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畢業季,不少動畫觀眾都會矚目於各大高校的動畫畢設。從早年開始,B站平臺上就有不少來自學生或者學校上傳的學生短片作品,而其中不少作品的創意、技巧都讓觀眾們驚嘆看到了國產動畫的希望。
不過,動畫學院派們在藝術上的積累卻沒能在商業土壤上順利地生根發芽。根據2019年三文娛的調查,動畫專業僅有36%的學生選擇留在動畫行業。其餘畢業生大多選擇了遊戲、漫畫等鄰近行業。
人才流失之外,中國動畫教學和業界需求之間也有一條巨大鴻溝。震雷動畫的導演孫猛在採訪中就說過「中國動畫教學……遍地開花,產教嚴重脫節,相互鄙視,滿地都是做學問的藝術家,卻很少有做基層的實幹家。」
過去,面對這兩個問題,學校和製作企業往往都在孤軍奮戰。但在今年,為大家所熟知的嗶哩嗶哩,卻在國產動畫創意培養上提出了另一套方案。
2019年11月17日,上海,被稱為「B站」的嗶哩嗶哩舉辦了一場「B格」極高的活動——第一屆「小宇宙新星計劃」的頒獎。和大家以往熟悉的B站日系「二次元」活動不同,這次活動既沒有日本嘉賓也沒有唱歌跳舞的小哥哥小姐姐,主角是一群看似普通、默默無聞,卻一個個「身懷絕技」的中國動畫人。
最終七部作品脫穎而出,斬獲了金、銀、銅以及三個單項獎,以及金獎20萬元,銀獎各5萬元,銅獎各3萬元,單項獎各1萬元的現金獎勵。
根據「製作水準,設定完整度,商業開發潛力,IP延展性」四個評選維度,再回過頭來看這些小宇宙新星計劃的獲獎作品,我們能發現許多有意思的信息。
首先短片不短,七部作品中有四部作品達到了10分鐘以上甚至更高。長度並非是沒有意義的,如果說當下許多國產商業動畫系列片的產量還保持在一集10-12分鐘左右的話,這些創作者單單作為非商業創作者已經有了講一個足夠一集長度的完整故事的經驗。
這些獲獎作品有2D也有3D,每部作品或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或有一個龐大而充滿潛力的世界觀,這是B站對於作品商業化潛力判斷的重點所在,像這樣對於敘事和世界觀的重視在其他動畫獎的評審中並不多見。
《阿莉塔的睡前故事》海報
以金獎作品《阿莉塔的睡前故事》為例,作為摔跤社《龍心少女》系列的第二部作品, 製片人蹇單在採訪中表示,2016年剛開始打造《龍心少女》時,他們始終很難確定主題,因此先製作了第一個短片《阿莉塔的試煉》,用這個短片,他們對《龍心少女》的世界觀進行了整體概念的敘述。
而本次獲獎的第二個短片《阿莉塔的睡前故事》,則嘗試了用更具體的角色切入故事。從結果來看,系列短片的嘗試是相當成功的,相對前作《阿莉塔的試煉》,《阿莉塔的睡前故事》在敘事上變得更加完整了,同時也埋下了相當多的伏筆,讓人不禁期待《龍心少女》這個IP今後的進一步開發。
《我和吸鐵石和一個死去的朋友》海報
與《阿莉塔的睡前故事》不同,獲得銅獎的《我和吸鐵石和一個死去的朋友》在敘事上並不華麗,也沒有宏大複雜的世界觀。這部作品同時入圍了世界頂級的動畫節——昂西動畫節。它獲得跨越國界的讚譽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作者在紮實的日常作畫之上,用真誠和真情感動了觀眾。
從畫面來看,作品突破常規,結合了印象派風格和實拍攝影,但卻並未改變其樸實沉穩的鄉土風味。拋開藝術技巧,從商業角度說,在國內,優秀的青春懷舊商業動畫目前還沒有足夠能成功打動人的作品,假如這部作品能有機會搬上銀幕的話,想必能成為讓國內觀眾重新認識動畫真善美一面的重要契機。
《虹·棉》海報
銀獎作品《虹·棉》是獲獎作品中唯一一個純3D作品,但高質量的完成度很難讓人相信這僅僅只是個學生畢設。
戲曲元素在國內學生短片中並不少見,《虹·棉》卻能將粵劇、粵語、早茶等本土文化同原本強調異質的賽博朋克文化聯繫在一起, 此外,《虹·棉》的動作追逐分鏡流暢嫻熟,節奏把握優秀,讓觀眾想起了諸如《攻殼機動隊》一類的科幻動畫。但接地氣的嶺南文化,卻又讓《虹·棉》和日本人筆下異邦人的香港完全不同,是少見的有國產特色的科幻題材作品。
《生》海報
同樣作為科幻題材的《生》則帶有些許太空歌劇的氣質,這也是令人「最不過癮」的一部作品。《生》矛盾清晰,衝突尖銳,非常適合系列劇化。略顯嚴肅的政治寓言不妨礙充滿想像力的動畫表達,畫面上展現了製作人員相當風格化的原畫功底。
《黑盒》海報
在原畫上表現亮眼的《黑盒》,作畫上看似粗糙但實質相當有魄力,故事說來非常簡單,但憑著腦洞和天馬行空的動畫表現,就能讓觀眾隨著主角的思緒玩的不亦樂乎,荒誕無稽,充滿發散式想像力的同時,普通觀眾也能樂在其中。
《了》海報
《水源》和《了》短小而精悍。《了》並未有具體的敘事,但在美術風格和氣氛營造上獨具一格。而《水源》最驚豔的是其聲音表現,對於學生的動畫作品來說,美術、原畫等倒經常不是難以解決的,最令人頭疼的往往是畫面之外的聲音。
動畫人懂畫,但不一定懂聲音,但好的聲音卻是一部優秀動畫中舉足輕重的一環,對《水源》中想要表現的「水」更是如此。《水源》中的聲音表現非常成功,音效和音樂結合在一起,音樂不僅是作為背景而存在,同時調動著角色情緒,起到了敘事的作用。像這樣將動畫與音樂融合在一起,於學生短片來說絕非易事。
《水源》海報
抱著不劇透的原則簡要的介紹了一下在嗶哩嗶哩「小宇宙新星計劃」中獲獎的幾部作品,但看完了這些動畫作品,可能許多人依然會疑惑,這些年獲獎的動畫作品很多,那些作品,那些團隊最終又給整個國產動畫行業帶去了什麼?
事實上,對這些動畫團隊來說,這次頒獎典禮上最重要的不是那個獎盃,而是B站版權資深總監張聖晏在採訪中提出的後續規劃:「B站對這幾部作品將不止是經濟上的支持,同時將輔助這些動畫團隊,讓他們的創意真正落地,轉化成為作品。」
中國的動畫教育發展的時間並不短,早自1952年就已起步。據教育部陽光高考信息平臺數據統計,到目前為止,開設動畫專業的本科高校數量接近350所,全國超過三分之一的本科院校開設了這一專業。時間也好數量也好,中國動畫教育並不缺少硬體與積累。 諸如劉毛寧一類的動畫專業的學生,在獨立創作上有足夠的才華,甚至能夠在昂西等世界級的藝術動畫節成為明星。
但是,大部分動畫專業的學生,最終還是需要脫離獨立創作進入商業公司。 由此衍生出的另一個問題是,很多進入行業的學生卻又很難適應商業動畫的工作狀態。一方面,公司頭疼於學生招來不能直接用;另一方面,學生的創造力與活力也泯滅於鏈條式的機械生產中。那些理應成為國產動畫希望的學生動畫,往往成為了這些專業動畫人最初也是最後的作品。
缺少商業創作經驗和足夠的支援讓這些年輕人無從施展手腳,而來自其他行業的誘惑,又使得這些人最終選擇離開「又窮又累」的動畫行業,放棄作為一名動畫人的夢想。因此,將這些新鮮的血液留在動畫行業,讓這些人才能夠在業界舞臺上盡情施展創意才華,也就成了B站為推動中國原創動畫找到的著力點。
就回歸創作本身而言,中國和全世界的動畫從業者,應該是一樣的。正如阿莉塔的導演張逸興對國創的理解是,「 國創重點不是在「國」上,而是在「創」上,優秀的作品應該把重點放在「創」上,什麼樣的題材、什麼樣的元素都可以拿來用,在所有方向延伸創作它。
這也正是嗶哩嗶哩發起「小宇宙新星計劃」的最終目的:改變這些有才華的從業者的現狀,讓身處校園的動畫人能夠與整個動畫行業連接起來,讓有才華的動畫人能夠順利進入,也能夠持久地留在這個行業裡。