是其中的道理卻是頗深,值得人們仔細的去玩味探究。
博,就是廣博,聞,就是聽聞,愛,就是喜愛,道,就是佛道,喜愛佛道,博聞經典,按道理來說,沒什麼毛病呀?一般人學習佛法,不都是這樣的嗎?難道喜愛佛道有錯?還是博聞強記經典有錯?如果真的錯了,那錯又在何處呢?
有這種想法的人,都是因為沒有正確的理解清楚佛祖所說的真諦,佛祖所說的意思是一個人如果光是博聞強記若干種經典,卻並沒有真正的去將之修證到自己的心裡,算不上是得到了佛法的智慧,因為一個人去聽聞若干種佛法經典,憑藉的僅僅是自己異於常人的記憶力,但是卻不能隨聞入觀,不能領悟到其中的道理,不能將之與自己的修行本心相應,而產生這一切的是什麼原因呢?
是自己並沒有真正的去思考、去修行驗證,去津津樂道於故紙堆中佛祖所說的那些片言隻語,希望從外部世界中去得到佛祖所說的無上菩提,卻不知道佛祖所說的只不過是一座橋,走過去便必須要將它放下,離開了自己的本心而去從外部世界尋找佛法的智慧,只能是緣木求魚般徒勞無功,與自己追求佛法的本心是南轅北轍。
這種以博聞強記諸般經典為榮的修行之人,雖然認為自己是真正的喜愛佛道之人,但其實離真正的佛道隔了有十萬八千裡,因為佛祖終其一生的智慧,只不過要教我們認識自己的本心,心外無道,修行之人若能返本歸道,自然也就得到了真正的佛道。
若是不能認識自己的本心,哪怕你博聞強記的能力再大,哪怕你能將全部的經典背誦下來,一點作用也不會有,如果博聞強記就可以證悟佛法的話,那達摩祖師也就不會說「若在紙中尋佛法,筆尖蘸幹洞庭湖」了,博聞強記之人慾在心外再另尋一個道,又怎麼可能呢?所以博聞強記的人們雖然自認「慕道」,卻是很難與道相遇的。
博聞強記之人難以與道相遇,那要怎麼做才能符合佛祖所說的教義呢?
其實很簡單:求內不求外,修證自己的本心。
將自己向外尋求佛道之心,返本歸心,向自己的內心中去尋找智慧,將外放的心思逐漸的收回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之上,時時處處,二六時中,片刻不離,不求不逐,心念自然,如水流無聲卻又無物不潤,時刻燭見自己的內心,久而久之,自然也就達到了佛祖所說的「道」之境界,那樣的話,所獲得的成就也就無量無邊了。
所以,博聞強記者雖然名為愛道,但其實是與道相差甚遠,而進行實際修證,才是真正得到佛法智慧的不二法門,舍此別無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