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西安,說不完的話題,可以說,西安每一塊磚瓦都刻寫著文化兩個字,每一個石頭都寫著歷史,然而,似乎又一切都是新的,一切又緊扣著時代的脈搏。
說到西安,人們腦海裡肯定會浮現出這些詞彙:兵馬俑、華清池、驪山、鐘樓、鼓樓、大雁塔,想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想到大唐風雲與風雨。還有近現代的西安事變。
對了,還有八十年代初在一本中學生作文上看到的一篇寫遊驪山的作文,所有的句子都忘記了,只記得裡邊的詩句:「華清池,捉蔣亭,千秋功罪人民評。」因為老爹常常念叨著,而且稱讚:「一個中學生寫出這樣的詩句,不簡單。」
當然,還會想到羊肉泡饃、油潑辣子面、肉夾饃、涼皮。
當然,還有那個在史書和古詩詞中出現的地名,長安。於是,腦海中出現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詩人的身影。
長安後來更名為西安。
於是,網上有許多吐槽,中國各地最差改名中,西安不說第一,都是第二。長安多麼有歷史底蘊,多麼有文化內涵,改什麼西安吧。
這次在西安旅遊,我們偏偏把被網上吐槽的景點耍遍了,把網上吐槽的小吃吃夠了。
第一站:回民街
網上評選出中國著名十大坑美食街中,回民街名列前茅,和上海城隍廟,南京夫子廟和成都寬窄巷子一樣,都是吃不正宗,價格死貴而聞名。
然而卻擋不住人們紛紛往坑裡跳。
就像到成都的人總會選擇寬窄巷子一樣,我們不但選擇回民街,而且訂的酒店也在回民街附近。
如今從成都到西安坐動車也快了,過去要坐一晚上,現在四個多小時,如果趕得早,真的可以上午吃酸辣粉,下午就啃羊肉泡饃了。當年李白他們出川可是經歷了蜀道難,唐玄宗撲爬跟鬥逃到四川也折騰了好幾個月。
下了動車,從西安北站直接進地鐵站,無需買票,無需考慮零錢,上次來西安,沒有零錢,拿100元去買水,人家看了半天,生怕是假幣。
現在只需要掃描二維碼,下載西安地鐵,然後掃碼進站,這可是網際網路+的時代,也是行動支付讓古城西安出行更快捷。
我們乘坐地鐵二號線到鐘樓站,出地鐵站,一股熱浪撲面而來。
我們真是選擇了一個好天氣啊。
走不了多遠,熱鬧喧囂更甚,這就是回民街,窄窄的街道,綠樹成蔭,陽光透過樹蔭灑在石板路上,倒是很乾淨,各種店鋪和小吃攤琳琅滿目。最顯眼的是老米家泡饃,老馬家涼皮等。
我們顧不上逛街,先找到酒店安頓下來,辦好手續,放下行李,然後換上漢服逛街去了,幹嘛換漢服,幹嘛不換,逛西安啊。
一路走,一路吃,泡饃、肉夾饃、饢、涼皮、油潑麵,油潑辣子面、酸梅湯、有一家名字叫撩咋咧,有意思吧,彭于晏喝過,不過,女兒對彭于晏沒有感覺,我呢?除非黃軒喝過,要不,吸引不了我。
我告訴女兒撩咋咧的意思,就是我們四川的咋個嘛?啷個嘛,爪子嘛,要咋樣,不知我的理解對不對,西安的朋友說一聲,我想,和這個差不多吧,反正很拽。結果,後來在網上查,我弄錯了,人家是太好了,太好了不是美得太嗎?
不懂,不懂。而且這裡人說話又快,聲音又大,還以為吵架,結果人家談生意。
我們最喜歡的是紅柳烤羊肉,長長的紅柳枝上面穿滿了大大的肉塊,店員時不時的在火上烤著這些肉串,邊烤邊撒調料,滋滋的響聲再加上美味的肉香絕對會勾起你的饞蟲。
紅柳烤肉絕對代表了西北人飲食上的豪放,不像南方人吃的精細。連我這個牙齒不好的都吃了一串,只是,這粗獷地烤肉真的考驗牙齒和腮幫子啊,而且肉有些肥,感覺喉嚨上都冒油。
其實,紅柳不是柳,它是灌木叢,又叫檉柳,生長在大西北。用其枝條穿肉倒是很好看的。
然後喝酸梅湯,女兒他們喝鮮榨西瓜汁。當然,少不了石榴。
回民街吃的東西太多了,我們也不管正宗不正宗,反正也不算貴。不管哪個地方的美食街都是能夠集中體現當地民情和品味當地小吃的。雖然全國所有地方的美食都在偏遠小巷,但誰有精力去尋找呢?
吃著吃著走出回民街,來到鼓樓。
第二站:鼓樓
西安鼓樓,位於古都西安市中心,明城牆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處的西安鐘樓西北方約200米處。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眾多鼓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樓之一。
沒有想到居然是明朝的,腦補鼓樓和鐘樓都應該是漢朝或者唐朝啊,可是,歷史就是這樣,不會讓你腦補。
西安鼓樓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構,頂部為重簷形式,總高36米,佔地面積1377平方米,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在簷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梁,頂部有鎏金寶頂,是西安的標誌性建築。
登上鼓樓二樓,正門和側門都是一排大鼓,正門的鼓是更鼓,而側門的鼓有二十四面,分別是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命名,顯然是在二十四個節氣敲響的。
也許不同節氣的鼓點或者鼓聲不同吧,中國是農業大國,二十四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聯繫,不同的鼓點提醒著農民做不同的農活。
因為鼓聲就是命令,就是信號,因此,要修建鼓樓讓所有人聽得到。
二樓展廳裡展覽各種不同的鼓,南方北方都有,遠古的鼓和現代的鼓都有。站在鼓樓上望西安城,視野很開闊。
第三站:鐘樓
下了鼓樓,又去鐘樓,從鼓樓到鐘樓要下一個階梯,然後一條步行街,街道兩邊是一排高大的四層古建築,應是後來新建的。灰簷木窗,大紅燈籠成排,金色匾額中標識著陝西一些出名的老字號。行走其間,頗有穿越之感。
與回民街相比,它更乾淨寧靜。然後進鐘樓廣場,順著指示牌找到鐘樓出口,然後通過樓梯上路面,進鐘樓。
西安鐘樓位於西安市中心,明城牆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是中國現存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鐘樓建於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於今廣濟街口,與鼓樓相對,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整體遷移於今址。
鐘樓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構,重樓三層簷,四角攢頂的形式,總高36米,佔地面積1377平方米。
原來,明王朝定都南京後,其間還有一次遷都之議。有大臣主張遷都西安,也是想沾盛唐的王者之氣吧,朱元璋曾有些心動,專門派太子朱標赴西安實地勘察,選擇宮室基址,並繪製陝西地圖進獻。
太子朱標從陝西回到南京後,呈獻了陝西地圖給父皇朱元璋,並詳細介紹了西安的地理優勢,認為:「舉天下莫關中若也,天下山川惟秦地號為險固」,提議遷都西安。
但不久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此時朱元璋已經年邁,這位晚年喪子的老人心力交瘁,遷都之事不了了之,而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也不想動,至於明成祖朱棣,他的北京經營得那麼好,當然不想放棄喔,但西安鐘樓已按照皇家建築級別建成。
鐘樓裡邊有一個標誌型大鐘,許多人拍照,裡邊展廳幾乎都是圖片和文字,反映鐘樓的歷史,還有一個日本銅鏡展,這肯定是臨時的。
站在鐘樓看夕陽西下的西安,想到晨鐘暮鼓中,古老的西安歷史滄桑,倒是有一絲穿越感。而與鐘樓相對的是鐘樓飯店,看起來也修建得有些年頭。也可以算西安的標誌吧。
第四站:西安古城牆。
上次到蘭州路過西安,在西安停留了片刻。當時坐的火車,火車站就在城牆後面,從城牆下經過,吃驚地看見城牆已經開窗破門營業了,感覺很商業的,不過,當時沒有登城牆,這次肯定要登城牆了。
在路邊一個小店吃了晚飯,夜幕降臨,我們到古城牆,買了票後才發現,如果多花二十元買套票還可以坐船遊護城河。
我們登上城牆,沿著城牆漫步,拍照,看夜色中的西安燈火輝煌。因為我在鼓樓拍攝照片,發在朋友圈,他們告訴我,西安夜晚更漂亮,果然啊。夜色中的西安古建築被燈光勾勒,古城牆下的護城河在燈光映照下發出微弱的光。
無論古城牆還是上面的路燈,都可以拍照。
只是城牆太長了,我們走了一截就很累,想騎車,可是穿著漢服,熱啊。沒有辦法,只好繼續漫步,拍照打卡,在旅遊紀念品店,買了一把扇子。
下了城牆,只見城牆下面又是酒吧一條街,給城牆增添了時代感覺,或者說時髦吧。又到書院街看了看,本來打車,可是,司機大哥直接給我們退單了,說那裡不能轉彎,於是,我們又走回鐘樓廣場,走到回民街。
原來以為夜晚回民街打烊了,結果發現,夜生活才開始,所有鋪麵店面小吃攤經營得熱火朝天,走過路過的人們沒有一個空手的,都是拿著東西,至少一瓶酸奶或者酸梅湯果汁等。
我們也吃了烤羊肉,才意興闌珊地回賓館。
明天參加一日遊,還在鼓樓,導遊就打電話來了,一看時間,乖乖,六點五十就要到中醫院等待啊。明天得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